APP下载

基于现代性视角探析思政课的转型路径

2021-01-17王丽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理论课思政

王丽杰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546300)

21 世纪以来,社会结构呈现多维性,文化呈现多元化,技术呈现复杂化等现代性特质,社会环境呈现的现代性特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环境。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更好的关注和服务学生,必须考察社会环境的变化,从社会环境变化着手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性环境下一方面面临“无法避开现代性的碎片化风险;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迎来现代化的机遇。”[1]面对挑战,怎样把碎片化风险转变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机遇,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思政课教学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在时间上指向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相对而言的,既是传统社会的延续,又与传统社会呈现断裂性,在某种意义上它等同于时代性,与传统性相对,它是与同时代相契合的一种文化精神,包括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等。学界对现代性的特征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即“工具理性的扩张、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和孤立、不断走向进步的线性历史发展观、反思性的思维原则与文化品质[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的子系统,现代社会呈现的现代性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域中,工具理性的扩张对教学手段的要求更高,个体主体性的确立迫切要求教育者对教育主体宏观掌控能力和教学方法进行提升。解决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3]本文所指的思政课教学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现代性特征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学理念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对话式转化,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教学思维体现思辨性、批判性等现代特征。

二、现代性视域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现代性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显现,解构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没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应力不足。

(一)个体主体性的生成挑战传统教学观念

“个体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或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4]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世俗化不断扩张,主体性获得了自由、个人权利的弘扬得到倡导,个人主义思想获得了合法性。被长期压抑的个人意志得以释放,正当途径的追逐名利被社会认同,这与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相背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求的,个人服从集体,以集体为先,节制个人的欲望的倡导由于社会现代性的渗透,思政课价值及理论科学性受到了质疑。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与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或方式发生冲突,问题日益彰显,思政课如何平衡青年学生物质需求与精神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教学理念,给予受教育者主体性以充分的尊重,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转型的关键。

(二)工具理性的凸显背离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无疑,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和课堂的吸引力具有较大的辅助价值。然而,在使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出现教师过多依赖新技术,引导力不足的现象,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声光影像、图片,缺乏对相关内容的深入思考,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导致课堂教学毫无生机,不能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角度出发适时引导学生,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弱化,课堂教学的价值理性被忽视。新媒体新技术被异化为工具,导致教学有效性不足,教学技术背离了使用的初衷,信息技术被功利化的使用,教学过程被工具化为技术的演示过程,“人”的空场导致教学无法完成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政内容无法入心入脑,弱化了师生关系,思政课堂不能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

(三)价值的多元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

“在全方位开放的当代中国,人们的观念空前活跃,思想文化的多变性、社会思潮的多向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已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6]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更新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多接触新思想、新文化的机会和空间,获得信息更加的快捷和便利,新思想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倒逼人们对过去的认知重新审视,从而导致人的思想文化多变。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滋生了对金钱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望、对未来发展的更多期待,人们对成功的认知更多的归于拥有更多权,更多钱,而不是更多的文化知识,更多的对社会的奉献。改革开放使得社会出现了更多的社会分层,社会阶层有固化的趋势。这些趋势对思政课传统教育方式及价值引导带了巨大挑战。此外,“西方国家对中国渗透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手段更加多样、形式更加隐蔽、力度更加强劲,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7]网络媒体存在大量的鼓吹西式民主,自由化等现象,利用社会治理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夸大渲染,丑化中国政府及官员,抹黑中国共产党,制造历史虚无主义,致使很多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共产主义的实现等缺乏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存在质疑,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多元文化的异质性特征无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带了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性思维下思政课教学的转型升级路径

基于现代性视角审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诸多“异化”状态。重新建构现代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消解“异化”,实现超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视角,契合时代发展,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实现意识形态的有益引导,需要树立开放性思想和观念,实现教学路径转型升级。

(一)教学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过程,时代不断变化,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有更高的敏感性,他们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实现观念的现代化,思政课教师面向观念现代化的青年学生,更应该主动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动向,不能用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教法教育学生,应尽快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适应思政课教育的现代化,适应时代的变化。

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性。在校青年学生基本都是95 后或是00 后,他们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时代,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世界,渴望大展宏图,所以课堂教学必然应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通过小组研学(交往)提升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说道:“由于我卸掉了教师的角色,因此,我的那个更加自然的自我就更加自由地显现出来了,我发现自己能很容易地甚至创造性地进行交谈。”[8]通过小组研学、对分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要改变陈旧的学生评价思维。爱因斯坦认为: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旧有的思维框架造成的,旧的思维框架只能解决旧问题,一定要用新的思维系统解决新的问题,才会让旧问题消失。教师应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正向看待青年学生,不能以过去好学生的标准评判现代学生,我们只要深入了解现代青年,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是教师无法具备的,对人才的理解和认知也要与过去旧有的体系分割开来。教师要弄清楚我们面向的是未来人,青年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掌握的只是背诵知识的能力,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对话性转化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9]过去的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仍然单纯出于考试的需要背知识点,不能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首先要避免主客二分,形成双向互动模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式的对话化转化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避免主客二分,形成双向互动模式。教学方式的对话性转化是基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启包容性的双向学习对话机制。在平等对话中促进对方思考,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见解,明辨是非,具有多维思考角度的理性思考者。教师在对话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对话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教材内容融入实践和社会生活,换发青年学生的活力。

其次要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借用微平台、雨课堂、对分易等数字平台与学生个性化的互动,比如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学生可以匿名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让教师知学生所想,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可借用翻转课堂或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留白,给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分享学习成果的空间,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平台和方式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土壤和基础,即满足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性,又满足了个性化、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法,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教互学的关系,通过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有效地达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

(三)教学内容由封闭性向社会现实性转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性,就必须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持守的根本立场。”[10]

首先要把握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建设呈现出很多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牢牢的立足国内外背景的变化,尤其是立足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脉搏,教学案例要与时俱进,站在全球化视野下看待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和意义,做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其次要把握民族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民族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如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辉煌历史,孕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它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畏的牺牲精神,敢于担当的勇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穷困的中国,中国人民孕育出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它们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怕困难,战天斗地,勇于牺牲,奋发勇为的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又孕育出了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中国元素的挖掘使同学们能够明是非、懂道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强化他们的爱国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思维由单向性向思辨性、批判性转化

传统教学思维更多的是给予结论式的教学,这是单向输出式的教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低估了现代青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代教学应主张学生不盲从,具有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在价值判断上不随波逐流,这对筑牢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在多变的现代世界变化发展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极大价值。

首先是思辨性思维。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决定着他思想的广度、宽度及深度,决定着他行为的公正性,恰当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更注重知识性的吸收,忽略了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性训练是帮助学生养成对讨论问题或社会现存问题的审视或者怀疑的态度,从数据、事实或者逻辑上是否站得住脚。教学思维的思辨性,要求在教学中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以逻辑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将辩证思维渗透到思政课教学环节中,思想育人离不开逻辑的力量,以逻辑的魅力说服人,增强思政课的可信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努力通过逻辑的魅力提升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习近平说:“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11]善于用辩证思维方法,从复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实质,从多变的事物中找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症结,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迷离的现象,增强政治自信,从多元文化中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创新。

其次是教学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思维,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是分析、质疑现有的假说,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寻找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假说的思维方法。”[12]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评判政治,旗帜鲜明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说”等错误思潮。建构中国精神的文化堡垒,善于借鉴西方文化渲染的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资源,善于甄别媒体中出现的错误的文化价值取向,梳理出中国精神的文化资源。面对社会出现的问题,如,抹黑中国政府、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抹黑英雄形象、崇洋媚外等问题要及时回应,对国外媒体的抹黑要敢于亮剑,要说中国话,传播中国声音,传播正能量。在教学中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讲清楚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和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涵养我们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深耕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子系统,我们必须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背景出发,关注个体性发展,以理性视角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目前看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个高校从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形式等方面,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思想,我们应该以八个统一为抓手,在思政课改革方面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统一。

猜你喜欢

现代性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思政课“需求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