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文化理路
2021-01-17胡达仁
程 银 胡达仁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永州 425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关涉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从概念的提出到内涵的日臻丰富、从基本内容到思想体系发展升华,再到相继载入联合国决议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其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向世人展示了协和万邦、命运与共的处世理念,并及时有效地回应了“人类该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科学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性难题,为破解全球治理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时至今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仅仅是一种“非结盟”的外交思维和呼应“中国梦”的执政方略,更是一种包含着“共同性”的价值理念,这种共同性的价值理念是对人类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凝练,远远超越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并逐步扎根于世人之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应对全球危机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1]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仍热衷于拆多边主义的台、坏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事,大力奉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搅乱世人之心,破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时代命题。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呢?就其文化理路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有其相应的文化心理基础和文化逻辑进程。在厘清文化心理基础和文化逻辑基础上探寻强化其深入人心的路径更能引起世界各国间的共鸣,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更能达到强化和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的效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文化心理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契合了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类本性”心理,凝结和践行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灵魂,汇集和发扬了中华和文化的精神,彰显了中华和文化的价值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
(一)人的“类本性”心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先前之要
“类”与“种”是一对相对立而区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种”是动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动物特性存在的规定,具有先天性天然本质的自然属性,即物的“种属性”。“类”揭示的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在进化的后天的演变中形成的人类特性,具有明显的群居性特征,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构成了人的“类本性”。与物的“种属性”不同的是,人的“类本性”特性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来。而动物所从事的满足维续生命的本能的活动总是与它们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是一切动物具有的本能属性,因此,动物不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区别开来,而人却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心理对象,具有能动的意识性,“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96。这种意识性、自由自觉性正是人的类本性的心理体现。概言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5。无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氏族群体发展到后期的宗教、民族、权力的团体,都充分表明了人是存在于与他人内在统一的社会关系中,也只能同外部世界,即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之中。具有血缘型关系的共同体与动物性最为接近,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天然情感性的最集中体现;地缘关系的共同体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人们长期相处与心理认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宗教、民族的共同体则是在更大范围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以国家形式存在的权力共同体在现代社会是个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让渡部分权利给团体而形成的联盟。这类一体性的关系正形成了人的有意识活动的对象,并成为了人们的自为自觉活动所应遵行的准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类”才是人的本质、本性。“人的这一本性内在地要求我们,用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和理解人的问题,建立‘类’的观念和理论,在实践中按照类本性的要求去行动,合理地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创造‘类’的生活世界。”[4]人作为地球上的类存在物,生活在类群体的地球村,所形成的类群体文化本质上意蕴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智慧,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符合了人类类本性的心理需要,其价值理念创造了类文明之美。而人的“类本性”心理也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深入人心的先前之要。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理论之魂
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合乎人类价值理念的倡导,都不是随心所欲而呼之欲出的空中楼阁,必定蕴意着诸多受大众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必将是符合时代发展之需的思想锐器。正当人类正面临世界变局之快、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之时,西方国家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问题层出不穷,西方国家的治理方案一度失灵、失效,世人再度陷入了治理危机的迷雾,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在时代和人民呼唤之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立足于世界发展之大势、国家发展之需求,人类未来之命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加以时代性的创造,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生命力展现的具体体现。当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所以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批判、扬弃、实践检验的过程,并在实践中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进和发展,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马克思先后批判了古典的“城邦共同体”、卢梭的“契约共同体”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国家观,并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虚幻共同体”和费尔巴哈“抽象共同体”的真实本质。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这种虚幻的“政治共同体”,“本质上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联合起来对其他阶级进行剥削、镇压的联合体,它无法代表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5]14。“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571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同时,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创造的巨大潜力,提出了构建“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的阶级,只有联合起来争取自身的解放,摆脱劳动的异化,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71。可见,倡导构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神旨归和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更是符合时代发展大势之需的时代呼唤,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所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倡导构建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正是在吸收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精要时提出的破解之道,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价值理念是真正共同体思想之魂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三)中华和文化心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动力之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提出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再到深入人心,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中华和文化的心理,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理念,符合世界各国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中华和文化推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价值理念,崇尚“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平思想,包含着”尚利贵义”“义利合一”的发展思想,意蕴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交往理念。其文化思想的深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走永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人与人的相处应“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相处之道;三是“天下大同”的治世之道,中国文化自古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是“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政治观,主张“亲仁善邻”,提倡国与国相处要诚信、和睦,反对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五是平正擅胸思想,即人的内心和谐。细言之,中华和文化以和谐为核心,讲究万物间的和谐发展,意蕴着中华民族已形成的合作共赢的文化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和文化的核心之要,其理念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并深深根植于底蕴深厚的中华和文化心理,并成为其深入世人之心的动力源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文化逻辑进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数十载的发展,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底气;制度的完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价值观的凝聚和认同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世人之心的价值旨归。
(一)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文化底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58人类文明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崛起或复兴,往往是以民族文化或本国文化的复兴为先导。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只有当文化显现出比物质资料更强的力量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更快步伐的文明进步。就其文化发展的逻辑进路来看,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发展就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7]18。文化自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8]403。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和对外来文明的扬弃和主动担当,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建构多元文化共同认可的世界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和担当的话,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执着坚守,对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中保持自身精神独立性的强大定力”[7]18。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中孕育形成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使中华民族千年来延续着人类发展的文明,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大,我们有理由有底气为之无比的自信。如今,我们党正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地繁荣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事业,凝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自强。中华文化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其文化价值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人民。无论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意蕴着中华文化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气,使其理念深入世界人心。
(二)从“中国之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先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之制”的基本结构。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深化改革中彰显出其强大的威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彰显了“中国之制”的魅力。反观西方,在大肆鼓吹“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时,却对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束手无策。他们在面对全球危机中陷入了混乱,正当此时,“中国之制”在破解治理危机时凸显出了其强大的制度优势。“中国之制”和“西方之乱”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正以瞩目的眼光看中国,“中国之制”正逐步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走去。“中国之制”的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盲目自大,而是具有其深厚的制度底气。这种底气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日趋完善的社会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9]制度的优势也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制”的魅力,不断地以“中国之治”实践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中国之治”不仅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体现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正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世界是一个巨变的世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58,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和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协商和应对,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破解全球治理危机,补足世界治理资源的缺失,其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倡导建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破解全球治理危机,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从“中国之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形成应对世界危机的合力,构建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新秩序。
(三)从价值认同到共同价值的倡导: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旨归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在通常意义上都包含着某个社会群体普遍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价值判断等。”[7]80先进的价值观对社会、个人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并通常会与不同国家、民族的群体心理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几千年来的历史表明,一种文化能否强得起来,关键就在于贯穿和凝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引领力,是否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0]1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凝结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昭示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层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国家形象,其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各国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的心愿相吻合,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人类正处于世界危机的洪流之际,中国倡导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与共为依据,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为准则,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目的和理念就是要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取世界各国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在各国“心通意合”中共同构筑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从价值认同到共同价值的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凸显了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旨归。
三、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文化实践路径
就中国而言,其实践路径是充分发挥本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凝聚全球共识,倡导多边主义,带头搭好多边主义的舞台,唱响命运共同体和谐曲。
(一)发挥中华文化包容共生的文化力量,唱响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曲”
随着中国制度优势的凸显,中国道路越发引人瞩目,中国正行稳致远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受世人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意的价值理念引发世界共鸣。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会自发深入人心,需要在人类共鸣的基础上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寻求文化上的相通。社会问题的根源源于文化的失调,各国间的文化失调多源于缺乏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文化是连接各国间的精神纽带,文化间的交流融通必将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丝绸精神之路”。中华文化饱含着“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义利统一”的辩证精神,推崇文化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有极其强大的包容共生性的文化力量。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11]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到深入人心,关键就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所意蕴着义利统一、包容共生的文化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塑造了尚平贵和的精神气质、推己及人的文化情怀、强不凌弱的家国观念,使其产生了文化间的共鸣。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倡导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文化价值理念符合世界和平发展之大势,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理念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并深深根植于中华和文化和深入世界人心。“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12]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意蕴的中华文化包容共生的文化力量必将使西方国家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和“国强必霸论”不攻自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曲”必将在世界舞台中心唱响。
(二)推动“一带一路”凝聚全球共识,架稳命运共同体的“连心桥”
“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以全人类利益和福祉为归宿的使命,是进一步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新时代命题。“一带一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古丝绸之路的宝贵精神遗产,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文明互动合作。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各国间的经贸往来合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3],架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心桥”。一是以“一带一路”唤醒沿线各国的共同记忆,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二是以“一带一路”汇聚全球共识,推动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世人之心。“一带一路”的倡议先后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并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就在于“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更是致力于开创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三是以“一带一路”践行共同发展目标,平等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华文化精髓,其宗旨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更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发展机会和成果同属于世界。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凝聚全球共识,架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连心桥,是进一步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关键之策。
(三)摒弃单边主义,搭好世界多边主义的舞台
单边主义是指“不顾其他当事方态度而一意孤行推行自己政策的行为”[14],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所热衷推行的政策。近年来,单边主义的势头日趋突出,动辄就极限施压,“退群”毁约,不择手段打压别国,破坏全球治理体系,在单边主义的道上越滑越远。奉行单边主义看似为了本国利益而一意孤行,实则更容易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世界各国而言,单边主义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世界各国应摒弃单边主义,在世界危机中加强团结,形成多边主义下的命运共同体,“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中国之所以要倡导践行和维护多边主义,是因为多边主义所意蕴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精髓。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不同,多边主义以平等为基本前提,无论国家大小强弱,所享有的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其核心要义是“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15]。中国作为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参与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的协商,在应对单边主义愈演愈烈、“退群”毁约和分离主义风险上升、全球化负面影响持续发酵的复杂环境中,中国践行了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维护公平正义、推动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基础”[16],为创新多边合作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为完善现有多边机制提供中国方案,为创设多边合作新平台践行大国责任,为凝聚多边国际合力发挥纽带作用,助力搭建好世界多边主义的舞台,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世人之心。
总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是同命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能坐视不管或独断专行。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唯有多边合作才是大势所趋。各国应摒弃单边主义,践行和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国际上的事由各国共同商办,世界的前途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而提出,旨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和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秉承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以打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赢者通吃或一家独大的不良格局,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维护世界的公平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之大势,其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将继续在中华和文化的感召下及“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进一步拓宽深入的路径,在多边主义的世界舞台上得到强化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