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1-01-17潘艳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建设

潘艳艳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带来了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各地蓬勃兴起。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板块和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从广义上讲,智慧社区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现代化技术建立的新型社区形态,也是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创新的一种模式。从应用的角度看,智慧社区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1]。智慧社区将建筑艺术、新生活方式、新治理理念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完美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治理高效化、互动网络化、生活智能化、服务便捷化的居住空间。可以说,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也将是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必然走向。当前,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智慧社区发展既面临着重要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未来一段时间智慧社区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以加快智慧社区的发展步伐,如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是摆在各级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智慧社区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传统社区转型升级的产物,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蕴含旺盛生命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政策驱动、技术更新、现实需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智慧社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一)国家政策环境持续利好。近年来,我国把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统筹推进,支持智慧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日渐成熟。2014年,住建部发布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对我国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首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拉开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序幕。2016年,民政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要建设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生态宜居的智慧社区”这一建设目标[2]。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网上社区居委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纳入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3]。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再次提出“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4]。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又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为推动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拓展,进而推动智慧社区发展释放了更多政策红利。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深入发展,我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逐步从概念走向应用,并不断向社区生活领域延伸,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有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门禁系统能够加强社区出入访客管理,有无人售卖机器、购物小程序、社区团购平台让居民足不出社区满足生活所需,有智能手环、一键报警、物业联动监控系统等能够实现对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重点关注,还有智能门锁、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设备等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在社区治理层面,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普及,社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日益完善,这标志着社区治理已经步了现代化的“智能时代”。未来城市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将是基于智慧化的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产业创新能力、社会治理水平、宜居宜业水平相互之间的一种竞争。随着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的深入融合,由房地产、物业服务、社区商业围绕“智慧+”共同打造的智慧社区将是智慧城市的标配。

(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区面临的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居民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城乡社区中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社区治安维稳问题、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等都对传统的社区治理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经过新冠肺炎一“疫”,社区人力资源紧缺、应急反应效率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基层治理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需求非常迫切。在社区治理“去行政化”的趋势下,智慧社区能够通过科技手段为社区治理工作助力赋能,比如能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实现社区公共事务“一站式”处理,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可及的服务,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社区人口、资源、环境、居民需求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社区治理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研判,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相比较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发展阶段,它集居住性、功能性于一身,是社区治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机综合体,将推动社区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新冠肺炎疫情推动需求加快释放。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引发全民关注的同时,各级城市的综合和应急治理能力也面临重大的考验。在抗疫过程中,有许多社区引入智慧社区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展开社区防控及服务工作,诸如无人机消毒、红外线测温、大数据信息平台等“硬核”措施在监测人口流动、社区摸底排查、智慧化监控隔离人员方面发挥了出色作用,智慧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充分显现。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抗“疫”常态化时期,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政策导向下,智慧社区的建设需求也到了加速释放。据数据显示,我国有7.9亿城镇人口,16.44万个社区[5]。近年来我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18年智慧社区市场规模达到了3920亿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比5.56%[6]。借“互联网+”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测2022年智慧社区市场规模近万亿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间智慧社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当前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智慧社区发展前景良好,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受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智慧社区在建设运营、资金保障、人才队伍、技术融合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发展存在盲目性和不均衡性。智慧社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至今没有形成较成熟完善的发展模式,这导致智慧社区建设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和发展不均衡性。一方面,尽管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在不断完善,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也分别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定,在基础设施、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建设细节上没有明确标准,智慧社区建成后没有相应的验收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组织验收,致使智慧社区建设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成本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当前已建成的智慧社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而在一些中部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智慧社区仍是新鲜事物,地方政府不了解不重视、财政投入少、发展较为滞后。

(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房地产、物业、系统集成、互联网技术等多个行业领域,从开发建设到运营维护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近年来,我国试点城市都加大了对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通过财政投入来支持智慧社区项目的落地实施,但许多政府投入对运营维护成本考虑不充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缺位的情况下,后期智慧社区的运转很容易陷入困境。当前,智慧社区建设仍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大部分地区在智慧社区建设上政府投入有限、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区自筹资金能力低,导致许多智慧社区建设停滞不前、信息系统维护不良,智慧社区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智慧社区建设中,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和维护,社区数据资源的管理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互联网技术知识掌握的深度不足且社区治理“行政内卷化”常态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吸纳能力较弱,社区治理人才的量与质都无法满足社区治理需求。2020年疫情初期,面对人员摸底排查、社区出入管控、社区卫生治理等大量繁重的防疫任务,传统社区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而开展智慧社区实践的许多社区也同样因缺乏专人专职管理或管理不善而致使公共数据平台信息更新慢、内容单一,开发的智能应用被闲置浪费,智慧社区服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技术融合存在困境。当前牵头或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政府部门有政法委、综治办、房管局、经信委、发改委、公安局、民政局,等等,还涉及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未能建立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信息孤岛”成为社区资源整合面临的最大障碍。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政府部门重视在“条”上自上而下的治理,而忽视在“块”上的协作融合。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都在各自领域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但是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信息壁垒”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够成熟,传统行业与新兴科技结合慢。比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等不同的智能应用系统可能分属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导致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差,不利于智慧平台的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五)智慧服务的应用效能有限。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借助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安全便捷、功能全面的社区服务,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已初步建成的智慧社区在硬件建设、服务质量、居民认同方面都存在较多短板。一是网络信息设施不完善。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社区的固定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不够高,不同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不规范、不标准问题也很突出。二是智慧化功能较单一,智慧社区建设多从视频门禁入手,仅在社区治安上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水平偏低。还有少数更智能的社区通过打造手机app将水电暖缴费、医疗、购物等生活功能附加到移动终端上,但真正能实现的功能较少,在居民用户体验方面也备受诟病。三是忽略居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当前智慧社区的服务提供是以“效率为中心”而并非以“需求为中心”。部分地区政府将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工程,过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加强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而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会将建设重心更多放在应用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上,社区的智慧平台和功能系统的设计对居民的需求关注度不够,其智慧化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切实需求,居民对智慧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也大打折扣。

四、推进我国智慧社区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智慧社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理论探讨、基础实践向模式构建过渡。要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资本及居民群众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不断推动智慧社区发展迈向新台阶。

(一)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智慧社区建设发展总体架构。在我国智慧社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发展中担当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务必要自上而下地做好顶层设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社区建设也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规划部署,以更系统、更科学的政策体系来统筹推进。一是完善智慧社区的政策体系。依据国家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省级层面完善智慧社区的指导意见、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智慧社区建设的原则、方向、思路及考核要求。推动各地市尤其是试点城市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政府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政策规划的有效落实。二是推动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要研究不同城市不同社区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方面的共性问题,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行业标准,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评价指标,推动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深入推进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建设。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在智慧城市试点范围内重点打造一批建设规范、功能完善、治理有效的智慧社区示范点,在总结成功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项目试点范围,以点带面地推进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为智慧社区的普及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智慧社区共建机制。智慧社区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新技术与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民生、医疗、交通、环境等服务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7]。建设和发展智慧社区不仅要打通各部门、各行业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形成的“信息壁垒”,转变行政管理体制中各自为政、管理分治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居民主体的能动性,为智慧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一是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可在市级、区级层面建立智慧社区建设协调小组,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设立专人专岗,落实主体责任,负责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低效率建设和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二是要健全协商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物业企业等的沟通合作,构建智慧社区合作共建体系,共同推进社区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速数据平台的技术更新和功能系统的研发,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的组织、治理与服务资源,促进不同资源系统之间的技术兼容和信息共享,实现智慧社区建设多方主体资源的有效分配。三是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坚持党建引领,从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行整个过程要积极征求居民意见,通过及时收集、整合、掌握社区居民诉求,使社区智慧化服务精准定位。四是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多方力量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要以居民满意度为首要考量因素,确保评价监督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各方主体利益平衡,为智慧社区治理实践的可持续性提供有效保障。

(三)健全市场化投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买单,而是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建设发展模式,将政府、物业公司、科技企业、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主体都纳入智慧社区的建设中,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资渠道,加强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充分保障。一是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地政府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优化调整投资结构,统筹财政资金管理,在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中将财政投入向智慧社区项目适当倾斜,或在政府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维护,也可以利用好政策红利,积极争取省市、国家相关资金的支持,推动资金的高效利用。二是要引导社会资本的融入和参与。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融资、运营和管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PPP模式,推动政府与不同的企业合作共建。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提供场地等方式引入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智慧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更专业、更完善的智慧服务体系,进而推动社区治理向多主体协作模式转变。

(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做好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懂技术、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前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大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吸收一些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建立智慧社区建设的专家、顾问团队,为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二是加强社区治理人才的选聘和培训工作。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作为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的重要指标,从高校毕业生或基层政府部门中选拔一批拥有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社区治理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来,促进社区工作人才结构的专业化、年轻化。同时,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电子政务、智慧治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智慧社区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智慧化管理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社区居民既是智慧社区的受益者,也应该是参与者。可在社区居民群众中挖掘有技术特长且热心服务的志愿者,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协助社区工作者开展信息基础设施维护、信息服务平台管理、智慧应用宣传推广等服务,为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补充力量。

(五)加强技术革新应用,提升社区服务智慧化水平。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普及化,为未来一段时间智慧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有效挖掘并应用信息技术,使社区服务能够充分体现智能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管理人性化等众多要求,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和软件的智慧化水平[7]。一是全力推动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要按照地方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严格规范的建造标准,持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新建、改造等方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的信息化配套设施,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扩大社区信息网络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方面的覆盖面。二是拓展智慧应用系统服务功能。要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出发,开发面向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智慧应用系统。从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行整个过程要积极征求居民意见,及时收集、整合、掌握社区居民诉求,基于信息技术对社区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丰富和完善智慧应用系统中政务服务、智慧生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等板块的内容。同时,要基于不同社区居民群体差异化需求的数据分析,将智慧服务向个体延伸、向移动终端延伸,确保智慧应用系统真正对接居民需求和社区治理需求。三是加强社区数据的安全管理。政府和科技企业要合力构建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推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优化革新,提高社区对数据的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能力,增强居民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让信息安全为智慧社区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建设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影像社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