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魅力
2021-01-17曹根记
曹根记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的行动纲领,是新时代我们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政治宣言。当人们激情饱满地迎来新世纪曙光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1]10。与此同时,“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这个新思想不仅绘制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未来图景,而且展示出新时代我们党“为世界谋大同”和“为人类谋进步”的崇高情怀,因而具有鲜明而强大的世界魅力。
一、明辨时势的政治判断力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873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在特定时代产生的,都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伟大实践的反映。时代的不断发展,呼唤着新思想的“引航定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明辨时代主题,回应时代要求,展示出我们党高度敏锐的政治判断力。
首先,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对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我们党对当今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判断,决定着我们党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判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帷幕拉开后,我们党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3]1045,也即“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当时党内外对时代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坚定有力地把全党与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经济和维护和平两个方面上来。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九大,我们党一直沿用“时代主题”的提法。就当今时代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有改变。然而,“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66这里强调的时代,是指“大的历史时代”,即“大时代”。由于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可以将“大时代”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时代”,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完成“小时代”的历史任务,才能最终完成“大时代”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放眼当今世界局势,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没有改变。但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小时代”逐渐生成。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进程中的“小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正确理解这个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才能深刻把握这个新思想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的内在原因。
其次,清晰认识时代本质。对时代本质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必须回到特定时代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并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5]3这即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蕴涵着时代本质,时代本质体现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在于“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6]38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新时代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指出新时代中国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阐释新时代中国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指明新时代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等。从这些问题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性、新时代的实践性、新时代的人民性、新时代的世界性等本质特征。正是基于我们党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强调要着眼时代之际、紧扣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于是,洋溢着浓厚时代气息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要求。
最后,有力回应时代问题。就当今中国来看,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走、怎么走”的重大时代问题,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就当今世界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依然不可逆转。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1]58因此,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回应而不能绕开的时代之问。在这种大趋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烈的时代意识、高度的战略定力、鲜明的问题导向,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放眼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作出科学回答,高屋建瓴地绘制出中国和世界未来走向的美好前景,形成了一系列关乎“时代之问”的重大思想理论。这种新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中呈现的新态势、新思维、新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新体现、新运用、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战略性、严谨性、系统性等特征,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进步和促进世界发展的一面伟大旗帜。
二、誉满中外的文化吸引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进步与社会变革的需要,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语言方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关注全球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魅力,从而赢得中外人民的广泛赞誉。
第一,古为今用,激发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根”与“魂”,是新时代我们党创新理论成果的文化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历史与现实、国情与世情、党情与民情有机统一起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激发出中华文化的强劲吸引力。其中,关于时局变化的正确认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实事求是”“安民富民”“天人合一”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人们指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与途径;关于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对党忠诚等观念,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为仁由己”“以德育人”“反身而诚”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反映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关于“三严三实”、反腐倡廉、新型国际关系等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修身养性”“礼义廉耻”“和而不同”等思想的发展与升华,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可以说,深深厚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而形成的这个新思想,极大增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出新时代中国人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日益吸引越来越多国外友人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所蕴含的文化吸引力,必将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二,洋为我用,传递我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国外优秀历史文化,为我所用、传递我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点,都存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新鲜东西,我们“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7]8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国外优秀历史文化存在许多相契合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出国访问、演讲或参加论坛期间,经常引用和借鉴不同国家的名言名句,阐释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加深世界人民对它的认知和理解,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吸引力越发凸显。比如,在阐释当今时代大背景时,习近平引用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4]476,来说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1]58。在谈到发展时,习近平引用阿拉伯的哲理话语:“没有不变的常态”,来强调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在阐释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时,习近平引用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话:“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4]541,来说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目的和意图。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习近平引用瑞士诗人施皮特勒的话:“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8],来展望“同呼吸、共命运”的合作未来,等等。通过引用这些外国名言名句,不仅拉近与对象国家的心理距离,而且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达成了彼此间的共识,新时代中华文化誉满中外的吸引力得以充分彰显。
第三,陈情说理,发出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陈情”和“说理”有机统一,不仅阐释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怎么发展、如何发展”,而且指明当今时代世界和人类“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创新了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途径方法,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油然而生。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呼唤着必须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9]211。这段话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必须研究国外受众群体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特点。只有把这个问题做到位,才能激发国外受众群体“想听”的兴趣,缩短传递者与受众的情感心理,扩大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吸引力。第二层,必须坚持“陈情”和“说理”有机统一。所谓“陈情”,就是要把自己对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认知,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讲解出来、传播出来;所谓“说理”,就是要把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和观点,深入细致地讲明白、讲透彻、讲到位。坚持“陈情”和“说理”有机统一,能够处理和解决好那些我们想说而说不出,或者说了而传不出、说了而传不好的问题。第三层,必须处理好“自己讲”与“别人讲”的关系。“自己讲”强调的是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道、讲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讲好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之道,等等,决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别人讲”强调的是借助国外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发展、讲好中外友谊。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插上神奇的翅膀,飞出国门,融入国际社会,赢得世界人民认可;才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文化吸引力,在世界舞台上不断释放出来。
三、天下为公的价值感召力
思想理论的价值感召力,在于它是否具有引领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和目标前进的内容。从价值视阈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立场,彰显着“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蕴涵着“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念,展示着“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理想,从而体现出“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具有强大的价值感召力。
第一,“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立场。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致力于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有力地阐释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基本价值立场。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10]47在这里,毛泽东不仅阐述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原因所在,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伟大征程。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所谓小康社会,是指人民虽不富裕,但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好过的社会。当新世纪的曙光普照神州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全面小康得以建成,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人民开始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展现着我们党“立党为公”的崇高品质,体现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立场,成为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第二,“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成为近代中国人不懈的价值追求。虽然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抗争,但最终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逆境中不断抗争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曙光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11]7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建立,揭开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使中华民族完成了走向“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当历史的车轮驶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新征程。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2]5。从这个方面来看,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征程,就是我们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价值追求的征程。
第三,“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源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源于我们党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谋求“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憧憬“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是中华民族崇高情怀的鲜明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里的“人民”既包括中国人民,也包括世界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党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还明确提出“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念,展示我们党宽广的世界眼光,体现出我们党博大的世界情怀。在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赋予鲜明的时代意蕴。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1]58,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以高度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加快对贫穷落后国家援助力度;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观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行动;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平等协商争端和分歧。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视野,促进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以期构建起美好未来的“大同世界”。
第四,“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理想。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向何处去”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郑重宣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解答这个新时代课题,展示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目的是要增进和保障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党的十九大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充分表明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真诚愿望。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57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处于同一个地球。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此,必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为谋求人类进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和平环境;必须平等地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积极排除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为谋求人类发展进步筑牢坚实的安全保障;必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世界各国;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取长补短、互学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迈向新的高度;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不断增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问题,回应时代要求,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天下为公”的价值感召力跃然而现。
四、指路引航的实践生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和发展动力,离开实践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是新时代我们党创新理论成果形成的实践基础,也是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它雄辩地向世人宣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3]9从发展视阈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未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具有“指路引航”的实践生命力。
第一,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经济方面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发展质量和效果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世界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日益突出;创新发展成果不断涌现,天宫、蛟龙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从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看,基本确立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日趋增强。从文化领域方面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文化自信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人民生活方面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日趋下降;覆盖社会的保障体系正在建成,人民群众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局面逐渐形成。从生态方面看,绿色发展已经实现从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美丽乡村正在神州大地崛起,美丽中国正在变成现实。从党的建设方面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1]8,等等。在这些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又绘制出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绚丽图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前行的指路明灯。
第二,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在当今时代,中国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范式和做法,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拓展了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一要立足国情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了伟大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发展举措,而不是盲目推崇和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它向世人昭示,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国情,并以此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举措,这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落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是始于贫穷落后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三要进行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只有进行改革开放,才能破解现代化建设的瓶颈,突破现代化建设的壁垒,借鉴和汲取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举措,助推本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经验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88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本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开拓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五要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本质特征。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全面从严治党,补足党员精神之“钙”;加强制度建设,严厉惩治腐败,确保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加强执政党建设,使用严格的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净化执政队伍,提升执政的能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取得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新视野、新思考、新路径,具有了“指航引路”的强大实践生命力。
第三,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来自于书本讲义,也不是复制于他国,而是厚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土壤,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的结果。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缓慢发展时期,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而是将和平演变的焦点汇聚到价值观之争方面,企图谋求在价值观方面围堵和孤立中国。面对西方国家这场没有硝烟的价值观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切实践行初心使命,大胆借鉴和利用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从正面有力地回应了各种社会思潮的政治主张,凝聚了思想共识、汇聚了智慧力量,统一了行动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趋焕发勃勃生机,并以强大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极大地增强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坚定不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党在新时代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指航引路”的强大实践生命力,引领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