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现实依据和主要内容

2021-01-17张李斌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群众发展

张李斌

(1.中国法学会法制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009;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向往、幸福标度,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公平正义观。目前学界更多的是将公平、公正、正义作为同义词使用,笔者认为正义的含义最广,包含公平和公正,前者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后者是“作为公正的正义”。为了行文需要,本文对三者不做详细的区分。

一、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现实依据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高速而稳健,社会建设有序推进。但随着改革走向深水区攻坚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显。收入分配、就业、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执法司法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些重大关切为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现实素材。

(一)收入分配和就业方面的不均等问题急需破解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涉及百姓经济利益。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2]77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的水平(2020年接近100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6%。但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另外,我国的分配格局不够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有扩大趋势。

分配秩序不够规范,国企领导层和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百姓生活质量。习近平指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让在就业创业上需要帮助的群众都得到帮助、在生活上需要保障的群众都得到保障。”[3]就业是最大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安居乐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给就业带来不利影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体现对就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大与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缺乏形成对比,频繁发生的用工荒也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弊端。

(二)教育和住房方面的不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基,事关国民素养。习近平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4]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依旧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优质资源集聚在发达地区,落后、贫困、偏远地区的硬件设施、师资配置相对较差。只有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才能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学生等,他们除了要接受公平的教育之外,还需要社会关怀和认可。民以居为安,住房问题事关百姓冷暖。习近平指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5]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部分群众因自身技能缺乏,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加上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而面临住房困难。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他们住房需求是否满足,会影响社区秩序和社会安定。

(三)医疗卫生和执法司法方面的不公正问题亟须化解

病有所医是对生命的底线守护,医疗卫生关乎百姓安康。习近平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6]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问题依然严峻。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农村和城市之间,各省市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仍需时日,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不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执法司法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维护生命财产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7]当前,我国执法司法方面还存在一些有违公正的现象,如执法不规范,不文明,不廉洁的情况时有发生,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执法司法透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公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对群众重大关切还需及时有效回应。

二、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根本目标、核心抓手和重要支撑,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一)根本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感”是客观评价指标,也是主观现实感受,其基本要求是公共政策或改革措施都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原则,又要在主观上得到人民认可。习近平强调,“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8]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强调人民利益的质量和数量。这种质量是人民真正需要、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多”强调人民获得利益的数量,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二是强调人民群众参与。人民自身利益的多寡、实现的程度和方式要在参与中认识和衡量,因此要明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寻找人民善于接受的方式。三是强调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要提高改革方案的含金量,让人民群众在实际获得中提升幸福感,扩大改革成果覆盖地区和人群。

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更进一步、更多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是当务之急。其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体现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享有特点。最后,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和品质逐渐提升,要不断缩小公共服务与人民期望间的差距,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核心抓手: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人民对“获得感”最直接体验,抓住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9]将立德树人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高考改革,完善人才选拔方式,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防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就业不仅关系生计,而且关乎尊严。习近平强调:“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0]这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关注脆弱群体和不稳定群体的就业工作。

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共享发展的直接表现。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11]553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习近平强调:“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12]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济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13]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开展精准扶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扶贫格局。

(三)重要支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是实现群众期盼的必然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的战略目标,是覆盖领域更全、覆盖人口更多、覆盖区域更广的小康社会,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联密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破除一切妨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制机制弊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注重农村地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具潜力的也在农村,因此,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常抓不懈。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途径,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协调好社会阶层利益,凝聚改革共识,积累人力资源条件,“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15]。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当前,人民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用法律维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更加突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执法司法公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硬控制”和“软控制”的双重效果。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条件。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能否得到百姓认可,事关党执政根基。坚持用制度管党、管权、管吏,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守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从点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贯彻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的路径选择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之于思想体系一样。”[16]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强大行动指引。贯彻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需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起点平等

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是起点平等的应有之义,“它要求每个经济主体都应具有独立自由的决定权、竞争权和参与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或侵犯,并且为了可以平等的利用机会,从一开始就应该具备平等的物质条件。”[17]12习近平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1]553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要着力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地享受各项民主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民主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一个民主的国家能够保障民众充分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机会,能够有效满足民众多元利益需求,缩小不同主体间的差距,最大程度实现全民民主,“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18]。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建成民主政府、公正政府和服务政府。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强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加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代内代际环境正义,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二)推进法治建设,维护过程公正

过程公正是指要制定对社会成员没有差别对待的、普遍的竞争规则,并且要在现实中得到公正执行。实质就是要确保维护或增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照顾某一个社会成员的特殊利益对规则或程序的任意修改。不论是权利公平还是机会公平,都有赖于规则的完善和程序的透明。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18]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着力保证规则公平尤为重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以及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立法。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综合执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推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严格司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普法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结果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现实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其他群体的福利水平,而是要通过公正的制度和政策来平衡群体间利益。实现结果公平不仅表明人民期望得到平等的对待,还包含人民期望自己或群体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70因此,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增进人民的福祉。坚持创新发展,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及均衡性,既要破解难题和解决困难,也要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潜能。坚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发展,形成自力更生的对内格局,打破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认识,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结 语

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内涵丰富、体系宏大,本文基于习近平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习近平社会公平正义观会得到深化和拓展,主要内容会进一步延展,实现路径会进一步拓宽,对我国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指导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群众发展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