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时代意蕴
2021-01-17张俊霞
张俊霞
(运城学院 政法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性维度,是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一论断为基层党组织加强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坚持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不仅能为乡村治理精准把脉,而且能够调动乡村治理各方面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非常注重“政治同经济、政治同各项业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如今,伴随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农村出现“空心村”,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使得城乡分化及发展不平衡成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所赋予的时代意蕴应该从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在突出乡村治理首要任务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
一、把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既是国家方针、政策在政治方向上的体现,又是农村工作中最大的政治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掌舵功能,找出阻碍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把准农村的政治发展方向,坚定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信念,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凝聚村民自治组织、新型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基本上是以老年人耕种的小农经济为主,农耕方式半传统半机械化,农作物亩产量较低。虽然有各种经济作物,但是品种老化,商品率不高,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其他的收入来自于家里其他成员进城务工所得的工资。这一现实状况,使得有能力在城里买房生存下来的农民离开农村定居城市,加速了农村“空心化”进程。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农民这些选择传达的信息既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又是农村可能走向衰败的一个信号。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宣传和动员群众以实现乡村振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应着力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规民约制定、家风村风乡风培育等方面,要“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3]确保党中央和国家的乡村治理部署按照解决群众关心问题的先后顺序实施,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能抓住主要矛盾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加强政治领导,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在乡村治理中,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身所肩负的政治使命要有清醒的认知。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步调一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参与制定村级发展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在处理乡村事务中,要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的倡议权,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不可否认,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和国家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忙于村级各种具体事务,可能导致政治领导落虚落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必须充实政治工作,实现两者同频共振。在决定农村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决策、重要工作”等方面,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决断能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4]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村社理性的引导,思考如何将村社理性转变为制度理性,发挥村社动员和整合功能,促进农户理性转变为村社理性,提升村社组织的凝聚力。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制度保障、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扣民心,实干富民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自觉把群众的第一需要即生存放在第一位。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有的甚至在城里买房定居,但是,若要降低他们进城的风险,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生存需求出发,“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3]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鼓励各产业部门融合发展,既能够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又能够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另外,要突破乡村产业等同于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推进乡村治理水平现代化。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应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广大农村基层党员要以身示范,融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能够看到奋斗的前景,听党话、跟党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运用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确保党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保证群众在正确路线指导下,维护和实现自身最大利益。“村两委班子”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要深入调查村庄的实际情况,了解村庄的特色和优势,把群众最关心的、最想干的事情列出来,共同研究如何干、怎样干,创造条件干好,使群众真正受益。
四、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培养真正代表群众的党员干部队伍
我国农村在取消农业税后,作为国家资源输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和村干部的关系不大,但是在招标过程中,乡镇领导的导向性较强,有些村干部为了以后能够继续当选,会选择妥协或者完全执行乡镇领导的意愿。此外,由于农村是“熟人社会”,在落实低保等政策中,名额到底分配给谁和村干部的主观决定有着较大关系。针对以上农村在国家资源使用中出现的各种乱象,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要以保障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发挥监督功能,确保国家资源分配中的公平和公正,强化群众对党的认同。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选人、用人方面,优先选择和培养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发展农业的带头人。在突出政治标准的同时,要在推动“三农”工作进程中接受实践检验。把清正廉明、永葆政治本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作为储备干部进行培养,尤其是一些有干劲的退伍军人,他们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热心于群众工作,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另外,要引导和吸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培育乡贤文化,为乡村治理增加活力。
另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5]把党的政治建设和农村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在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上,不逾越底线,不触碰红线,自觉接受群众检验,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
五、积极协调农村多元利益诉求,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变为服务;农民按照经济条件差异,使得原有的单纯群体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加之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有了正规的表达渠道,如何把多元利益诉求转变成促进乡村发展的合力,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利益整合机制提出了挑战。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强化党支部组织力和领导力的基础上,把政治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过程中,将多元利益诉求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组织覆盖相结合,积极应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解决好群众最根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成为群众利益的协调者,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有效疏导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各方权利诉求,切实在利益冲突中实现和谐”。[6]此外,要积极引导和发挥群众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正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功能,创新利益表达载体,增强利益表达实效性,发挥利益整合功能。
除了党内民主这一利益表达机制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顺应利益群体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渠道,加强对各类优秀人才的政治吸纳,构建不同组织、团体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机制,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和号召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声,倾听民意,解除民忧,在服务中体现利益关怀,回应正当的利益表达,成为群众真正利益的代表者和践行者。
综上所述,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必须同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事业推进紧密结合,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维护“民心、民意”。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增强政治领导力”,而且要“充分发挥在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中的群众组织和号召功能”。[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治保障,只有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发挥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