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列宁过渡时期理论比较探析

2021-01-17白艺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过渡时期长期性列宁

白艺娟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0世纪以来,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尚未到达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时期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探析马克思、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异同,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一、马克思和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一致性

1.过渡时期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依据:其一,从经济规律上看,此次更迭并非私有制社会形态内部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而是从私有制类型的最高阶段跨越到社会主义形态。私有制的消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逐步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二,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1](P159)彻底废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道德,重新建立起以维护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新道德,必须经过一定的历史阶段。其三,从阶级斗争规律上看,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的结束。既得利益者为了自身私利必将拼死反抗,无产阶级需以暴力予以还击,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决定了过渡时期必然存在。

列宁同样认为过渡时期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他从社会主义革命同以往其他革命的区别入手,认为以往一切制度的更迭都是以新的私有制代替原有的私有制形式,新的经济成分可以在旧社会内部逐步发展和成熟,因此夺取政权就意味着革命任务的完成。但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要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替代私有制,而社会所有制无法在资产阶级统治之下孕育产生,因此无产阶级夺权后仍需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来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所有制。

2.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消灭阶级

马克思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无阶级社会,与之相接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2](P166)1869年,马克思在批驳“各阶级平等”口号时再次强调,各阶级平等实质上无异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鼓吹的“资本和劳动的协调”,“相反地是消灭阶级,这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真正秘密,也是国际工人协会的伟大目标。”[3](P283)

列宁同样将消灭阶级作为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即便剥削阶级被消灭,但“只要还存在着工人和农民,社会主义就还没有实现”。[4](P341)要彻底消灭阶级,一要推翻地主资本家,即消灭剥削阶级;二要消灭工农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3.过渡时期的终点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马克思指出:“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5](P106)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更加明确地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1](P445)在该文中,他还首次按照社会发达程度将共产主义划分为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由此可将较为笼统的过渡边界进一步具体化,即马克思的过渡时期是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间的历史时期。

列宁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P178)在这里,他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形态称作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同义,将实行按需分配的社会形态称作共产主义。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与过渡时期相衔接的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和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差异性

虽然马克思和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有诸多一致,但他们在过渡时期的理论基础、理论参照、策略形式和长期性认识上存在诸多差异。

1.理论基础差异

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在“两个必然”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的。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当时世界上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促使他对过渡时期理论作出了补充,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在“两个必然”的理论前提下阐发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资产阶级用于推翻封建制度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今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由此马克思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同时,他清楚地认识到由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形态向更高级的社会所有制跨越,必然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他合逻辑地得出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渡时期,该时期的起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在总结俄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发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试图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证明了直接过渡道路不适用于落后的俄国。列宁重新着眼于俄国生产力落后、小农人口众多的具体国情后,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后,必须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道路。

2.理论参照差异

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蓝图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的。马克思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以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普遍交往为前提,仅仅依靠居于从属地位的民族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7](P538-539)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发生革命进而推动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的革命进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有论者以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述为据,认为他将过渡时期的起点由发达国家转向落后国家。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跨越论的误读,其原因有二:第一,马克思仅仅从可能性角度谈及落后国家的跨越问题,他认为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只是一种“可能的发展前途”,这种可能究竟能否转为现实、如何成为现实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二,马克思认为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至少需要两大条件:一是依靠俄国革命扭转俄国公社衰败的危险境况,二是俄国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互为补充。换言之,马克思始终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国家中爆发,只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取得胜利并为落后的俄国提供支持和援助,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才能成为现实。

列宁过渡时期理论是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参照的。直到20世纪初,革命的种子也没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肥田沃土中扎根,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成功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依循马克思以发达国家为参照所提出的过渡时期理论,这显然不可能也不应该。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纵然俄国生产力较为落后,但当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备时,就应抓住时机先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后利用政权优势充分发展生产力。既然过渡时期的起点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那么过渡所应当采取的形式、策略和具体方针政策也应当随之调整和改变,否则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漩涡。列宁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理论。

3.过渡策略差异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权后,可以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这种认识与其过渡起点的性质紧密相连。具体来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和过渡道路的探索,主要以英、美、法、德等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完备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典型例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下,马克思合逻辑地得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他认为这些国家拥有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其无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专政统治后,不必采用特殊的过渡措施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较为迅速地抑制和消灭私有制,从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经历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向。事实上,列宁也曾设想顺势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1920年底至1921年春继续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经济濒临崩溃、阶级基础发生动摇、社会反抗情绪高涨的严峻形势下,列宁意识到若不立即将其废止将危及苏维埃政权。他在总结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后,逐步认识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迂回过渡”策略。第一次退却,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一定范围的流转自由,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由于“商品交换”不过是产品交换,流转自由始终未能克服交换的不等价性,最终自发转向了自由买卖和现金交易。此时列宁意识到退却得不够,于是从1921年秋开始第二次退却,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力图通过充分调动商品、货币、市场等资本主义范畴,利用合作社促成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合。

4.过渡时期的长期性认识差异

总体上看,马克思认为过渡时期相对短暂。诚然,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扬弃“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7](P232)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特别是1848—1851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他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明确指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地产的自然规律的自发作用’,只有经过新条件的漫长发展过程才能被‘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所代替”。[1](P199)可见,在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中,过渡时期并不是可以取消或者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但马克思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认知始终是从“直接过渡”思想出发的,当他将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形态变革进行对比时,认为这种过渡是相对短暂的。他指出:“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8](P874)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其过渡时期理论是以工业生产先进、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为参照的;二是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其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估计过于乐观。

列宁则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认识,其认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长期性角度论证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货币不是一下子能消灭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国家消亡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4](P350,375)二是从社会主义革命特点的角度阐述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他指出,在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主义革命则要以社会所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无法在资本主义社会母体内部完成的。因此,过渡时期既要完成破坏任务,还要完成更加艰巨的组织任务,这就决定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

1921年3月,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使列宁意识到“大生产是不可能在旧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这需要很多年,至少要几十年”,[9](P22)而在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恢复大生产需要一个更长期的过程。同年4月,帝国主义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和破坏使列宁不禁感叹“甚至连最富裕和最先进的国家,也要在一定的、相当长的年限内才能完成”恢复规模化社会主义国营工厂生产的任务。[9](P209)其言下之意是落后国家的过渡时期只会更加漫长和艰难。从文字表义上看,列宁在1921年后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认识深度似乎与以往无异,但实则不然,“迂回过渡”意味着落后国家必须经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阶段,因此它向社会主义过渡势必要经历一个更加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列宁对过渡时期长期性的认识获得了极大飞跃。

三、马克思、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当代启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列宁的迂回过渡理论不是对马克思结论的简单嫁接,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之与本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迪: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自觉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错误思潮的侵蚀,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一切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变化着的时代背景,以现实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为导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列宁的迂回过渡理论既强调利用资本主义,又重视对资本主义的限制和监管。列宁认为,落后国家一方面要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如若直接遏制和消灭资本主义因素,只会将社会主义的幼苗扼杀于襁褓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国家也要十分重视资本主义因素的潜在危险,要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资本主义进行限制和监督。因此,我们在大胆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提高对资本的监督和监管能力,坚决防止资本无序的扩张;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20世纪以来,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尚未进入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是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迂回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实行的各项政策,如由两种公有制并存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按劳分配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举措,既不是中国改革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也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出现错误。相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迂回过渡时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有益探索。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猜你喜欢

过渡时期长期性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长期性缺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理论探析
初中语文的过渡期教育
福建长汀县生态恢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
施以规矩,始成方圆
你准备好了吗?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