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1-01-17刘舒吟
刘舒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教育学院,福州 350001)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出台以来,短短10年间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等重要措施,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向新的高峰。新的“办法”中,也首次系统界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也给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持。如何以师范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公办院校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区别在于办学性质的不同,致使其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上,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模式设计与定位,但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公办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一味的照搬和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回应“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怎样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问题。民办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育人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民办高校学前教育的实践,仅注重专业课程与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或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素质结构、专业能力构成要素等欠缺统筹的考量,以至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心不足,易存在“重教育理论知识传授,轻教学技能”、“重实操训练,轻专业知识教育”的误区,学、做、行未能统筹配合。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一知半解,能力和素质发展不均衡,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学前教育行业对于人才核心素养的需求。[1]
(二)民办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由于资金、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公办院校相比存在着诸多劣势。多数民办高校出于办学条件考虑,无法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标准,也不具备建设大型学前教育实训基地的条件。[2]因此,不少高校借鉴了公办院校学前教育课程的捷径,却忽略了自身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学生来源、办学性质特征等问题,导致建立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不配套,在操作中针对性不强,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低等问题,给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的衡量标准
大多数民办高校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均注重到学生能力的考察与检验,或是注重人才理论考核成绩的测验,其考核方式也多为阶段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等形式。[3]这些考核途径虽然有着共性,但目前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受限于自身的考核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阶段性管控与周期性考核,人才质量评定体系尚不完善。[4]
(四)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强调学生要熟悉各类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规律,能够独立承担教育、学前教育科研任务,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即需要学生有基本的敬业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以职业操守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去爱护幼儿。而目前不少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较为盲目,未进行系统性的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导致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不利于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综合技能与素养,至使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的总体培养质量不高,培养策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二、师范认证的概念、特征及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师范认证理念是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的体现,通过师范认证思想的运用,可以给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起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效果,为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素养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供基础。
(一)师范认证的概念
“办法”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导向,明确了师范认证的概念,即由专业的教育评估认证机构按照三级认证标准的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外部评价,意在当前和可预见的阶段内,培养符合条件的学前教育人才。[5]
(二)师范认证的特征
师范认证有着明显的德育、能力培养属性,其基本特征为“学生中心原则、产出导向原则、持续改进原则”,三大原则贯穿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6]学生中心即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注重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成长及认知规律,按照现实教育需求匹配课程、教育资源,发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产出导向原则即注重人才培养中的结果导向,要求按照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必备的职业技能、素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力争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持续改进原则即注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持续性,既要对人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监测,又要对人才学习、知识和能力掌握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全过程评价,督促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培养质量的可靠性管理。
(三)师范认证理念在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1.构建多元一体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师范认证理念的运用,可以使民办高校正确认识到分级分类师范专业认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价值。将课堂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模块的要求,纳入到学前教育培养标准体系,既可以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支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又可以给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树立标杆和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方便进行现行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
2.加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深化
师范认证与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有助于民办高校发展特色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品牌,发扬和推广优质的教学经验与运行模式,扩大民办高校的对外影响力,使其在人才培养上缩短与公办院校的差距,推动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走向内涵化发展,强化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相辅相成,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体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效性。
3.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教育政策、方针的推进,已由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单纯地依赖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特长,远远无法实现教学需求。师范认证背景在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渗透,能够加速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形式创新。民办高校可利用丰富的课程设置,运用多元化的育人要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会沟通、反思、质疑、批判、合作与教育教学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4.促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
基于师范认证背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有了明确的理论及实践遵循,在操作中能够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方向与人才培养定位,弥补传统课程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在师范认证条件下建立的新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和课程教学大纲、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契合,而且将融入核心素养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幼教工作的岗位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于为幼教行业发展输出优质的人才。
5.有助于创新学前教育人才质量评价方式
建立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人才培养氛围,方便民办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的综合水平等进行系统化的评价,也可以根据人才的培养现状,制定合理的干预对策,增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以师范认证标准为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民办高校重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给未来学前教育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提供基础。
三、基于师范认证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师范认证给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克服现阶段人才培养困境提供了基础。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评价、引导机制、保障策略等角度构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
(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架构设计
以《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大指标为核心,建立多目标为一体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架构。践行师德目标重在考察人才的师德、职业素养,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的师德之心,并能够以积极的价值观、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工匠之心投身于幼教事业,甘做孩子们成长的灯塔和引路人。学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保教知识、保教能力,做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知行合一。保教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拥有知识整合能力,运用行业的新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保教能力方面,要求以《纲要》、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标准,注重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组织和策划科学的教育活动,带领幼儿进行知识融合性教育、能力成长性教育,带动幼儿的个性与能力发展。学会育人方面,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在育人操作中,要求学生熟悉家园合作的流程和步骤、幼儿发展方向与教学理念、幼儿教育活动的分区与组织、班级建设等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育人能力和实用性技能。综合育人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考察的指标之一,要求按照德育优先的策略,按照幼儿的天性、成长的认识规律,在育人中学会利用社区、家庭和幼儿园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全面性的育人实践。学会发展目标,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反思研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专业发展意识的习得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国际视野角度,要求学生以开放性的心态和国际化视野,学会借鉴先进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在反思研究上,该目标主要用来检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情况和教育问题解决能力。在交流合作角度,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共同体,培养共同合作技能、团队协作精神。
(二)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框架部署
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按照学做一体理念,将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两大类。理论课模块主要涵盖通识教育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模块,按照教学需要,理论课主要涉及学前教育学、美育、教育社会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科学教育、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等知识,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课程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10%以上,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课程控制在总学分的20%以上。实践类课程注重体现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设置的课程除了涵盖传统技能模块,还应涵盖社会调查模块、教育调查模块等。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增设情景模拟课、职业体验课。在该类课程设计中,通过幻灯片PPT、音乐、短视频等素材,模拟幼儿园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仿真情境中,提前感知和体验幼儿教学的特点,增进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熟悉职业发展环境,避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职业适应期困惑、焦虑与紧张的情绪,还可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与现场教学演示技能,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职业体验课即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环境,在与孩子的现场沟通交流中,体会到孩子们天真的个性与情感,以便于学生在未来可以顺利适应职业岗位。
(三)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利用混合式教学操作方便,易于理解,实施效果优,学生认可度高的特点,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民办高校学前教育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线上人才培养层面,依托微视频教学、直播讲座授课、公众号知识宣讲,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专业学生进行及时的培养教育。微视频教学即由民办高校的专家教授成立线上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结合课程模块设置情况,建立如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微视频专题。在微视频中,录制和讲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在钉钉群、微信群中发布链接供学生自由下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播讲座授课即邀请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做客网络平台直播间,以公开的形式,结合时下的学前教育热点、新闻资讯等,给学生呈现别开生面的学前教育课。公众号知识宣讲是以民办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为载体,开设学前教育咨询、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论坛、学前教育活动等板块,进行学前教育理论的宣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线下层面,以课程教学为中心,采用任务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协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在线下,高校可与当地政府、幼儿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大纲、建设课程资源和建设实践基地,以形成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的合作共同体。
(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建设
适当的教学评价机制,是评价和衡量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可以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为核心,在教学中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和学生基本能力要求,对现有的评价机制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专业认证标准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人才质量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日常表现、提交的实训实践任务、日常考核成绩等,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评价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标准评价即依托教育部颁发的暂行标准要求,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实施评价,以满足人才的培养需要。终结性评价在现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学习经验与专业技能,积极地融入未来的工作实践。
(五)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引导机制建设
适当的引导机制,是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而活动平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与核心,应结合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打造符合学生个性特征、职业发展需求的活动平台,畅通人才培养的渠道。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建立涵盖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校园实践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为一体的活动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层面,可围绕教育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主干学科知识,利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疑问式的流程导入课程,为学生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进行自主探究,重点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共同学习、研讨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校园实践类活动层面,可围绕专业类知识、拓展类知识,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职业技能模拟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教的目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实践类活动层面,可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实习,在幼儿园中通过和幼儿的亲密接触,拉进学生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在实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幼儿的爱心,并逐步了解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特性,增强学生敢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增进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
(六)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保障策略研究
由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上存在相应的劣势,因此,应结合民办高校的校本特征,建立配套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保障策略。首先,可邀请行业专家、民办高校的课程开发人员、骨干教师、幼儿园教师等,共同建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框架,定期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在实践中,可定期通过会议形式,对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评估,保证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其次,应根据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实习实训需求,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和更多的幼儿园合作开展包括课程开发、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质。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市场,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幼教行业的用人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等进行修订和完善,打造标准化、专业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提供保障。
四、结语
师范认证背景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得以运用以评促改的新模式,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级分类监测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提升,是一种值得长期探索和学习借鉴的人才培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