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基于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培育途径

2021-01-17刘瑛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30期
关键词:土建类工匠精神工匠

刘瑛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灵魂,关系到院校育人的效果及国家整体人才软实力的提升。随着“智能建筑”“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等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工匠人才已经成为智能建筑发展中的核心力量,且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意义。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大形势,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过程中,为国家输送技能和品质双提升的综合性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泛指工匠在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认真、刻苦的精神,当前已经成为刻苦耐劳的“代名词”,在我国的历史悠久。简单而言,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工匠精神,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从广义角度上来看,其对要求工作者要始终对自身的职业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以专业精神作为载体,以专门的技术技能为基本素质,有效开展工作。具体可以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如下的几点:第一,奉献精神。工作者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坚持一生中只做一件事;第二,追求卓越。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细节,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第三,创新进取。要坚持超越自我,对产品与服务进行持续完善,在专业领域中持续进步,不断攀登高峰。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重点内容

第一,吃苦耐劳精神。土建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且很多工作都是在工地,所以需要注重吃苦耐劳培育。

第二,安全精神和意识。土建类专业学生未来是要从事土建工作的,而土建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现场作业或者高空作业等,所以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精神和意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

第三,节能环保精神。土建类行业往往会对施工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如会涉及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等,而这会对国家环境带来较大的危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当做好这一内容的灌输,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节能环保精神,并将这一精神代入未来的工作中,推动土建类行业污染的降低,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保护做贡献。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精神之一,也是学生树立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要素,传承“工匠精神”更是祖国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将其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当中,真正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当中融入工匠精神意义深远。

(一)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的素养,通常涵盖了道德素养、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是“工匠精神”培育和实施的必备因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土建类教学活动当中,会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提升。当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理念,并融入教学活动中时,教师就会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工匠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工匠精神,逐步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更体现在创新层面,通过工匠精神,学生会注重实践探索,树立创新理念,在实践探索中实现进步,在精益求精中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行业标准的规范

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指坚定的意志和态度,同时也指学生要具备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效开展这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提升严谨性思维,并且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土建类学生会逐渐树立行业规范和标准,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做好施工前的现场勘查以及施工方案的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核,也会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国家法规开展对应的施工工作,这对于行业规范化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土建类项目而言,施工标准尤为重要,更是行业的规范和准则。此外,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土建类行业相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行业规则意识,树立学生责任心,对行业标准的践行与行业规范的优化具有深远影响。

(三)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工匠精神还可以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更为有利的作用,在循序渐进中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从本质来看,工匠精神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统一,注重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高校在工匠精神的贯彻执行当中,会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机制,拓展教学方法,从而打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就会不断提升,并为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三、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培育途径

工匠精神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的过程,在培育过程中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主导,结合专业特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土建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培育目标,做好全面调研

新时代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确定培育目标、内容,而这些均需要通过调研予以实现。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土建类人才需求标准。人才培育的目的是发挥人才价值,使其更好投入到社会发展当中,绽放人才光芒,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在人才培育前,必须要明确行业发展对土建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行业未来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在工匠精神培养当中,以市场经济为依据,从建筑类行业发展入手,对工匠精神实质内涵予以明确,并将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把握国家土建类行业发展方向,根据人才需求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效率性。同时,要做好土建类人才培育的目标,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特征,通过土建规模、技术发展来判定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人才缺口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工匠精神融合中确定方向和依据,更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思想动态把握,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当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培训对象,必须要充分调动两个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性,提升他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度,才能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要重视和认可工匠精神,并以工匠精神开展教师活动,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一方面,提高土建类专业的认可度,土建类是城市发展以及美好人居生活构建的根本,作为土建类人才应当值得骄傲,只有师生重视专业,才能为工匠精神神培育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土建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之处在于,毕业后的学生要参与到土建类项目当中,多数要到施工场地实践,比较艰苦,因此要树立吃苦耐劳的意识,学会担当,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精神培育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与具体的课程相关联,并以专业为根本素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土建类专业是培养土建类人才的依据,在人才培育当中,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技能培育当中,这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尤为重要。在土建类专业学生培育当中,必须要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训体系当中,形成专业、完善的课程体系。培训目标的设定要以工程管理、专业素养、价值理念作为依据。同时,教师在学生专业素质以及工匠精神培育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加强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只有教师重视工匠精神,才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进行教学创新。

第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树立学生核心价值理念。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该领域对土建精神尤为注重,所谓土建精神就是要具备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土建精神对工艺要求极高,需要学生一丝不苟,能够深入其中,努力探索。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变革的重要阶段,创新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工程项目关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土建类人才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对此,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土建类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培养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情怀、担当意识的新青年,而这些将会为工匠精神的构建提高思想保障。

(三)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培育条件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必要的支撑,从高职院校管理层面来讲,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物质保障。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工匠精神培育是在日常学习、实践当中逐渐实现的,而这些离不开日常管理制度的支撑,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做好全面性分析,通过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建立科学的工匠精神培养制度体系。第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职责,规范教师行为,培育教师工匠精神,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总之,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高职专业师生共同努力,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工匠精神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拓展实训空间,提供实训条件。对于土木类的学生而言,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注重实训空间的拓展,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推动学生的纵深化发展。这就需要院校构建实训空间,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工匠品质。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下人才培育的核心内容,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而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当中,积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针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特征以及工匠精神内涵,本文从培育条件提供、课程体系优化、培育目标确立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在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育当中的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土建类工匠精神工匠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基于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基于CAD三维设计的土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及实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