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的发展方向
2021-01-17谭琼芳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谭琼芳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课程作为教育中的主体课程之一,在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全方位的塑造,而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也是能够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生活的。但是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与高中阶段较为重复的语文能力教育,导致大学语文发展方向和存在意义出现了争议,其中影响因素比较多,也难以基于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此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其中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并从中找到优化的措施,以通识教学方式明确大学语文的发展方向。大学语文通识教学通过强化学生基础具备的能力素质,来发挥语文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使得学生具备鉴赏能力、沟通能力等,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上更加丰富多彩。
一、大学语文课教学的现状
(一)文学技巧的强化
大学语文教育体系经历数次改革却仍然坚持着原有风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习的语文是以消灭文盲和顺畅的沟通交流为基础,围绕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整体教学内容离不开语文的教学大纲。而大学语文教学则是针对中学语文的一个补全和强化,随着心智的成熟和阅历的增多,对文学的一些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看似文学技巧上与中学没有差别,但是确实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了一个强化,对文学作品能够更加清晰的剖析。举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再中学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因为人生的境遇较少,只能从情感上来感受坐着写作时的意境和传达的主旨。而在大学时我们再去学习一些类似的诗词的时候,就能够从个人经历或者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坐着传达的。在此基础之上,对文学鉴赏上增添了一层审美观,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使用文学各种技巧更加得心应手。
(二)文学的过去现在
在文学上划分的标准很多,有的是按照文学作品类型的时期划分,有的是按照国家分,而最常见的是按照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划分。在大学语文进行授课时,往往是采用的中外、古今的文学发展时间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这有点类似编年体的文学通史,对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度教学,并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讲解。对文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一个更加细致的学习,对不同时期产生的各种类型文学作品进行逐一学习,并在过程中导致学生会产生乏味感,因为文学发展简史我们的已经学习过了,要去再深入学习一次未免仍是有点花了两倍的时间学习了一样的东西的感觉。其实语文与文学二者很难界定,那么在指定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更加需要层次设计,不仅仅是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上。
(三)教学作用逐渐弱化
大学语文在学生素质能力教育中作用逐渐弱化,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实际是很有作用的,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比较难以学习的,这个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语文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日积月累基础知识,在进入职称的时候学习的过程还在继续,而有些人应用能力比较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语文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贯穿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大学语文不注重实践性教学,导致促进效果无法显现出来,导致大学语文逐渐边缘化,甚至有的专业取消的大学语文教学,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无论是学生能力培养,还是文化传承上都需要大学语文发挥出更多的作用,而不是成为逐渐被人遗忘的角色。
二、通识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通识教学谓之何
通识教学是现代教学创新的产物,其主要思路是按照专业知识分成三个档次,一个是专业课程适合在该领域专业知识需求比较好的人才;一个是通识课程适合对该领域专业知识需求不高的人才;最后一个档次是选择性课程,适合于开拓眼界或者知识领域。所以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时候,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一些文学常识或者与语文相关的基础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常识层次的知识,使得学生有一个大学语文通识教学的知识背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塑造综合能力素质人才大有裨益。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识教学往往受不到重视,因为其效果不是在学校就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在学生走向职场和社会的时候能够体现出来,通过通识教学对人才能力素质塑造影响不亚于专业能力塑造,也是培养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设置通识教学的必要性
很多专业性很强的非中文专业人才大部分语文能力较差,我们说的语文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听、说、读、写,例如,一个化学相关专业的人才,专业和技能领域能力培养的非常好,但是却往往都怕开会、分享讲话等,这不是他头脑中空空如也,而是他语文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将其才能、经验等分享出来。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对他的语文能力塑造是失败的,一个行业尖端人才不能用自己的才能和经验培养更多的人,那是多么的可惜。基于类似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设置通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识教学是基于常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进行塑造,使学生能够顺畅的沟通而不出现尬聊现象;使学生简述的时候能够一语中的、有层次表达出来真实的想法;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架构或者经验写到纸面上,受用其他人;使学生能够读懂人情世故,充分挖掘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意图。由此可见,通识教学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性。
(三)通识教学的多样性
大学语文的课程设计依旧是以文学鉴赏和分析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精益化语文各项技能,并且通过练习和实践达到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通识教学,更加需要课堂的形式多样化,更加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要避免“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的形式。适当的场景模拟或者经典剧情重演的方式更能达到语文通识教学的预期目标,这样学生也能够有足够的参与兴趣。我们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会出现古代的文臣的很多典故,其中不乏举例说服君主避免做出错误角色的案例,这就体现出了语文的重要作用,而仅仅会说故事可不能达到效果,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配合才能够发挥出作用,而这些文臣的超强语文能力才塑造了一段段佳话,这也构成了我国良好的文化传承。
(四)通识教学需要实践
很多电视节目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一些答题的节目,需要参赛者答对各种题目就能够获得一些奖励,虽然奖励丰厚,但是观众更多的赞叹的是答题者的丰富知识积累。大学语文不是语文学习的终结阶段,而是一个衔接阶段。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和人文和历史讯息,而且要不断的应用才能够将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进而在实践和应用的时候才能迅速找到需要的知识,但是学生普遍认为语文的应用只是在协作阶段,其实不然。作为通识教学的大学语文更加需要实践来强化学生的语文各项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建设。学校可以举办全校的知识问答大赛,知识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学、人文、历史等,还可以包括一些知识尝试,尽量将知识丰富化,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认识到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积累知识后能够应用才是最重要的。进而能够暴露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引起校方、教师、学生的重视,制造语文的实践机会,同时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彼此的知识架构。因此通识教学大学语文建设要结合实践性,同时这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结束语
通过大学语文课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塑造,以通识教学谓之何、设置通识教学的必要性、通识教学的多样性来考量通识教学是否能够支撑起大学语文未来的发展。从现行到问题到解决策略有层次的对通识教学进行剖析,其在人才语文能力教育中能够发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进阶作用,验证了通识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