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做好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探讨
2021-01-17葛新荣郑莉莉
刘 鹏,葛新荣,郑莉莉
(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济宁272000)
济宁地跨黄淮两大流域,东部山区丘陵,西部黄泛平原,中南部地势低洼,南四湖纵卧其间。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有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骨干河道117条,堤防总长度3 511 km。东部山丘区有各类水库246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3座、小型240座。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穿境而过,黄河在梁山县境内,右堤长24.3 km;大汶河在汶上县境内左堤长15.3 km,河底比济宁市高约20 m;东平湖涉及梁山县235.4 km2,汶上县3.5 km2。中南部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承接鲁苏豫皖4省31 700 km2的来水,湖面面积1 266 km2,兴利库容18.82亿m3,防洪库容41.21亿m3,直接入湖河流53条,并具有上下级湖汇水面积和库容不相适应的特性。
1 存在的问题
1)东部山区水库防汛压力大。济宁市东部山区遍布246座大中小型水库,其中有37座串联库、138座头顶库。小型水库大都建设时间早,防洪标准低,虽对大部分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仍存在着安全隐患。
2)全市河道防洪标准有待提高。全市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依然较低。新万福河、白马河等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洙赵新河、东鱼河2020年正在进行治理,治理后防洪标准能达到50年一遇,全市仅有泗河、大汶河(济宁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梁济运河接近50年一遇。部分中小河道防洪能力达不到20年一遇,大都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标准有待提高。
3)黄河、东平湖、南四湖防汛任务重。黄河滩区、东平湖蓄滞洪区受洪水威胁群众多,黄河滩区内有22个村、2.3万人;东平湖蓄滞洪区内有126个村、11.17万人;南四湖湖区内有145个村、渔湖民12.56万人;湖东滞洪区内有158个村、21.6万人,转移安置难度大。湖东堤韩庄至郗山段15.3 km未实施,南四湖整体防洪能力达不到50年一遇,影响整体防洪效益的发挥。
4)南四湖滨湖洼地部分低洼地区排涝能力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南四湖周边任城区、鱼台县、微山县、金乡县、嘉祥县高程处于南四湖洪水位37 m以下耕地面积15万hm2、涉及人口250万人,排涝能力差且受湖水顶托,极易产生内涝。
2 健全水旱灾害防御运行机制
1)2020年6月23日,济宁市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城乡水务局。指挥部由市政府办公室、山东黄河东平湖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26个成员单位组成。各县(市、区)也分别参照市水旱灾害防御指挥部做法,于6月30日前也相继成立县级水旱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会同水文、气象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运行状况良好。
2)确立执行“133”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思路。即:围绕水工程度汛安全“1个核心”,聚焦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防汛抗洪抢险技术支撑“3大任务”,实现标准内洪水水库不垮坝、堤防不决口、人员不伤亡“3个确保”。
3)落实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各项措施。一是对大中型河道及南四湖逐一编制了防御洪水方案和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对南四湖湖区、湖东滞洪区、东平湖蓄滞洪区编制了群众转移方案。二是对6座大中型水库编制了防御洪水方案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对东部山区240座小水库落实了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和监测预报设施、调度运用方案、抢险应急预案“三个重点环节”。三是编制了济宁市水旱灾害防御预警及响应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骨干河道洪水应对调度推演和防汛抢险演练,指导各县(市、区)细化应对防御措施,提高预案执行力。四是沉到一线指导督导。成立全市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委员会,落实了骨干河道和水库专家包保责任制,分组分片包保全市14个县(市、区)。
3 高质量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1)抓排查,形成风险隐患“一清单”。在年初即制定汛前检查方案,聚焦河、湖、库、坝、易涝区、蓄滞洪区等区域风险隐患,对河道闸坝、堤防、水库、塘坝、泵站、蓄滞洪区进退洪设施等关键部位实施重点排查。
2)防重点,构筑防洪工程“一张网”。一是抓东部山区水库塘坝安全度汛。投资1.98亿元,实施67座小水库、130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所有水库运行“照明、监测、测压、视频”四个系统。二是抓河道防洪安全。投资8.98亿元,实施洸府河、北跃进沟治理等河道治理工程和泗沂三角滞洪区建设工程。三是抓滨湖易涝区排涝。针对鱼台、金乡、嘉祥、微山等滨湖涝洼县区,投资9.12亿元,实施冬春重点除涝工程建设,改建排灌站、疏挖排水沟,确保排水渠系畅通。
3)控风险,编制安全转移“一幅图”。东平湖蓄滞洪区、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南四湖湖内老庄台、东部山区水库下游共60余万名群众,如遇洪水需转移安置,为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预警、农村基层预报预警两个系统作用,确保转移预警及时。各县市区实行责任包保制,落实村对村、户对户、人对人的预警、转移、救护措施,明确转移路线、转移工具、安置地点,标注上图,形成安全转移“一张图”,确保群众转移有效、安置有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强保障,健全技术支撑“一体系”。一是水务、气象、水文部门专家联合成立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委员会,建立应急会商机制,加强分析研判。二是对全市雨水情监测站点、预报预警系统逐一进行检测维修养护,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调度转移指令畅通有效传达。三是结合工程实际对全市河、湖、库防御洪水方案、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等预案进行修编,制定了市级水旱灾害预警及响应方案。四是汛前开展一次水库防汛演练,模拟最不利因素组合下的预案推演、信息传递、洪水调度、工程抢险和群众转移,提高预案掌握运用程度。
5)严纪律,构建防洪调度“一盘棋”。一是严格统一调度。汛期严格执行大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严格落实水库“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小水库“三个责任人”同时进行了登报公示。对全部大中小型水闸落实了行政、技术、操作“三个责任人”,明确责任,加强调度指令执行力度,服从防洪统一调度。二是严格巡查值守。汛期严格执行24 h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各级各部门巡查值守,强降雨期间加密巡查频次和力度,确保遇有灾情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会商研判、第一时间应急处置。
6)提智能,打造智慧防汛“一系统”。一是建立水务大数据平台,融合气象水文、河湖汛情、水工调度、物资储备等多种类业务数据,提供全方位水旱灾害防御数据支撑服务。二是建立了覆盖全市骨干河道、水库、城区积水点等高低空相结合的视频级联集控平台,提升日常监管可视化管理水平。三是实现预警信息一键送达,集成精准预报、洪水监测、洪涝推演、形势研判、水库调度、预警发布、抢险救灾与群众避险等应用于一体,对洪水风险动态感知、水库河道精准调度、应急抢险科学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