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真”与“硬”
2021-01-16裴雅
裴雅
我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与变化,金融领域承压的同时面临发展新机遇。面向未来实现高质量金融开放意义重大,但亟需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唯有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之“稳”“真”与“硬核”,实现开放与监管之间的平衡,源源金融“活水”才能真正起到促改革、助发展之功。
金融监管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今年是《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收官之年,三年来的砥砺发展成效斐然——“金融科技在四梁八柱整个体系的建设基本完成,金融科技监管不断加强,监管工具持续创新,金融科技公司及金融机构业务相关活动监管进一步规范。”而接下来,我国需以开放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要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要求相适应,持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政策工具箱,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优化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加快补齐金融科技监管短板,将所有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纳入审慎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价值创造、效率与安全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金融治理的最終目标。在一定意义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最终方向就是社会各个成员都主动参与金融活动之中,“万物互联”与“人人金融”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指出金融科技面临技术与金融融合、监管、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三大挑战,尤其是在监管方面,“金融科技一方面改变了技术背景,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服务的理念发生变化。目前,监管处在学习、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出符合金融科技行业特点,发掘真正风险点的监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监管与业务之间不一致的情况,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障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智库专家贺强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互动的矛盾,没有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的业务就会固化、僵化、萎缩,金融机构将失去活力和竞争力;没有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甚至出现金融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在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一定要及时跟上创新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金融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时,及时的监管可以让这些产品走上合规的发展道路。”而随着“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AIBankInside产品”“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这四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项目完成测试,正式“出箱”,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探索逐渐取得成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近年来监管沙盒、创新加速器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得到快速推广,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在规模化进入市场前提供了特定的缓冲地带和试错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创新监管困局。
厘清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边界
本月中旬,央行、银保监会已为明年的重要工作任务定调,所涉及的五大工作重点中,“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无疑给行业划下了风标、吃下了定心丸。
金融科技领域已经形成信贷科技、保险科技、资管科技、数字人民币、基础技术、应用场景等诸多全产业链的业务场景。“以科技创新实现金融科技的规范、协同、可持续发展”这一愿景固然美好,但永远面临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眼下,步入强监管时代的金融科技需要厘清边界,在重视“风险防范”“反垄断”的同时实现“有序创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由此建议以“包容审慎”和“创新友好”为基本遵循,健全垄断监管的科学框架、推动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加快实施持牌经营监管,同时重新界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关注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平台特征、重视消费者数字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22-2-l.jpg)
在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看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代表着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些趋势:一是持牌金融机构是主体,金融科技还是要服务于持牌金融机构,加强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更加了解机构、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探索新的合作形式;二是金融科技需要‘硬科技’,未来金融科技不再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更需要在硬核科技上的创新,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计算、量子计算、物联网等硬科技方面突破,有机结合金融业务场景需求。”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会长朱烨东分析后也持类似观点,“纵观2021年金融监管创新举措,金融科技助力抗疫,监管沙箱加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行业态势感知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金融数据治理推动数字化转型,金融持牌经营,肃清系统性风险,去金服、迎数科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以被全球金融界所重视、推广的隐私计算为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1)》将隐私计算与金融IT、平台科技、助贷科技等列为金融科技关键应用技术,“作为有效解决数据融合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的技术手段之一,隐私计算日趋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实际上,能够有效实现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协同应用、激发数据生产要素价值的隐私计算已经在为普惠金融、联合风控、反欺诈、银企对接等细分业务场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