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科创“快进键”,演绎成都“新”速度
2021-01-16李书
李书
1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都共有“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等22个项目上榜,获奖数量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前列。12月,观想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都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大关,成为全国第10个上市公司總数超过百家的城市。
企业加速“拥抱”科创板,城市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是成都产业集聚发展释放科创活力的生动写照。2021年,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创新生态,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正成为成都大力培育新动能的核心引擎,其最新成果亦成为助力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搭建科创平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入发展,城市发展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性能等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力就是生产力”。2019年8月,成都超算中心项目启动建设。2020年9月,这座充满科技感的大型蓝色立方体建筑便正式投身为成都“最强大脑”,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超算中心,主机性能排名进入全球前十。
“从某种意义说,可以将超算中心看成一座大型的共享实验室,通过审批的主体通过线下或远程访问的形式可使用超算资源。”成都超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成都超算中心所建设的开放共享的大型公共服务平台,能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支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最关键的性能指标上,成都超算中心按照300PFlops(30亿亿次/秒)峰值性能进行总体规划,一期已完成峰值性能170PFlops超算系统的建设,运算速度可达到10亿亿次/秒,为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提供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保障。
自投运以来,成都超算中心围绕产业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科技创新四大方向展开服务,截至目前,已为北京、重庆、西安等35余个城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30余个领域的500余家用户提供服务,服务量子生物信息系统等12个国家级课题,完成计算任务已超760万个。
目前成都超算中心正全力打造“算力+数据+算法”的超算创新应用生态体系,期望带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双向促进、协同发展,提升成都乃至整个成渝地区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项目的能力。
除成都超算中心外,成都其它代表性科技创新地标也于今年进入新阶段。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0-2-l.jpg)
作为深化川渝创新合作、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关键一环,西部(成都)科学城启动建设一批代表世界前沿科技水平的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构建“一核四区”总体布局,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聚集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6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精准落地科技创新基地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4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
天府实验室则作为补齐四川创新短板、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战略位势的重大举措,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
作为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科创空间聚集着产业人才、产出着技术与成果、关联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重点培育一批高端要素汇集、产出效益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高品质科创空间,提升科创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科创空间创新支撑能力以及科创空间品质吸引力。
事实上,自2020年成都首次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以来,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便在这座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
6月,东部新区简州新城高品质科创空间的首开项目——智造C立方科创空间项目,已开工建设。该空间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聚焦工业智能集成、工业互联网、工业数字技术智造三大产业领域,围绕头部企业引入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截至目前,已有意向入驻企业20家,签约落地项目10个。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0-3-l.jpg)
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加快建设智创产业空间,这是该区域重要的科创空间之一。据悉,总建筑面积达39万平米的智创产业空间(B区)主体结构于12月全部封顶,预计明年6月投用。届时,智创产业空间将聚焦“智造”,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四位一体”的科创场景,形成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的产业生态圈。
围绕提升科创空间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核心功能,成都已制定出台《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政策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于7月集中发布高品质科创空间多项“高能级创新资源”,包括“成都市‘十四五’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选择重点布局领域”等。通过完善营运管理机制、梳理创新资源清单、创新平台引领带动、提升孵化转化能力、开展专项推介活动等措施,成都加快推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截至8月,成都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817.28万平方米,已集聚创新团队和人才2800余个,入驻科技企业390余家,导入研发机构(专业服务平台)320余家。
区域协同,联动创新
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今年以来,成都与重庆展开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双城对话。
4月,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八大产业联盟。其中,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成为双方开展合作的重点支撑平台。按照规划,科技创新联盟将托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丰富资源及自身优势特色,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形成合力,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根据2021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申报通知显示,明确两地将分别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4个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川渝科技合作已实现3万余名科技专家和1409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共享,其中科技专家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约2000余名,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1/25/qkimageschcachca202112chca20211210-4-l.jpg)
随着区域创新合作愈发深入,两地的科研院所、创新企业互动频繁。11月,成渝地区第一个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已正式挂牌,其将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引种驯化、种质创新与利用等领域达到全国同类科研院所的先进水平,为成渝两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及城市生物多样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創新引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筑牢战略支撑和物质基础。未来成都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创金融服务,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本版部分数据、观点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