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出成都城市更新亮点

2021-01-16李周羲

产城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更新成都市

李周羲

2021年进入尾声,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重磅政策相伴,成都一年来城市建设成绩单相继发布。

据成都市住建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等数据,成都优良天数超过280天,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945个,打造15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天府绿道以4895公里排名全国第一……

这也是成都在“十四五”第一年交出的城市建设答案:兼顾城市可持续发展大方向与具有人本关怀的细微之处。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成都城市政策设计是搭好城市的“四梁八柱”,“十四五”期间,成都正以国家层面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为遵循,从宏观着眼,在微观着力,把城市的发展成效转化为人们可感受、可体验,普遍受益、普遍认同的发展成果,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更完备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

成渝合作再提速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合作发展,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一时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快车道。

12月,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一行组成的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重庆市考察学习交流。考察期间,重庆市与成都市签署“1+5”合作协议。其中,两地政府签署《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两地有关部门和管委会签署5个双核联动重点领域合作协议——《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合作协议》《加强双核创新联动推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合作协议》《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作协议》《携手共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合作协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产业、交通、文化等合作重点领域联动走深走实,在2022年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

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成都都市圈建设得到初步认可。11月,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新阶段。将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12月8月,《成德眉资市场监管行政许可事项服务规范》正式印发实施,率先统一事项名称、办理程序、申请材料等,为成德眉资4市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奠定基础。

首个城市更新“服务包”请查收

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聚焦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领域,做大基础设施投资總量,成都市住建局于9月率先上线全国首个城市更新“服务包”。

其包括截至目前与城市更新有关的市级政策、法规、条例等,具体包括《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保留建筑不动产登记实施意见》及《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成都市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导则》等城市更新的技术标准,同时精选成华区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更新项目、锦江区华兴街街区综合更新项目等部分示范项目,对其做法、经验予以分享。

截至目前,成都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顶层设计上,坚持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构建了“1+N”城市更新政策框架,即以《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为纲领,出台《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保留建筑不动产登记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措施,从土地、财政税务、不动产登记等方面形成了城市更新的政策支撑体系。

技术标准上,不断探索适应存量改造的城市更新技术标准,编制出台《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更新总体规划》《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等文件,构建了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设计、城市更新实施方案为主导的更新技术体系。

在城市“拆”“建”上,摒弃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以“留改建”方式推动城市更新,研究推出保留建筑不动产登记、容积率区域平衡、更新用地支持等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编制完成《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着力破解资金筹措难题,通过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策划包装城市更新重大融资项目58个,取得银行授信1000多亿元。

更便捷的交通圈——

“圈内”1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目前,成渝之间已形成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资渝4条双城直连高速公路通道,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成都天府通APP和重庆市民通APP可在双城异地“一码”通乘。根据铁路部门数据,成渝间最快的铁路通道成渝高铁实行“4个公交化”服务模式运营,两地最快1小时就能实现直达。1月至11月数据显示,成渝两地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0余对,日均发送旅客超9万人次;成都至成都平原城市群日发动车提升至329对,日均客流量增至25万人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代表的双城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全力推进,带给成渝两地市民的实在实惠正在显现。

“圈”内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间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正加速形成,数据显示,成都至德阳、眉山、资阳每日开行动车组54、39、27对,较同城化前的30、16、13对,增长80%、144%、108%;平均发车间隔也从33、64、80分钟缩短到19、25、37分钟,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雏形初现。此外,跨市公交也陆续开通,12月10日,随着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由成德眉资携手、历经8年分段建设的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面闭环成网,实现全线通车。

迈入智慧城轨技术引领发展的新时代。1月7日,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下线,国内首个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正式揭牌,标志“成都造”轨道交通迈入市域-城轨“互联互通”、智慧城轨技术引领发展的新时代。同时,成都在国内率先实现轨道交通全线网、一体化推行“智慧安检、智慧票务、智慧测温”,实现373个车站所有闸机及安检点全覆盖,较传统闸机检票速率提高20%以上,大幅提升了地铁运营组织效率。截至12月,成都地铁达到558公里运营里程,客流量持续突破,单日地铁最高客运量达722.43万乘次,线网客运量累计突破75亿乘次。

正式进入双机场城市

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迎来开航后首架航班降落,由上海浦东来蓉的国航CA1947航班搭载着152名旅客,顺利平稳降落在天府国际机场。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使成都成为我国内地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将更好架起“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据飞常准提供的数据,6月27日开航至7月25日,天府国际机场累计实际进出港航班量超过5500架次,特别是从7月14日开始进港和出港航班量均在100架次以上,始发航线连通国内航点已达近90个。根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转场投运及“两场一体”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方案》,天府国际机场将在四个航季内完成转场,即在投运后的第四航季完成全部转场,届时日均航班量将达1138架次,形成完善的国内干支航线网络布局,国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和航班密度显著增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机场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空中交通链接更为密集,列车同样行至更远。截至11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超4200列,12月4日,成渝两地同时始发首列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铁路直达货运班列,12月9日,成都中欧班列(成都-英国伊明汉姆)从城厢站始发,一路向西,奔向英国伊明汉姆。至此,成都中欧班列境外站点新增至68个,这也是今年成都中欧班列开辟的第10个境外新站点,人流货流触及更大“朋友圈”。

更幸福的生活圈——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今年2月,成都市“两会”表决通过《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决议》,提出将加大涉及民生、发展、建设、治理等方面的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为生活导向,全方位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目标,成都各区(市)县相继发布项目清单与投资清单。其中高新区推出115个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600亿元。金牛区发布100个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涉及金额近千亿。青羊区发布成都市首批幸福美好生活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包括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共422条。

“十大工程”让成都市民有了可体验可感知的成效。前三季度,成都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9.5%、11.2%。12月以来,成都市住建局好消息频传,通过持续开展“断头路”建设计划,截至11月,成都今年已累计打通“断头路”30条,超过今年目标50%,进一步提升路网整体通行能力。2021年成都市计划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目前全市已完成313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945个,建筑面积35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45万户,打造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

TOD项目陆续面世

12月6日,成都轨道集团宣布,成都首个城市级TOD项目——三岔TOD正式上市。截至目前,成都轨道集团先后启动21个TOD综合开发项目,陆肖、双凤桥、梓潼宫、二江寺等项目先后呈现,年内还有多个项目即將亮相。

三岔TOD位于成都空港新城,依托成都TOD独创的BMW(BUS公交+METRO地铁+WALK步行)绿色出行体系及打造的空中廊道,住户可直通周边的学校、商业和地铁站,感受“高线公园”的便捷和舒适。据轨道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岔TOD一体化规划设计围绕“未来城市新范本”发展定位,主导发展总部经济、高校经济以及跨境贸易为核心的临空服务产业,构筑城市战略级核心,打造空港新城产学研创新示范区。同时具有“山外有城、开门见绿”的优质的生态环境,从空中俯瞰,三岔TOD紧邻三岔湖风景区、绛溪河生态区和规划中的天府奥体公园。项目将依托“三级条形公园”,与天府奥体公园生态绿肺相融,塑造开放共生的生态结构。

打造TOD成都范本,当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工作体系,先后出台TOD综合开发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形成20余项顶层设计文件和配套政策,明确政府统筹、企业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开发模式。截至11月,全市启动了市级统筹TOD项目17个,区(市)县统筹TOD项目8个,共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计划至“十四五”末期,还将启动实施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枢纽型、综合中心型、产业社区型、生活服务型项目,将引领城市格局进一步优化,营造更加丰富的生活消费场景,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

SOD模式的成都样本

10月,国内首份城市群发展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城市更新关系的报告《中国五大城市群体育产业经营与城市更新报告》推出。其中,成都首创的SOD(体育引领城市营造)模式被当成样本重点提及,其内核是用体育公共服务引领城市规划、体育产业创新引领产城融合、体育消费升级引领社区活力、体育赛事体系引领城市营销。

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为契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再加码。截至目前,东安湖世界大运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香城体育中心等13处为大运会规划的新建场馆拔地而起,猛追灣游泳场、成都市射击馆、城北体育馆、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等36处场馆经过改扩建后焕然一新。

由大运会而起,成都对于市民健身基础设施的重视逐步加深,今年8月,成都市体育局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聚焦群众便捷化健身需求,将推动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建筑屋顶、闲置边角地等植入体育设施,在今年建成50处家门口的“社区运动角”。构建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体育公园为特色、多种形式灵活补充的“家门口”运动空间。同时成都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1 个体育场、1 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全覆盖工作正在加紧完成,全市“两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覆盖工作正在加紧完成,全市“两中心”覆盖率达100%,各级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年均接纳健身人次超400万。

运动设施的更加完善推动全民健身由“示范引领”逐步“融入生活”,在8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显示,在全国110个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各项得分中,成都市公共体育质量满意度得分83.99分、位列各市第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给成都人民带来的体育红利进一步彰显。

公园社区试点启动

如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好公园社区,便是成都落下的重要一棋。

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举办期间,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正秋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也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背景下,将公园社区规划建设成为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单元”,这是公园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导则》根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了分类设计。当前,成都优选出25个点位作为2021年首批启动的试点创建点位。以城镇社区为例,其注重“舒适生活,功能多元”“适度开发、开放活力”“全龄友好、全时服务”“多彩感知、人文渗透”“闲适安逸、独立慢行”。倡导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提供适度就近就业空间,促进居住就业适度平衡。鼓励建设多类型、多标准的特色住宅产品,充分满足各类人群差异化的合理住房需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5-10分钟,15分钟”两类圈层配置“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增设安全的儿童空间、便捷的适老服务等配套设施,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基于社区消费需求变化规律,营造社区“7天×24小时”消费场景,保持社区全时化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8月30日,商务部确定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30个,成都位列其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即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这正是未来社区的应有之义。

智慧治理获肯定

10月15日,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揭晓“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各奖项获奖城市。其中,成都以“创新推行网络理政,打造泛在智慧之都、宜居包容之城”为主题,与入围决赛的深圳、无锡两座城市展开角逐,最终成功摘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中国区决赛桂冠。

同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对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城市进行表彰。从2001年起,成都连续六次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四度蝉联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唯一四夺“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治理质效。今年以来,成都先后制定出台《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统筹推进成都市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多个文件,并启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工作。以成都市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为例,目前,成都市已完成包括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共105条非紧急救助政务服务热线的整合,热线坐席由500余个精简到 270余个,在全市基本实现12345热线“一号通”。

更低碳的生态圈——

公园城市“雏形初现”

12月17日,随着环城生态公园全环78座桥梁最后一桥——成昆桥完成90度转体,环城生态公园全面贯通100公里一级绿道,78座绿道桥梁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等16个重要节点,沿线任何一个社区、任何一条绿道都能借助它实现全程通达,一条绿道脉络就此完整铺开。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介绍,今年底前,成都锦江绿道将基本贯通,完成锦江子街巷综合提升改造95条,开通锦江水上游线路10公里,届时将有望呈现“门泊东吴万里船”旷世盛景。

截至2021年10月,成都建成绿道已突破4895公里,排名全国第一。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1577条,龙泉山现已实现增绿增景14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5万亩,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生态指标稳步增长。至此,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公园城市景观已经初步成型。

在明媚秋日里,与亲友携手在绿道漫步,欣赏沿途飘落的银杏——这一场景正逐渐融入到越来越多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

“从世界最长绿道到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再到街头巷尾的社区公园、微绿地等,成都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作出了分层设计,既发挥出生态涵养功能,也起到优化生活环境的作用。”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东亚秘书处主任朱澍这样表示。

为释放更多生态福利,今年6月的世界环境日,成都以社会认同、市民参与作为标尺,公布了32个生态惠民新场景,在治霾治水,优化生态设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2月12日,成都发布第二批生態惠民新场景,金牛区落叶工厂项目、成华区地铁防尘天幕试点项目、成都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等27个生态惠民新场景正式亮相,力图打造更多主题鲜明、差异发展的生态惠民场景格局。

城市步入碳中和

推进绿色低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双碳目标,在生态方面,成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当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

在绿色出行方面,当前成都中心城区“5+1”区建成区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9%……“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让人们“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更加舒心与便捷。11月30日,成都与重庆启动“成渝氢走廊”启动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首发仪式,将形成贯通成渝中部城市群的氢能快捷运输线,打造一条更为绿色的出行道路。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都在国内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并将“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列入生态惠民场景,赋予公众在相关场景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碳惠天府”实施以来,已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环保随手拍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陆续推出首批40个低碳消费场景。数据显示,成都推出的首批低碳消费场景名单,在国庆节期间吸引超60万名用户参与到有“低碳场景”标识的餐饮、商超、景区、酒店“打卡”体验,并获取“碳积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

据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截至12月2日,成都市优良天达280天,为2020年全年总和,同比增加16天,优良率达83.3%,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成都遥望雪山达68次,比2019年全年次数还多。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更新成都市
活色生香新成渝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TOD/城市更新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