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信部:明年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位置

2021-01-16

产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工信部:明年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位置

12月20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筑牢经济“压舱石”。会议强调,2022年要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明年“双碳”路径敲定,多部门绘就“施工图”

从2021年“1+N”顶层设计的颁布,到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再到近日多部门陆续亮出“施工图”,2022年“双碳”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新的一年,更强调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发展的同时,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保供能力建设将加强。同时,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多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到2025年底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决战三年行动,2022年央企改革攻坚重点“圈定”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按照会议部署,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之前要基本完成,明年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如何确保“响铃交卷”?国资委圈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重点,其中包括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加强新能源汽车等协同平台建设;试点推行中央企业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加快铁矿石资源整合。

多路挖潜,明年扩内需路径图明晰

连日来,多个相关部门密集发声,从扩容消费需求、基建适度超前、加码区域开发等多方面进行部署,2022年扩内需路径图逐步明晰。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强调,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以品牌建设引领消费升级,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政策动态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商务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县域商业建设指南》。

783亿元

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8日,全国累计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783.3亿元。

13万亿元

当前我国三类养老保险基金已达13万亿元,进入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将找到更多好的投资机会,增强保值增值能力,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

1454家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A股中小企业数量达1454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1.2%。今年以来,共有283家中小企业上市,同比增加34.1%。

10422亿元

2021年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折合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

1.46万亿元

截至12月15日,我国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42万亿元,占已下达额度的97%,全年发行工作基本完成。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万亿元。明年专项债资金重点用于9个大的方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

超千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迎年度“大考”

为加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化、专业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正式对128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了2020年度评价工作。通过数据和总结上报、统计计算、专家打分和地方评价等严格程序,上述128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258家被评为优秀(A类),占整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20.05%。另外,515家被评为良好(B类),476家被评为合格(C类),38家被評为不合格(D类)。

中科曙光打造“5A级”智算基础设施

12月10日,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的主要参与方,中科曙光宣布,面向新时代新要求,打造具备“开放、融合、绿色、普惠、服务”能力的“5A级”智算基础设施。以期加速形成智算基础设施的建设共识,形成可复制范本,推进行业透明化、标准化进程。据介绍,“5A级”智算中心通过分布式异构并行体系结构,搭载多类型芯片,可覆盖全算力精度,实现多样性算力供应,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再下三城

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迎来新一轮加速扩围。科技部日前正式发函支持郑州、沈阳、哈尔滨三个城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自此,加上先前获批的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杭州市、合肥市、德清县、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济南市、广州市、武汉市、苏州市、长沙市,我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拟将扩容至17市一县。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投运

12月22日,國家电网公司在上海兴建的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这是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领域一项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超导输电应用迈入全球领先行列。该工程位于上海徐汇商业核心区,联结两座220千伏变电站,总长1.2公里,额定电流2200安培,额定容量133兆伏安,采用全程排管敷设工艺,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超导电缆输电工程。

京东方发布国内半导体显示首个技术品牌

12月21日,BOE(京东方)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首个技术品牌,包括高端液晶显示技术ADSPro、高端柔性显示技术f-OLED和高端玻璃基新型LED显示技术α-MLED三大技术品牌体系。

都市圈建设按下“快进键”

今年以来,南京、福州、成都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大城市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的驱动力,围绕大城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也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巨大内生发展动力。

《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发布

日前,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城市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东部地区共55个城市入榜,江苏、山东各入围13个城市,数量并列第一;中西部地区共入围40个城市,四川有5个城市入选,入围数量远超过其他西部省(区)。

成渝2022年拟推进160个重大项目

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在四川宜宾召开。会议提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拟推进重点任务共10个方面46项,拟推进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约2万亿元。

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提速

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指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期,广西、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也相继明确将建设一个或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