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

2021-01-16俞咏华

考试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探索创设问题情境的路径,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如何提供这既令学生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呢?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科学合理。创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尽量避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向学习不利的因素产生与发展;其次,要避免问题情境出现“跑题”现象,以至于学生的兴奋点及注意点无法围绕教学目标,而是对背景材料产生好奇或困惑。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合理性,不仅违背教师创设情境的初衷,会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会严重的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趣味性原则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数学感到单调和枯燥,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美好且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論是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自然学习和工作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只有将单调和枯燥的数学教学,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导入,才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发展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应能启发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猜想及推广。使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体现与现在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体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能发展、延伸到以后可能学到的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让设计出来的问题情境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到多个方面,以求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四)针对性原则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校,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的班级,同一个问题情境,教学效果必然会有差异。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量身定做”,设置适合自身的问题情境。比如,有的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可以通过讲故事、用典故的方式提出问题,有的教师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做道具、用教具的方法给出问题情境,有的教师擅长计算机技术运用,可以通过多媒体、做课件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生活环境和基础,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做游戏等比较感兴趣;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对新闻事件、历史事件、数学趣话等比较感兴趣。第二,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设置问题情境。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存有很大差异;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生活环境需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第三,要针对不同基础的班级设置情境。数学基础水平不同的班级对问题情境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对成绩优异的班级来说,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成绩相对差的班级而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简洁性原则

每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除要具备合理性、延展性,还要简洁明了,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设计出来的问题情境烦琐冗长,则会花费宝贵的时间,好比带着学生“兜圈子”,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或障碍,势必影响课堂气氛,无形的“包袱”使学生对数学兴趣渐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违背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初衷。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务必简洁明了,一击中标,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深深的回味。

二、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路径探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的创设、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成为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而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取自日常生活

当创设的问题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格外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乐于探究其结果。例如在学习数轴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进行思考解答:

(1)同学们能在温度计上找到28℃,零下8℃吗?

(2)夏天早上气温达28℃,到中午时气温上升了8℃,那么中午气温是多少?

(3)到傍晚时分气温在中午的基础上下降了6℃,那么傍晚的气温是多少?

(4)冬天早上气温为零下6℃,到中午时气温上升了8℃,那么中午的气温是多少?

(5)若一天中午气温为零下3℃,到傍晚时分气温下降6℃,那么这天傍晚的气温是多少?

第一次探讨:上述问题中出现的温度都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吗?进而建立数轴的简单模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的画法,理解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二次探讨:上述问题中通过比较出现的温度高低,查找与对应的数轴所表示有理数的位置,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数轴,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第三次探讨: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有理数知识,将这四种情况翻译成对应的符号语言,探讨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讨论理解数轴上的符号和绝对值概念,从而进一步继续探讨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宜源自故事典故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件枯燥且辛苦的活动,学习数学更是件枯燥单调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研究。一般来说,学生对故事及典故较感兴趣。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能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所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的应用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幽默的数学故事来引入,往往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比如“有五、六名工程师急需测量一根旗杆的高度,但他们只有一根皮尺,无法将一头固定在旗杆。因为皮尺总是从棋杆上掉下来。这时,有一位数学家正好路过,其中有名工程师向数学家求援。只见这名数学家拔出旗杆,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测量出了数据。另一位工程师对同行抱怨说:‘数学家总是这样,我們要的就是高度,但他却给我们长度”。这则小故事一讲完,学生一定会笑话故事中的工程师与数学家。此时,教师不妨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们是在场的工程师或数学家,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这杆旗杆的高度呢?”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这类问题解法的探究过程,课堂气氛会肯定会显得比较活跃。最后,教师对学生得出的方法进行讲评汇总,对学生不对和遗漏的问题加以纠正和补充。采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点,且印象深刻。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形成于已有认知

在进行新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让新知识和问题变得简单化、具体化,然后再突出重点,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分式性质时,先让学生思考分数的性质是怎样的?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时,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让已有的知识点对比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产生于数学实践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有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实验,再仔细观察,根据适当变换角度抓住问题的特征。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注意实验的设计不能只是作为教师来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观察和发现!例如在学习圆垂径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准备好几个圆,上课时再让学生任意的画好一条弦及与它垂直的直径。并沿所画直径折叠后让学生观察弦、弧的关系。若改变弦、弧、直径取等的顺序,引导发问学生会有什么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数学实践中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会对这一定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相对于没有动手操作过的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在进行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时,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朱家生,施珏.中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潘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6(3):329.

作者简介:

俞咏华,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市费俊龙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