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1-01-16王艳芳
王艳芳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胃肠外科,山东济南 250031
胃癌发病率高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之首,且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人群[1]。根治性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胃癌的首选术式,但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及应激反应,影响患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2]。快速康复外科(FTS)是基于循证医学改良的外科康复新型理念,其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缩短患者住院天数[3]。集束干预策略(CIS)是旨在处理某种难治性临床疾病的遵循循证医学的一系列有效治疗、护理措施[4]。目前,国内关于FTS-CIS模式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报道较少[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AL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修订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版)》诊断标准,且经术后胃镜、病理学检查确诊;(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3分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2)入组前已接受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患者;(3)合并心、肝、肺、肾等脏器疾病患者;(4)有手术禁忌证患者;(5)合并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观察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55.66±9.61)岁;肿瘤部位:20例胃底贲门癌,7例胃体癌,6例胃窦癌;病理分型:25例腺癌,5例腺鳞癌,3例鳞癌。对照组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5.78±9.65)岁;肿瘤部位:21例胃底贲门癌,7例胃体癌,5例胃窦癌;病理分型:24例腺癌,4例腺鳞癌,5例鳞癌。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术,且无远处转移病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家属知晓且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外科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指征变化及病情情况,术后2~3 d拔除导尿管,术后3~4 d拔除引流管,术后4~5 d下床活动,首次排气后拔除胃管,术后常规压疮、补液、抗感染处理,视患者情况及医嘱给予止痛剂,术后常规禁食、排空胃肠,首次排气后进食流食等。
观察组患者予以FTS-CIS模式护理,具体如下。(1)组建FTS-CIS护理小组,抽调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护士作为组员,护士长为组长,结合胃癌患者不同手术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查阅可信度较高的文献,并视医院现有经验及患者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FTS-CIS护理计划。(2)实施FTS-CIS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FTS-CIS护理计划,并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消除其恐慌,发挥其主动性,积极配合术后康复工作;②卧位护理:待患者生命指征稳定后,帮助其取低侧卧位,并垫一个软枕于其骶尾部,以减轻切口张力带来的疼痛感;③康复训练指导:术后6 h给患者行床上被动运动,如屈膝、抬臂等,并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及翻身叩背,术后24 h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助其下床围绕病床周围简单活动,48 h后则将活动范围扩大至院内大厅、走廊等,7 d后恢复正常活动;④饮食护理:术后当天禁食,排空胃肠,术后1~2 d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并静脉滴注少量生理盐水,若未出现胃肠道不适,则逐渐予以低浓度的肠内营养支持,过渡膳食组成,直至正常饮食;⑤导管护理:待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即拔除胃管,导尿管则至术后24 h拔除,并尽可能不用引流管,若必须使用则密切关注引流情况,出现引流不当则立即告知医生处理;⑥疼痛护理:患者经静脉置镇痛泵,并由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如何调节,并通过播放舒缓音乐、阅读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恢复期指标,手术前后的ALB、CR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临床指标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
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 d采集所有患者空腹状态外周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处理15 min,得血清,-80 ℃冷藏待检。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ALB水平,试剂盒由浙江泰司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的CRP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术后随访3个月,获知患者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咽喉疼痛、吻合口瘘、腹腔感染、体质量降低等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恢复期指标比较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恢复期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咽喉疼痛、吻合口瘘、腹腔感染、体质量降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33,n(%)]
2.3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3 d的ALB、CRP水平比较 重复测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LB水平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而CRP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见图1~2。术前,两组患者的ALB、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均低于术前,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3 d,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均高于术后1 d,但仍低于术前,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同时点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同时点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ALB、CRP水平比较
3 讨 论
FTS-CIS模式护理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收集、调查、分析现有数据资料,明确护理重点,以患者个体化需求、临床经验、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一系列的循证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计划,给予患者有序的、持续性的有效优质护理服务[6]。FTS-CIS模式充分体现出FTS、CIS的护理理念,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本研究对观察组胃癌患者术后予以FTS-CIS模式护理,并与常规外科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究其原因考虑为以下3点:(1)卧位护理,可减小局部压力,防止重力压至骶尾部,使得吻合口张力升高,加剧吻合口疼痛感,且侧卧位利于引出肠瘘内容物,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2)常规外科护理中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不利于恢复,且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影响术后恢复锻炼,因此,导管护理中尽可能早地拔管,或者尽量不使用导管,减轻此类不良刺激带来的影响;(3)饮食护理中,在术后早期即恢复经口饮食,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并改善营养情况,减轻代谢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因应激反应导致的并发症情况[8-9]。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提示FTS-CIS模式护理有效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减轻了其经济压力[10]。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先明显下降,随后又逐渐回升,且观察组患者术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考虑为术后患者还不能正常进食,致使代谢失衡,因此ALB水平下降,而观察组患者予以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了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故而ALB水平上升[11]。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极大的侵入性操作,会导致严重的机体应激反应,CRP是反映机体应激水平的特异性指标,在术后几小时内就会迅速增高[12]。术后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患者水平要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更平稳,免疫抑制风险更低。
综上所述,FTS-CIS模式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改善ALB、CRP水平,值得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