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元素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2021-01-16李林森周善平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字体书籍图案

李林森 周善平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2)

中国传统元素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淀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家们将传统元素应用到封面设计中,使书籍装帧体现出鲜明个性化和本土化,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和创作精神是书籍装帧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民国书封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成功运用案例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与现代人的审美诉求是一致的,不断发展地书籍封面设计自身也在传递着美的观念。

一、文字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文字的使用类别。纵观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使用的文字既有篆、隶、行等各种书法字体,也有宋、楷、黑等各种美术化的印刷字体,同时也有美术字、装饰字体等,各种字体的造型和样式发挥着不同的字体作用、字体情绪和视觉感受。如鲁迅设计《外域小说集》(图1)封面,使用的是篆体文字,篆书文字笔划和行笔圆转,字形修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图2)是将书法体作为书籍封面的主题字,书法字体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书籍版面的重要组成元素来烘托书籍的内容与风格。书法能让人们感觉到生命的运动和自然的力量,将书法艺术应用于书籍设计,在提升书籍审美品位的同时更能彰显其民族文化的内涵。[1](P105-108)因而在书籍封面中使用,既能增强书籍的书卷气和文化内涵,给人产生一种“笔不到而意到”的美的享受,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猛虎集》书封面(图2),设计者用笔考究地画上虎皮纹,几个充满生气的毛笔字落在书封的下方,画面协调统一,气韵生动,寓意含蓄。《小彼得》封面(图3)字体使用的是装饰字体,装饰字体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础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的,字形活泼生动。因为本书是一本童话集,所以作者把“小彼得”三个字设计的颇具童趣,字形美观,既起到装饰性作用,又传达出了文字的内涵。封面字体和图案相映益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是书籍封面设计的典范。各种文字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书籍封面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源泉。因而要设计出一个好的书籍封面作品,既要在形式上将书名的字体与图形图案、色彩等元素得体搭配,保持风格和形式上的统一,又要重视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主体性作用,具备识别性,通过文字准确传达书籍信息。

图1 《域外小说集》封面

图2 《猛虎集》封面

图3 《小彼得》封面

(二)文字在书籍封面中的作用。

1.传达信息。文字既是体现书籍内容的信息载体,又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符号系统,不仅能够表意,还能通过视觉方式传达信息,表达情感。[2](P40)封面作为书籍的“脸面”,字体的选择和设计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要按照“以变化求生动,以和谐出美感”的原则,将具有不同大小的文字设计在同一平面上,使读者与书籍产生互动的关系,引导读者阅读。如何使封面能够体现出书籍的内容以及起到感应人的心理作用也是封面设计的重要一环,书籍封面设计时,需要对文字进行造型、编排与节奏感处理,注重多样的手法,不同的书用不同个性风格的文字来表现,突出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增强封面设计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能给读者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铁流》(图4)书籍封面设计中,“铁流”二字设计的铿锵有力,铮铮似有金石之声。插图、文字为黑白色,肃穆而庄严,字体大小视觉有序,板式舒朗,字体的设计和书籍内容联系,再配以苏联版画家毕斯凯莱夫的插图作品,传达出革命文学的本色。

2.以形延意。书籍封面文字字体的设计既要注重形与意的结合,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形是外在表现,而意主要指意境、意味以及神韵等,形与意的融合才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深层次的内涵。因此设计时,要结合文字本身和书籍内容信息对文字笔画结构、粗细大小、排列以及色彩的设计,使以形延意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图4 《铁流》封面

鲁迅的设计作品《呐喊》(图5)书籍封面,在书名字体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字体艺术的表现力,“呐喊”两字设计新奇,横竖等粗的隶书字体就像锋利的刀刻出来一样,苍劲有力,突破了传统书法的既有规则,采用图案化的字体设计,通过移位将两个“口”刻意偏上,一个“口”居下,形的变化使三个“口”看起来如同三个人,仿佛用尽力气在齐声呐喊,要冲出黑色方块即“可怕铁屋”的强烈愿望,“呐喊”充满了力量。鲁迅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3](P16)字体的设计赋予其强大的隐喻功能,以形延意得以很好的发挥,非常符合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思想的内容表达,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书封构思与书的主题思想协调,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图5 《呐喊》封面

二、传统图案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图案的使用类别。民国时期,艺术家们虽然在思想上受到外来文化新思潮的冲击,但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依旧延续着传统文化下的图形形式,应用的传统图案主要有汉画像石(砖)艺术、金石篆刻、花卉鸟兽等等。艺术家们在应用时,不是对元素的直接使用或堆叠,而是加入了他们自己的深入理解,对其概括提炼、化繁为简和创新,这些图案在装饰封面的同时,增加了书籍的“悦读性”和民族性。如鲁迅设计的《工人绥惠略夫》封面,改变了早期版本封面图案的复杂样式,采用汉画的艺术形式,将工人进行剪影、抽象化处理,创作的图案既有传统的味道又不失时代气息,“新旧”样式结合,灵活有趣。

(二)传统图案在封面设计中的作用。

图6 《万象》封面

1.装饰性作用。民国时期,不同的书籍艺术家其手法、使用的元素及格调也有所区别。如张光宇设计的漫画杂志《万象》封面(图6),格调上,应用民间剪纸元素使整个封面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气息,装饰元素采用点、线、面形式构成,具有严谨和层次感,色彩上使用深色和亮色进行对比,凸显出画面的阴阳和空间关系,封面主题字“万象”也使用了剪纸味道的美术体字。单纯活泼、神态生动的各种装饰元素在变化的和谐中产生一种有回味的意蕴,既契合书籍内容的需要,又增强了书籍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图7 《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封面

鲁迅设计的《国学季刊》第一卷(图7)封面,设计采用了中国古典形式,以汉代石刻画像作为基础图案,构图采用多方重复连景式,每个部分用线条进行画面分割,上半部采用阴刻,色彩饱满,下半部采用阳刻,图案简洁,线条挥洒自如,节奏感强,蔡元培的行书题字与书性十份贴切,整体用色含蓄内敛,装饰饱满,是鲁迅追求古雅风格和民族形式感的代表作之一。

2.含蓄意境的表达。封面设计的意蕴是一种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追求的中和之美、肃静之美、空灵之美在民国时期的封面中以一种超脱的静美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形有限而意无穷”的境界。鲁迅设计的《桃色的云》封面(图8)以汉画“云纹羽人”图案为原型进行创造性地再现,用写意和变形等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进行横条带状几何化装饰,产生一种流动的韵律。云和羽人图形取于主题,贴切地诠释了书的内容——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桃色的云”与春天为伴,同传统抗争,渴望春天渴望自由。图案以桃红色为主调,瑰丽而雍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的生气、风骨和精神。

图8 《桃色的云》封面

版面整体设计编排讲究,使用大面积留白的方法,桃红色“云纹”图案位于版面上方,像是飘在空中,楷体字“桃色的云”与装饰带形成呼应,显露出了鲜若朝霞的意境之美。“画留三分空,生意由此发”,虚空间的处理也恰到好处,丰富了书籍画面的视觉语言,减缓了读者阅读的节奏,设计语言不多,却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表现了童话的神秘感。因此书籍封面的设计只有做到图景与情感相融合、意义与想象相通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开卷有益”,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悦读境界。

图9 《文艺与性爱》封面

钱君匋设计的《文艺与性爱》封面(图9),设计者自如地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书籍的内容。整体设计不仅立意好,板式简洁明快,层次、布局安排合理,图案使用也非常切题。在表现“性”方面,设计者并不是直接将那些和性爱相关的元素赤裸裸地展现在封面上,而是含蓄地采用一枝百合,以隐喻“文艺与性爱”之合。用高雅的花朵、富有生命力的叶子、曲折有趣的叶脉来象征书籍的内容,意喻含蓄、超凡脱俗。构图上,花叶图案占据了主要位置,对称变化自如,整个封面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了无限的阅读感受,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3.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图案浓缩于传统文化,既有形态上的具象性表达,又有精神文化上的寓意,传统图案能在民国书封设计中传承得益于书籍设计家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担当。鲁迅在《论“旧形式的存在”》中指出:“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艺术史来。”[4](P23)鲁迅有士大夫的气质和审美品位,喜欢追求民族特色,在书籍装帧实践中,一方面自己广泛践行,同时带动指导年轻书籍装帧家使用。他认为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画像石,都有极其优秀的图案纹样和人物描写,如果把这种传统的东西运用到封面设计中去,大概会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出现。[5](P53)可见,传统文化对民国时期书籍设计影响深远,设计的民族化是设计家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图10 《心的探险》封面

对传统图案进行异化重组、夸张变形或复制罗列应用,这是最寓意表达最基础的方法。《心的探险》封面(图10),以六朝人墓门画像图做书面画,传统文化的渗透明显,云纹、龙纹、异兽等单个图案元素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式的构图,在图的空白出写书名和作者字样,像是人们不会被传统文化的封建势力所阻止,要冲出重围进行心的探索,图案和中文字变化结合的设计,形象生动,让人们从心理上产生共鸣。

中国传统图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传统的寓意性和象征性以及对文化的认同感。因而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图案的特性,取精去糟,既保持传统的民族性,也要体现时代性和个性。

三、传统色彩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的使用。民国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印刷技术的限制以及文人设计者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书籍封面设计用色主张朴实、平和,坚持“惜墨如金,以少胜多”,以青、赤、黄、白、黑传统民族“五色”为主,一般为单色或双色印刷,少用三色,用简单朴实的颜色表达书籍深层的含义和寓意,体现出一种古典与含蓄,朴素淡雅之美。如《甲寅》《野草》《莽原》等封面。为了缓解读者的乏味感,书籍装帧家还善于“巧用空白”,运用自然底色的纸张来设计书籍封面,以表达色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草原故事》《苦闷的象徵》《混沌》等封面,单纯朴实的色彩减少了封面不必要的信息干扰,突出主题思想,便于读者识别。然而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一些设计者注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封面设计的用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色”,从朴实平和的民族之色转变成了明艳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如《故乡》《朝花夕拾》《塔里的女人》等封面。

(二)色彩在封面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1.象征性。色彩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它既可以抒发情怀,也可以表达和象征事物事态。青、赤、黄、白、黑等不同色彩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性,如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吉祥,同时也暗含危险、恐怖等;青色、黑色代表忧郁、神秘、冷静;黄色是传统本色的象征,代表辉煌、威严、地位、富贵、权利和高贵等。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中,艺术家们善于利用色彩的象征性表达深层的书籍含义,如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就常搭配使用传统的红、黑色增加书籍的书香和雅致,这种设计思想也被其他艺术家借鉴。

丰子恺设计的《江户流浪曲》封面(图11),简约的元素诠释了整个主题。星空寒夜之下,一人一船在江上流浪,人、小船剪影化处理,流水、浪花简化成五线谱和跳动的音符形状,书名字体设计“行云流水”;色彩使用上,黑色、红色、白色搭配结合恰当好处,视觉冲击力强烈。大面积“黑色”的夜空、“白色”的北斗星和流星、“红色”的小船,将整个环境营造的格外孤寂,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凄凉之感。封面元素使用贴切书籍内容,格调简洁优美,富有诗意。

图11 《江户流浪曲》封面

2.寓意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色彩魅力,色彩能够体现书籍内容和文化内涵。色彩同样能够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因而设计者应根据各类书籍的特点做到随类赋彩。鲁迅设计,陶元庆所画《彷徨》封面(图12),为充分展示生活在封建势力下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状。封面设计,底色使用了橙红色调,图形则用蓝黑色,冷暖对比强烈,通过橙红寓意封建势力的压迫,在恐怖势力的笼罩下,人、太阳等都黯然失色。被抽象成几何形态的三人似坐、似形,面对着一轮圆而不圆、颤颤巍巍的太阳,于百无聊懒中晃悠,那种忧郁的表情像是在乞求一点阳光,祈祷光明的出现,整个画面都被紧张的气氛所包围,将那种压迫和被压迫的人吃人封建社会现状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具有鲜明的形式感,图案概括粗犷,凳子、人物、太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满着方与圆、刚与柔的矛盾,色彩明快鲜艳而且“切题”,使人目光浏览了封面图案之后又顺势自然地回到刊名上,简洁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的寓意。说明了陶元庆在书籍装帧上的考究,他正是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书写他自己的世界,形成了自己书籍装帧的独特风格。

图12 《彷徨》封面

在书籍装封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离不开设计师这个主体的内心情思和构设,需要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融合。显然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是在面对激烈的国内政治变革以及国外新文化新思潮的强烈冲击下,在书籍设计中依旧延续着传统文化下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既是精神的执着,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当今社会,从事艺术创作更加需要树立这种自信,从民族文化的源头着眼,从中汲取营养,继承优秀传统元素,但同时也要“睁眼看世界”。三是在书籍设计中,要达到不摹古却又饱含传统文化,不拟洋又能焕发时代气息,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拘泥于模仿发展旧的模式,也不一切追随国际潮流“拿来主义”,应不断地创新“形”“色”艺术形式,用“新的形,新的色”来写书自己的世界,创作出有中国向来魂灵的、不流于玄虚的、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书籍装帧艺术作品,真正成就一个适合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字体书籍图案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字体的产生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书籍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