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建设: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升的新路径
2021-01-16李瑞平
李瑞平
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数据浪潮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和改变大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生活、学习与品行表现。[1]1新时代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动向,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素质、工作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对新时代对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新时代内涵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为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专业化。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选择
当前,随着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一些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及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严重挑战。新时代,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力量和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时代选择。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有效路径
育人为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把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2]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依据教育规律,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服务于一切学生,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养成阳光心态,实现健康成长。德育为先,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由于受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错误教育理念的误导,高等教育中存在 “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严重阻碍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念的全面贯彻。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引导,把德育融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三)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立德树人”既是当前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也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辅导员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骨干与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回归到辅导员职业的基本功能定位上来,回归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的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并把“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其工作成效的基本指标。[3]
(四)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教育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武器”。[4]新时代,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动向,高校辅导员必须高举伟大旗帜,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责任、使命和担当,遵循高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进一步贯彻和有效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制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职责定位不明、职业认同度低、专业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机制建设的瓶颈。
(一)职责定位不明,工作任务多元化
当前,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事务性工作繁杂,部分辅导员兼任学院的教学秘书或从事院办的辅助性工作。多元化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他们过多的时间,使他们难以有精力去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思想波动。[5]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清以及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也会导致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长此以往,在面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动向时,他们难以运用新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引导学生,难以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惑[6],难以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人生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
(二)职业认同度低,职业荣誉感缺失
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高等院校领导以及部分专职教师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比较低,对辅导员队伍机制创新和专业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不重视、不支持辅导员工作。通常情况下,如果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造成重大事故、不出现问题,就不会主动关注和重视这个群体,辅导员队伍被边缘化和人为忽略。[3]部分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和身份的认同度也有限,辅导员威信不高,辅导员的辛勤付出与学生的主观评价不成正比。[7]究其原因,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事务性工作,而没有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职位晋升困难,压力与责任被有意地无限放大,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也不高,以至于辅导员在行业内外有“临时工”“管家和小保姆”的称号。
(三)专业知识结构失衡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为支撑,同时辅之以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辅导员选聘在专业性上应该要求更高。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的选聘上,过分注重有无班干部工作经验 ,而忽略专业背景。[7]如此选聘出的辅导员既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的需要,也难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辅导员工作琐碎,整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对自身以往的工作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难以提升理论研究水平。[3]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项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级活动,是辅导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人格魅力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对辅导员的评价考核应该科学、客观、全面,在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置上既要有定性因素指标,也要有定量因素指标。然而,在考核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是重上级领导考核,轻学生评价。实践中,主要由上级领导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而作为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对象的大学生却没有应有的考核和评价话语权,考核机制被异化。二是重定性因素的考核,轻定量因素的考核。考核指标、过程以及结果简单化,指标设置格式化,对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价与考核简单地区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而忽略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的提高。[7]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当前,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专业过硬的辅导员队伍。
(一) 厘定岗位职责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8]9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职责。辅导员工作要以“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时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引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坚守政治信念,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情感等状况,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开展心理疏导。[9]同时,要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指导和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 建立健全辅导员选聘制度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选聘程序,合理确定专职辅导员的编制数额,科学设置岗位。[10]其次,严格落实高校辅导员遴选制度,把思想政治要求和专业化放在首位,挑选德才兼备的辅导员。有条件的高校,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又具有法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愿意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并具备较好的组织、沟通能力的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
(三) 健全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培训体系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线”核心力量,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各项教育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保障。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方向,积极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11]87因此,各高等院校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科学制定专职和兼职辅导员培训计划,优化专题培训设置,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内涵等;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日常培训、专业培训、省外进修等系列专题培训活动,鼓励广大在职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2]150
(四)健全考评机制
毋庸置疑,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首先,健全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例如,专职辅导员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可不再聘任,由学院另行安排工作或转岗; 兼职辅导员当年考核不称职者,可以直接解聘或转岗。[3]其次,健全辅导员激励机制。为使专职辅导员安心长期从事此项工作,高校可对工作多年、表现突出的专职辅导员优先安排职称、职级晋升;定期或不定期评比表彰辅导员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和激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