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民歌的特点及影响研究
2021-01-16聂席宾
聂席宾
河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研究和传承河南红色基因,既有助于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有助于激活河南红色记忆,让河南红色精神成为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1]红色民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1997年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共收录了987首河南民歌,包括号子、山歌、田歌、风俗歌、小调、灯歌、儿歌七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民歌129首。[2]9研究分析河南红色民歌的地域、体裁、曲调、结构特点等,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河南红色民歌的特点,为传承和发展红色民歌文化奠定基础。
一、河南红色民歌的特点
河南民歌分布广泛,红色民歌分布则相对集中。河南红色民歌风格明朗、情感质朴,充满革命的朝气和力量,给人以鲜明的中原汉族民歌印象和革命精神美。河南红色民歌曲调体裁丰富、结构相对简单。河南红色民歌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共产党、歌颂红军的内容,也有歌唱祖国建设和革命爱情的内容,展现了我国军民的革命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红色民歌区域分布特点
河南民歌分布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习俗密切相关。河南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区域:太行山地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地区,大别山、桐柏山地区,南阳盆地地区,平原地区。
与河南民歌分布区域广泛相比,红色民歌的分布则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具有厚重革命文化传统的革命老区:大别山、桐柏山地区,崤山、熊耳山区、伏牛山地区,以及京广铁路和黄河两岸区域内具有良好革命传统的老区。例如,从1921年到1929年期间,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流传的《苏区颂》《红旗插遍大别山》《拥护红军歌》等,向根据地人民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人民参加革命斗争。这一时期河南红色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1929年5月商城武装起义后诞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成立工农政府》)。
(二)红色民歌体裁分析
河南红色民歌按体裁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小曲)。这些体裁的红色民歌在太行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黄淮河沿岸区域都有流行。
号子。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从事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唱(喊唱)的一种劳动歌曲,其曲调节奏与整个劳动过程紧密联系。号子的种类很多,如打夯号子、船工号子、打井号子等。喊唱劳动号子,能够提振劳动者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服务于劳动生产生活。号子类红色民歌在山区数量少一些,主要集中在黄河、淮河等河流的沿岸地区。如封丘的《黄河搭篷号》。其风格特点是歌词简单易记、长短句结合、朗朗上口,衬词较多、段落较多、经常反复。
山歌、田歌。主要是指山区劳动人民在耕种、放牧、砍柴、采药等生产过程中所唱歌曲。在春种秋收时,劳动人民喜唱山歌,抒发耕作的辛苦、收获的喜悦等。山歌、田歌所唱内容广泛,演唱形式多样。革命题材的山歌、田歌主要流行在大别山、桐柏山、崤山、熊耳山等山区。如桐柏县的《一轮红日照山河》、商城县的《生产忙》等。其演唱形式大多是一领众和,也有对唱,在语言上具有五句形式多、衬词多、段落多等特征。
小调(小曲)。小调(小曲)是河南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小调(小曲)一般结构完整、节奏稳定、曲调优美。为了更好地领导、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对很多民间小调(小曲)歌词的内容进行修改。红色小调(小曲)的分布较为广泛,如新县的《拥护红军歌》、鹿邑县的《抗日小调》、修武县的《八路军开下山》等。红色小调(小曲)在河南红色民歌中数量多,所占比例很大。红色小调(小曲)的歌词蕴含丰富、通俗的革命道理,对偶排比句和非对偶句式兼有,长短句结构也较常见。红色小调(小曲)旋律流畅便于流传,歌词简单易懂,便于宣传革命道理,鼓舞广大军民的斗争士气。
(三)红色民歌曲调分析
绝大部分河南民歌的曲调是以传统民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即1 、2 、3 、5 、6(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大部分红色民歌曲调也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当然也不乏两个音、三个音、四个音构成的音阶和音阶不同形式的转换和组合。以五声音阶的任何一个音构成的调式都存在。曲调组合形式多以三音组为核心。徵调式和宫调式运用较多,旋律线一般比较流畅、平稳,较少出现大音程的音级大跳。
五声调式。如确山县的 《马总指挥打确山》,整个曲子为五声徵调式,主要由125、612、163、321、635等音组构成,曲调平稳,适当重复,便于记忆传唱。
六声调式。反映人民起义的作品,如新乡市的《十三个月坐监》,整首曲子是六声徵调式(加变宫),曲调基础还是五声调式三音组,偏音变宫音(7)处在弱拍、弱位置。新县的《读书歌》属此类调式。六声调式加变徵的例子是比较特殊的,如新县的《红四军南下胜利歌》,该曲子就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偏音变徵而成。流行于新县的《寥棚卖柴》也属于此类调式。桐柏山、大别山根据地的红色民歌较多运用此类调式。
七声调式。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红色民歌,如滑县的《唱五更》,整首曲子采用民族七声清乐调式,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了清角(4)和变宫(7),使用时多在弱拍、弱位置。采用七声雅乐调式的,如清丰县的《打倒东洋救国家》。雅乐调式主要偏音是变徵(#4)和变宫(7)。
总体上,河南红色民歌曲调构成的特点与语言、情绪等有着密切关系。曲调旋律运用也建立在地方语言音调、声韵的基础之上,风格醇厚、朴素、优美。大部分红色民歌调式为民族五声、六声调式,七声调式较少。徵调式、宫调式运用较多。
(四)红色民歌的结构分析
对河南省红色民歌谱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单段体曲式结构大量运用。构成单段体曲式的乐句组合形式多样,有的是乐节之间的组合形式。乐句组合有对称的上下对句,四句、六句、八句等;也有不对称的三句、五句结构等,多加有衬句,句句之间常通过加入衬词或者锣鼓过门的形式来丰富音乐。豫南区域的锣鼓曲、豫北地区的秧歌调等,多数根据固定曲体的曲牌填入具有红色革命题材寓意的歌词而成。部分民歌采用对唱、一领众和等演唱形式。如罗山县的《游击队歌》(渔鼓调)采用一领众和,多段歌词重复曲调的结构。信阳县的《四季小唱》采取的形式是对唱,形式活泼,表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
二、河南红色民歌的教育意义
红色民歌属于音乐艺术范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民歌文化,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党史、国史,这也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内在要求。红色民歌所蕴含的独特教育意义和影响力更显突出。
(一)红色民歌艺术能带我们回顾党的历史
中国革命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党领导一批批革命志士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我们党成立到红军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每个时期都演绎着无数个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故事。研究红色民歌,传唱红色民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伟大的革命史,了解革命群众的坚忍顽强精神,了解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读史可以明志,加强学习特定历史阶段红色民歌蕴含的革命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明确历史责任,有助于青年一代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对建设河南文化强省品牌,提升河南文化影响力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红色民歌元素应当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红色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对红色文化的科学表述,是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体系。红色民歌是这种文化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必将长时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红色民歌的传播渠道,通过各级教育机构,如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宣传河南红色民歌。要提升受众群体数量,在学习演唱红色民歌层面加大力度,拓宽艺术教育的视野,传承好河南红色民歌艺术。红色民歌在内容与题材上有着革命斗争的特殊性,但是在音乐和语言以及表演形式上与其他民歌题材是相通的。学习演唱这些歌曲,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体验河南民歌的艺术形式特色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河南红色民歌艺术。[3]
深入研究河南红色民歌,并大胆研究创新方式,例如创新编排形式、演唱形式,融入钢琴、管弦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对河南红色民歌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河南红色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性的、革命时期的传统音乐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但又都有永恒不变的革命主题。音乐文化的繁荣与交流日新月异,在继承和发扬民歌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有必要从民歌的内容、表演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上赋予其更多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