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16王新新冯春英
王新新,冯春英
(菏泽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山东 菏泽 274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双重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巨大作用[2],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也将更加艰巨和繁重,研究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路径问题越来越迫切,需要在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快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全面推动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共同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教育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不同,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更多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3]。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目标,这必将推动高职院校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不断完善办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快培养更多契合时代发展特征的高技能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教育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大活力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愈发凸显[4]。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有效解决农村产业人才、旅游人才、村“两委”后辈干部大量缺失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新活力;将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多样化人才,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是相互促进、共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助推产教融合全面升级、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创新学生培养机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高职教育在培养乡村实用人才、服务城乡协调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必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互助发展,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高职教育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高职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交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一)融合发展的交点
融合发展的交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共同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在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实践锻炼、管理使用等方面同频共振、共同发力,实现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契合、良性循环。
(二)融合发展的难点
1.抢抓机遇意识不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非“三农”特色的高职院校,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性、敏锐性不够。长期以来,这些高职院校更多关注与第二、第三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适应第二、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的“匠才”“蓝领技工”,[5]对本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情况关注度低,不能及时对接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发展、文化振兴需求,未能及时跟进完善专业设置,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没有把机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
2.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汉服设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引育一批具有文化素养和高素质专业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较少,招生数量严重不足,且在引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走向农村基层的教育缺失,导致涉农人才培养规模较小,毕业生数量不多,无法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3.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缺乏长远教育培训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仅临时性修改其他普通模式[6],且有“三农”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偏差,与乡村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相差甚远,不能较好地服务于本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走访了本地100余家乡村企业,涉及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余份,仅有29.5%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招聘的职业院校学生感到满意,绝大部分新招聘的专业人才达不到岗位要求,实践能力有一定欠缺。
4.乡村的吸引力不足。仅仅依靠市场行为,难以将优秀的技能人才吸引到乡村一线。一方面,由于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急切想要跳出“农门”,城市生源学生对乡村缺乏价值认同和奉献情怀,也不愿到农村就业生活。另一方面,乡村企业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发展空间方面与城市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活条件艰苦,医疗保障不足,教育资源欠缺,致使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5.政府统筹力度不够。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本地区乡村振兴的规划与路径掌握不全面、不具体,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痛点难点把握不够精准,找不准服务的切入点和对接口。对这些瓶颈问题,政府部门在牵线搭桥、推动乡村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打造项目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打造实训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整合资金上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统筹规划和保障措施,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和长效的工作机制。
(三)融合发展的热点
在现有乡村人才待遇薪酬、福利待遇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借鉴各地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招引政策,在乡村人才引、育、管、用制度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推动校企以“政府+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共赢发展。
三、构建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乡村企业多方合作模式下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一)发挥政府统筹助推作用,搭建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桥梁”
相比于高职院校,政府部门在推进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上站位高、视野宽,应当发挥统筹协调、顶层谋划的作用,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抓好人才工作,各地区虽然都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但在工作运行中,对“高精尖缺”人才关注多,对基层乡村人才投入精力少,发挥成效不够显著。首先,要完善领导体制,组成由党委组织部门、发改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职业院校等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项小组,发挥政府部门积极引领、协调左右的作用,形成推动乡村人才培育的工作合力。其次,对标本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制定《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乡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等方面精心统筹谋划,为乡村人才培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引、根本遵循。
2.强化宣传引导,激发服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政府部门通过举办论坛活动、外出考察、专题研讨等方式,指导、引导本地区高职院校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高职教育体系改革,不断强化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同时,积极引导本地区主流媒体正面宣传乡村形象[7],指导高职院校通过深化思政教育、组织社会实践、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3.打造对接平台,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精准度。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服务平台,实行专人管理、专业化运行。在“线上”平台,定期发布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企业需求、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信息,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促进校企跟踪对接。在“线下”平台,定期组织校企对接服务交流会,开展精准化“三下乡”服务,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更加精准有效。
(二)建立立体化的引育模式,打造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多维路径
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乡村企业要积极探索实施多层次多结构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要大力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实现乡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目标。
1.实施政府扶持乡村人才项目。由地方政府部门进行主导,每年在高职院校新招录的学生中,从学习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旅游管理等重点专业的农村生源学生中,择优推荐一定数量的学生,纳入政府扶持乡村人才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由本地区财政承担,学生毕业后回本地区农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最低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另外,对村级后备人才库中35岁以下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一并纳入政府扶持乡村人才项目,由政府与高职院校合作,实行联合重点培养。
2.实施乡村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由高职院校与乡村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互补作用,对乡村企业急需的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解决乡村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
3.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由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合作实施,每年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管理骨干和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中,择优选派一定数量的培训对象到高职院校,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努力让他们成为“四有”新型职业农民。
4.建立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家团队作用,组建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专家“智库”,通过组织引导专家深入基层,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等对口支援和服务活动,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营造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最优环境
1.加大政策制度创新。借鉴“双一流”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乡村振兴急需的重点乡村人才,在培育、引进、发展、招考、福利保障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为乡村人才提供最优服务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专业技能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
2.提升人才发展空间。对在乡村振兴一线表现突出的专业技能人才,可本着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纳入本地区村级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在公务员、事业编招考中,给予重点政策支持,为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切实让乡村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
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不断优化体系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切实把职业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
(一)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职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要和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构建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乡村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第一,优化课程结构。积极调整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乡村振兴所需的教学内容,及时将涉农专业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实践方法等及时融入所授课程中,推进课程内容更新。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有效规避“填鸭式”的“满堂灌”,结合课程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比赛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对课程知识的深入把握和对理论的实际运用。第三,构建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部分涉农专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评价等诸多环节中[8],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服务乡村振兴。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技能专业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对现有教师,要通过请专家讲、走出去学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育培训。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乡村一线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精准度
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9],必须要大力推进,努力提高育人质量。第一,打造产、教、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上,应积极引导有关企业主动参与、共同开发,把企业项目运行过程、实际操作、结果评价等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互融互补、良性循环,培养一批符合市场要求和需求的高质量专业应用型人才。第二,创新开展“学校+企业”教学模式。打破现有常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教师资源,把企业高技能人才纳入职业教育外聘教师队伍,通过与学校现有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着力建立运行资本合作、优势互补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第三,改变现有“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模式。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参考借鉴企业技术人员等级考评体系[10],改变当前高职院“校内学习-企业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探索以月为单位,实行每一个月在校内课堂学习,每半个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11],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实训锻炼,再把实操过程遇到的问题带到理论课堂上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达到良性循环。
(三)构建评价体系: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乡村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要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于一体的多维度、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检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成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构建学生培养成效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潜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打破传统单一的根据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建立以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技能为基础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构建教师育人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校对教师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指标,构建以培养高质量乡村人才、培养全面素养为目标的教师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以此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三,构建学校培养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吸收乡村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契机。高职院校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坚决扛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聚焦融合发展的交点、热点、难点问题,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