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
2021-01-16韦小双
韦小双 , 关 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a.纪委办公室; b.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5)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由来已久,始终是高职院校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形式主义是指“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1]1 709,其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实质就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突出特点是“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2]100。当前,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之时,在“课课都是思政课”“人人都是辅导员”的理念变革之中,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摒弃形式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赋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新思想、新使命、新课程、新青年建构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时代境遇。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服务学生成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推动自身职业发展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1.“新思想”引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从总体上讲,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力以及专业化水平均取得较好发展,但与新时代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筑牢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要求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理论知识储备、理论思维素养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理论学习虚化空化,存在工作繁忙“不愿学”,急功近利“不深学”等问题。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提升理论水平,培养思维意识,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新使命”驱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使命。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责使命感与职业成就感之间存有落差,而且这已经影响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调查发现,中央、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在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落实。比如,辅导员职称评审指标单列、条件单设、单独评审还没能完全做到,“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聘范围”“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等规定,还未能有效落实,等等。实践中,这些制度安排在执行时往往被打折扣,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世情、国情和学情的变化迭新,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这一内在动力,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政策落实、制度衔接、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应对,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和路径。
3.“新课程”倒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新时代被赋予了铸魂育人的崭新内涵。课程思政唤醒了教师的育人自觉,回归了课程育人的基本功能,兼顾了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两者的变化和革新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程思政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一首要职责。但这个职责似乎显得既不如思政课程那么“专业”,也没有课程思政来得“隐性”,再加之形式主义作风作祟,所以,一些工作往往浮于表面,脱离实际。比如,在衡量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活动的效果时,常常是比谁的点子多,谁的活动多,谁的活动规模大,谁的活动影响面广,而忽视了活动本身带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高职院校辅导员唯有转变疏于学习、脱离实际的作风,主动融入“新课程”教育改革,才能在课程思政环境下铸魂育人,有所作为。
4.“新青年”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大多是“00后”,是在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他们对品质优、活足力、幸福感强的校园生活充满期待,对辅导员的价值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有着较高的期望。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份“做人的工作”,需要具备“金刚钻”精神,而“金刚钻”就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但是,在实践中,有的辅导员会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状况,有时也会走上“形式创新”的误区。比如,有的辅导员盯着手机、守着电脑“五指化”办公;有的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过程中缺少理论指导,流于空洞说教。当前的信息时代,知识“折旧”越来越快,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研究,把握“共性”、盯紧“个性”。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要求
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把脉会诊,祛除形式主义的不良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强化理论武装、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职业素养、主动担责履责。这既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回应时代要求、服务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1.上好政治素养提升的“政治课”,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政治素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是辅导员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政治理论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从铸魂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和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认真上好提升政治素养的“政治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思悟践,知行合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自己在信仰上更加坚定、自觉、成熟,才能以崇高的政治品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2.上好业务能力提升的“必修课”,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高职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掌握胜任辅导员工作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有谈古论今说天道地的广博知识和纵目四望站得高的广阔视野,否则就容易走入形式主义的窘境。无论是新思想、新使命的倒逼,还是“新课程”“新青年”的需要,或者是提升职业胜任力、获取职业幸福感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应该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系统学习相关职业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多角度研究问题,用渊博的学识影响学生。
3.上好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课”,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深入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设计、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这不仅赋予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独有的特色,也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进一步延伸了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内涵。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发展理念,在打通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深入企业、联系企业、走进学生,通过潜隐的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美一公里”。
4.上好综合素养提升的“作风课”,不断提高履责本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2017年9月21日)中明确规定:辅导员选聘和配备应当符合“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等基本条件。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约有12万人,其中党员占86.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0.9%[3]第14版;具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占9.6%,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仅占3.8%[4]94-95。面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自觉锤炼党性、筑牢宗旨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遵循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要求,弘扬良好师德师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要在固本守正中不断提升履责本领,主动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规律,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保障
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正在持续推进,形式主义问题理应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需要采取新的措施予以治理。其中,以制度赋能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应该是祛除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形式主义顽疾的必然选择。
1.在提升制度实效性上下功夫,健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2017年9月21日)对新时代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2014年3月27日)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基本依据。这些制度推动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由增量向提质转变、由待遇保障向学术培育转变,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构筑了日趋清晰的路径,也为规范、评估和引导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5]87-90。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省级层面的制度安排,最终都需要高职院校依据这些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决策、协调、执行、监督、咨询机制,研究制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支持系统,包括完善辅导员招聘、培训、考核、流动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人与事”“用与管”“责与权”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以实现制度设计通下情,制度安排接地气,贯彻执行有实效。
2.在提高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增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意识 制度执行力建立在制度建构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制度目标过程中效率、效益、效能的综合体现。无论是中央、国家层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是承上启下的制度安排,亦或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都需要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不能做避重趋轻的选择和安排,更不能让制度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调查数据显示,对“辅导员是否可以同时走专业职称和行政职级”的肯定回答仅占56.2%,对目前工作的总体制度环境的满意度也仅为57%[3]14。这充分说明,中央、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和规定要求,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空转、虚设的情形。制度执行中的形式主义危害在于阻碍政策落实,有损教育事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把制度作为思考问题、研究决策、部署落实的根本遵循;以制度本身的程序性、应然性为前提,以制度驱动、组织和执行,改变传统的以制度管理、考核和激励的方式,破除形式主义的方法和标准,在制度赋能的轨道上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3.在增强制度约束力上下功夫,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强化制度构建、项目布局、制度执行,并依据新的要求、新的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比如,在落实辅导员薪酬待遇方面,应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落实“因地制宜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统筹解决事业编制不落实问题”等有关要求,切实发挥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把对制度的敬畏和认同转化为制度的普遍约束力。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制度文化对制度赋能的重要作用。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乃至制度文化,每一项制度的执行和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校园整体制度文化的驱动和赋能。正所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制度的保障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赖校园整体制度文化的有效实施。
4.在维护制度权威性上下功夫,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督查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等制度,其刚性要求不多,以可调节性或者说应然性的指导性意见居多。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政策落实、制度实施留下了较大的弹性空间,比如“应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等挂职锻炼”等规定。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在落实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或制度安排方面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这也会对制度的权威性构成挑战。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对高职院校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规定的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行为。高职院校党委应提高政治站位,站在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主动接受监督,把应然性规定落实成现实性规范。
四、结 语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摒弃形式主义,推动辅导员上好政治素养提升的“政治课”、业务能力提升的“必修课”、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课”、综合素养提升的“作风课”;必须坚持制度赋能,在提升制度实效性、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约束力、维护制度权威性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信仰坚定、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