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报纸副刊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发展
——以《重庆晚报》副刊为例

2021-01-16

关键词:副刊报纸重庆

黄 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 档案馆,重庆 400031)

全媒体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迅猛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应有效利用自身优势,探索与其他文化事业机构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关注当地文化、民风民俗为主的报纸副刊,是传统特色版面,具有内容的独家性与耐读性。《重庆晚报》以做一张“代表城市符号的文化品质报”为目标,坚持“记录城市、服务民生”的理念。副刊自报纸1985年创刊就问世,传承着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展现着这座城市人民的精神风貌,在对重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乡情等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为社会留存了一批宝贵的档案。本文以《重庆晚报》副刊为例,阐述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与档案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档案文化助力副刊质量和品位的提升

在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应强化其功能定位,即以文化为渊源,并对文化进行诠释与解构。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文献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1]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能满足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因此,档案文化对于提升副刊的质量和品位具有独特作用。

(一)增强副刊的历史性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档案和新闻的关系密切。[2]以档案为媒介,让现实和历史交汇,选好突破点就能形成好的新闻素材,创造出更有新闻价值的作品。档案文献中保留了一个民族的深厚记忆,因此档案文化能反映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特征。副刊常常在讲述当前的社会现象、事件和活动时,有机嵌入历史故事,在历史的坐标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分析,凸显出以史鉴今的现实意义。从档案中挖掘新闻,将“死”档案变成“活”报道,是副刊拓展内容的有力举措。档案馆收录的档案系统而完整,有助于从多个侧面和角度来研究历史文化。因此,档案史料有助于副刊内容在深度、广度和厚度上进行提升。

例如在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北碚区档案馆向《重庆晚报》提供了一组珍贵的、由私人收藏的照片,包括日军占领南京的庆祝场面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又如2015年4月,重庆市两江新区国际影视城征集重庆经典建筑影像,《重庆晚报》记者从众多照片中筛选出一组解放碑的老照片,请专家解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照片背后的故事,形成了一篇有影响力的关于重庆地标性建筑的独家报道。

(二)增强副刊的文化性

档案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其文化属性是非常明显的。报纸副刊同样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表现、传承、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中关于文化的记录有助于报纸副刊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本土特色,有助于报纸副刊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化内容。

重庆古时被称为“巴”,简称“渝”,故重庆有“巴渝”之称。重庆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使得重庆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征。《重庆晚报》副刊的“老重庆”是关注度最高、最受读者欢迎的一个版块,主要反映重庆的历史人文和地理风貌,与巴渝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风俗等都能在这里觅得踪迹。其主要栏目有热点背后、红色记忆、陪都点滴、巴渝文物等,帮助读者了解重庆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民俗乡情和革命传统。从人文到地理,“老重庆”可以说是重庆的一个缩影,要想了解重庆的文化底蕴,品读《重庆晚报》副刊的“老重庆”版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增强副刊的知识性

副刊要做到有深度,展现历史人文发展的真实脉络,交代清楚新闻背景,需要借助档案资料,向读者传递有价值、准确的文化知识。将丰富的档案史料作为新闻背景进行报道,有助于充分发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知识传递功能。档案记载了社会生活中的原生态信息,与文化的其他载体相比,档案最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凭证作用,许多社会现象和历史谜团可以在档案里找到映证或答案。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北碚区档案馆向《重庆晚报》独家披露了一批侵华日军毁灭中国文化的照片,以及田汉、郭沫若1940年怒斥日军野蛮轰炸重庆的诗稿。创办于1851年的美国《纽约时报》在1938年至1943年间对于重庆大轰炸的报道文章多达187篇。[3]档案和报纸相互印证了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遭受日寇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城市的历史事实。

二、报纸副刊助推档案文化的发展

人类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得益于档案作为记录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具有的记忆功能,因此档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器。报纸副刊利用馆藏珍品、史料文献来解读档案、宣传档案,可以将档案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促使读者认同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传播档案文化,增强档案意识

在古代,档案馆被视为机密库,档案被当作统治工具而受到严密控制,普通人无权利用档案。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鉴于档案的这种历史地位,加大档案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副刊利用各级各类档案馆的馆藏珍品及人文历史资源发现新闻素材,通过讲述档案中真实的历史故事、揭秘重大历史真相等,来凸显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行之有效的档案文化传播途径。[1]在“国际档案日”这天,《重庆晚报》副刊曾刊载过题为《一份字辈表见证社会变迁》的文章,报道“档案在我们身边——走进重庆市首个家庭档案”专题展览。这样的报道能让读者认识到档案与历史文化、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吸引更多人关注档案,增强建档归档的意识。同时,副刊能让档案库成为思想库,发挥档案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例如《重庆晚报》副刊的“老重庆”版块帮助读者了解与重庆有关的战争史、革命史、英模名人事迹等,让读者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征集民间档案,充实档案馆藏

档案部门在征集民间档案时,常常会利用报纸刊登征集档案的信息。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或搜集报道线索的过程中,与民间档案持有者有接触的机会。前期的有效沟通往往使得后期的动员捐赠水到渠成。[4]有偿征集、无偿捐赠、上门收集等方式,都有利于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例如“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实施,就强化了档案作为人类记忆方式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口述史访谈资料是另一类社会史文献。当书面档案资源不足时,记者采访后形成的口述史手稿,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成为珍贵的档案。《重庆晚报》曾在重庆大轰炸纪念日刊出题为《天空中的罪恶》的文章,文章发表之后一位东北老乡向北碚区档案馆捐赠了自己收集的日军侵华史料。

(三)联合专家学者,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读者分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报纸仍是记录历史的权威工具。副刊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和交流平台,并不因新闻时效的弱化而失去价值;若把分散在各期副刊的内容结集出版,反而能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档案价值的提升,对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引领读者形成共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重庆晚报》副刊秉持“有生命力的阅读”理念,汇集历史文化和经典品读,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高校、史志学会和民间团体等,利用档案为读者奉献文化大餐的过程,就是对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以纸质和电子媒介留存史料的过程。

可见,档案部门应借力而行,利用好报纸副刊,把与读者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的档案文化信息广泛地传播出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档案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报纸副刊与档案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内容与载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报纸副刊与档案文化的融合发展,能让报纸副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副刊的品质得以提升,也让档案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提升公众对档案文化的兴趣。因此,同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档案部门与报社应注重合作、协同努力、融合发展,在完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实现二者的深层互动与良性循环。

(一)挖掘新闻素材,凸显档案价值

在报纸上回眸历史,从当下链接过去,无论是以时间节点为链接点,还是以热点话题和公众舆论为链接点,都能让副刊和档案碰撞出新的火花,都能让档案史料产生新的价值。《重庆晚报》副刊曾开辟“重庆珍档”栏目,其中的“重庆老照片系列”广受欢迎。这些珍贵照片曾经是“睡”在档案馆的“死档案”。经报纸副刊刊登出来之后,并配以生动的评述性文字,就成了反映巴渝文化和巴渝社会生活的“活素材”,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档案的价值在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之前是潜在的,使潜在价值显性化,有助于实现档案以史资政、以档正史的价值,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档案部门应加强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便利。报纸副刊和档案文化应融合发展,以贴近公众文化需求和契合公众文化利用为导向,将文化传承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二)促进档案征集,丰富副刊内容

百姓生活细琐而生动,衣食住行乐等各种生活场景是构成历史画卷的元素。副刊设置的民生记忆类栏目,向读者发出征集令,契合了档案部门对各类社会性特色档案的征集需求。利用档案记载与传承的文化资源,可以梳理城市文化嬗变的脉络,塑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5]而多元的城市文化又能促进档案的多元化记忆组合。《重庆晚报》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特色,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其副刊曾刊出题为《米花糖的记忆》的文章,回顾了物质匮乏时代人们对于米花糖的“稀罕”,以及江津的“玫瑰牌”“荷花牌”米花糖成名过程。文章里既有反映具有重庆代表性的名特优产品的档案史料,又有物质匮乏时代的社会生活回忆。《重庆晚报》副刊还通过“老重庆街头小吃杂忆”等栏目留存社会生活集体记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日常的文化偏好。

(三)采编副刊特刊,形成专题档案

报纸副刊对于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报道,能形成宝贵的专题档案。副刊以各种历史纪念日、重大节庆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推出兼具思想性、新闻性与可读性的特刊,有助于读者接触档案、感知历史。如《重庆晚报》纪念两江新区成立三周年的特刊《起飞两江》、纪念重庆直辖十周年的特刊《大城崛起》等,皆从档案史料和民间线索中挖掘、提炼重庆的人文历史内涵,整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多视角、多侧面对巴渝文化进行解读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纸副刊针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纪念题材或当今的重大事件而形成的特刊,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种类多样,具有收藏价值,其本身就是珍贵的档案。

在某种意义上,档案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财富。报纸副刊则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和交流平台。因此,促进报纸副刊与档案文化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对于强化报纸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源优势,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副刊报纸重庆
重庆客APP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报纸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