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1-16曾鹏申轶颖马跃龙
曾鹏,申轶颖,马跃龙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212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在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1-2]
“课程思政”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通过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育人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课程思政”将原本割裂开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来重专业、轻思政的课程壁垒,旨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将是助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和实施的一剂良药,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4]但是,对于如何具体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为例,以“三全育人”理念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期望为促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一、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特点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大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金属材料性能指标、金属学原理、铁碳合金相图、碳钢及合金钢的性能和应用、材料加工方法(铸锻焊)和材料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熟悉材料从毛坯到成品的全过程,具有选择常用机械零件材料的能力及改善钢材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的能力,为学习机械加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育“才”重“器”,对“德”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容易丧失人生目标,缺少人生规划,从而对学习和就业感到茫然,对专业技能的追求降低,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所以,迫切需要发掘专业课程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
选择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学生受众面广,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大类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二是课程开设的时间合适,一般在学生进入大一的首个学期进行,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的最佳时期;三是思政元素丰富且与成长成才贴合度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讲述了材料是如何从毛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成为各种零件的,可以将此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连接起来,以“学子如铁,百炼成钢”作为主线,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具体、生动地蕴含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实现人生价值,并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努力。
二、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教学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流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为了融入思政元素”而融入,或者强行“植入”思政内容[5],导致内容牵强,缺乏认同感;二是“全面开花,杂乱无章”地融入思政元素,上节课融入辩证法,下节课却是传统文化,导致各思政元素缺乏联系,难以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尤其是要结合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内核与价值范式,将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具体地、生动地蕴含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形成一条清晰的育人主线,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统一。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讲述材料是如何从毛坯通过铸、锻、焊、热处理、机械加工等各种加工方法成为各种零件的。刚进入大学的学子们也正如“毛坯”,他们各方面还不成熟,需要经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历练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是材料与学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点,材料通过冶金加工成材正如学生经历学习历练成才,从而确定本课程的德育主线,即“学子如铁,百炼成钢”。
在此主线上,根据本课程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继续挖掘德育元素,组成德育主线的四个阶段。开篇讲述的是金属材料性能指标,指明了材料需要具备的强度、塑性、硬度和韧性等性能要求,引导学生立目标、树理想;接下来讲述金属学原理和铁碳合金相图知识,从微观上和本质上阐述材料宏观性质的产生原理,让学生明白必须打基础、明内理;然后是碳钢及合金钢的性能和应用,讲述不同钢种适合做什么零件具备什么性能,教导学生知长短、定方向;最后是材料加工方法(铸锻焊)和材料热处理,每一个零件的成型都经历了“烈火焚身”与“千锤万凿”,引导学生历万难,肯拼搏。用“主线”将这些“阶段”串联起来,就形成本课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体价值链条,与专业知识理论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围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体价值链条,对每一阶段内容的各知识点再进行深入分析,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使思政教育全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
根据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使学生在了解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成长成才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有效达成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
1.抓好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循循善诱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统一。
如在讲授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热处理内容时,首先,以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情景引入,且与课前布置的任务“寻找个人成长与热处理的共同点”进行呼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钢铁与人进行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改善钢铁性能的工艺——热处理。围绕何为热处理、热处理有何作用、怎样进行热处理的思路层层递进,向学生生动详细地阐述热处理四把火的特点和作用。课程讲授时,自然合理流畅地将成长成才教育融入相应知识点中,促进学生对思政的情感认同。然后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在实际生产中汽车上的齿轮是如何进行热处理、如何通过热处理达到理想性能的。在此基础上,发布项目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布置任务,制定轴等零件的热处理工艺。然后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对比总结,达到知识升华效果。最后,向学生抛出问题:你需要做什么样的“热处理”?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2.在实训实践中感知
实训课强调动手能力,注重亲身感知,是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实训课授课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所见、所闻、所触,亲身感知实验现象,实现实训目的。在实训中,将德育意识“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在实践中育人。
如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热处理的实训中,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准备五组式样,其中一组不做任何处理,另外四组式样交给四个小组,分别按热处理工艺进行退火处理、正火处理、淬火处理和淬火+回火处理。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通力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试验,培养其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式样材料热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增强其主观感知,最后指导学生对热处理后的式样和原始式样进行拉伸、硬度、冲击试验,亲身观察材料通过高温加热、低温冷淬等处理后,在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变化。将德育意识“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中产生认同,在实训中感悟出成长成才的道理。
3.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课堂内外有效利用新媒体,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在讲授热处理知识的课前,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寻找个人成长成才与热处理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在预习知识的过程中思考其内部的深刻含义。课中,鼓励学生通过手机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实时进行小结。课后,在平台上发布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拓展知识,完成思考题:你需要做什么样的“热处理”?达到育人效果的升华。
三、结语
机械工程材料作为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不仅在传统上具有专业知识的传承作用,在新形势下还要承担学生成长成才思政教育的重任。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了“学子如铁,百炼成钢”德育主线,围绕主线,完成了“立目标、树理想”“打基础、明内理”“知长短、定方向”和“历万难、肯拼搏”四个育人阶段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教学设计,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成长成才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新媒体教学,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为一体,让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