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2021-01-16包涵穆丽娜
包涵,穆丽娜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2.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00)
文化自信不仅是“四个自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自信”中的压舱石,“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与基石。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因此,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需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如欲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情况,充分了解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剖纤析微,探究行而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对208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活动(2021年4月2日),可窥见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自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拖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包袱”这一观点,7.69%的人认为完全正确,41.35%的人认为完全错误,17.79%的人认为有一定道理,33.17%的人选择保持中立;对于“全盘西化”这一观点,5.77%的人认为完全正确,48.56%的人认为完全错误,13.46%的人认为有一定道理,32.21%的人选择保持中立。这表明,尽管大部分学生并不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反对全盘西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保持中立,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自信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阅读量有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著作,15.38%的人表示经常阅读,79.81%的人表示偶尔阅读,4.81%的人表示从不阅读。这表明,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著作上,大部分学生仅逗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缺乏深入的阅读与探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儒家以外的国学流派缺乏了解
对于最喜欢、最了解的国学流派,54.33%的人选择儒家,7.21%的人选择法家,10.1%的人选择道家,3.85%的人选择墨家,3.37%的人选择佛家,21.15%的人选择其他。这表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国学流派,大部分学生仅侧重于关注传统的儒家,对儒家以外的国学流派则普遍缺乏兴趣、缺乏了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通常以书籍为载体、以晦涩深奥的文言文为文体,而目前尚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未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这无疑形成了一道制约传统文化普及的鸿沟,给广大国人学习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困难,有碍于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既需要授课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着手,多管齐下地探索枢机,还需要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免疫力,抵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不良思想,其具体途径如下:
(一)以深入浅出、诙谐有趣的讲授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授课教师应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致力于以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的授课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致力于探究和使用诙谐有趣的讲授方法,以增强课堂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善用案例分析法,仿效经典名著《三十六计》的思维,将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在搜集和分析案例的基础上生动地阐明理论,以规避照本宣科的教学误区。
如善用类比法,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同当代文化相类比,将古代道德同当代道德相类比,将历史典故同近现代历史事件、当下热点新闻或个人生活经历相类比,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秉持古为今鉴、古为今用的思维,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结晶融入日常的为人处世中,使传统文化显得更接地气、更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以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明辨菁芜、系统深入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乃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授课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理性地明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注意到,古人的认知水平毕竟始终处于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并受其制约,传统文化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与现代文明扞格不入的糟粕。因此,授课教师应秉持科学辩证的思维,明辨其中精芜清浊,结合新时代的诉求加以取舍,同时还“应具了解之同情”[4],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正确认识其中的不足之处与陈旧过时之处,避免陷入求全责备的误区。尤需警惕的是,对授课教师而言,不加分辨地全盘肯定传统文化,无异于囫囵吞枣,若误将其中糟粕授以学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或造成学生被误导,或造成学生排斥传统文化)。
2.系统介绍、细致讲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含有许多闪烁着真理光芒与智慧火花的观点,含有许多义烈可风的伟大事迹,这些精华部分打破了时空限制,虽弥历百载千年,依旧炳炳如丹。
授课教师可在教学内容中适时适机地嵌入诸子百家中的精华理论,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对儒家以外的国学流派缺乏了解的现状,系统介绍法家、道家、墨家、佛家等流派,细致讲透法家的奉法务实、道家的辩证睿哲、墨家的博爱质朴,使学生在博采众长中领略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理与智慧。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下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途径如下:
1.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纳入课程项目考核。授课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阅读若干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布置撰写相关读书心得的作业,并以书写工整、内容深刻为主要鉴定标准,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纳入课程项目考核,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授课教师可给予当众表扬,酌情施以适当的物质鼓励(如赠送文具或国学著作),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2.组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的课堂讨论。授课教师可从传统文化著作中筛选一些富含思辨空间的论点或事例,列为课堂讨论主题,如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儒法两家的德治法治之争,每次上课后组织各小组代表进行讨论,并在发言结束后对发言情况与讨论话题加以总结讲评,引导学生塑造以客观理性为基石、能够明辨传统文化精芜的思辨能力,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鉴赏传统文化精华。
(四)加强舆论引导,使学生坚决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
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良莠掺杂、泥沙俱下的各类资讯,存在着因知识面不够广、认知不够深刻、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而误入歧途的可能性。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神圣教育使命的授课教师,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秉承彰善瘅恶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一方面,授课教师应积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向学生源源不绝地传输令人感佩、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以臻彰善之效,引导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树立起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居心叵测的不良思想,尤其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授课教师不应讳疾忌医,更不能做乡愿式的“烂好人”,而应勇于正视,深刻揭露其中的种种荒谬与危害,引导学生对文化虚无主义形成强大的免疫力。
小结
中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历史与百花齐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后世子孙秉持继往开来的态度悉心学习;鉴于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阅读量有限、对儒家以外的国学流派缺乏了解的现象,授课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探索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应紧紧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究和应用能够有效增强传统文化课程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在辨明精芜清浊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秉持授人以渔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与持正不挠的价值观,以形成抵御文化虚无主义侵蚀的强大免疫力,从而为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