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困境与路径

2021-01-16马照泽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政素养

马照泽

(重庆工商大学 派斯学院,吉林 长春,401520)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产生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民族性、独特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对现实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借助传统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与文化自信,还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高校办得扎实,坚持走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如今,高等教育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要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思考如何创新,这就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及思政课堂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不断入侵、交流与渗透,我们应当站稳脚跟,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一代青少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也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2]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有效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路径,不仅能够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疆扩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认同,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思政教育的初衷就是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思想。我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对个人修养、理想追求等,很多内容都和思政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具有良好契合性。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在思政教育中合理引入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道德修养提升提供支持。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以及知识的传播场所,其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3]为了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三观,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文明”“修身”一直是其必备内涵和基本要求。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反思、明德、慎独、勤勉等思想,这些内容都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品德与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很多立国思想和原则都产生于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并使他们对我国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实现文化素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全面增强。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则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同时,文化自信的建立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强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公众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自觉性的重要载体。在思政教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感知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进而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信,学生就会自觉学习和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认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宣扬[4]。

(三)有助于高校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提升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且形式多元,将传统文化合理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根植于中华大地和人民生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因此,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政唤醒式和启发式教育提供良好支持,这对提升学生的思政品质与自身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5]另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其精神文化涵盖民族情感,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思政课堂真正起到觉醒和启发学生民族意识的作用。

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固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快速迈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其发展需求。尽管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融入时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或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反映出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矛盾。[6]

(二)外部文化冲击

由于互联网和外部文化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少,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外部文化快捷传播的特征,使得大学生轻而易举地从信息中获得共鸣。当前,我国大学生受到外部文化冲击问题的主要表现有:第一,高校学生还存在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情况。一些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并没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课堂教学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接触、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现阶段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对西方节日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但对我国传统节日则比较冷淡,这也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7]第二,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崇,忽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甚至很多学生对我国的古典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化一窍不通。第三,高校学生在文化践行的自觉性方面较为欠缺。尽管一些学校在思政课堂中引入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课堂浅显的学习中,并没有在课堂外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这种浅显的学习并不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8]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积淀,才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往往需要长期自觉的积累,才能感悟其魅力。

(三)师生重视度低

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根深蒂固,社会、教师、家长都将学生的发展聚焦在成绩上,导致一些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业的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证书的考试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过程要遵从学生的主体性,打破固化思维

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遵从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教学。因此,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根据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思政教育,进而逐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坚持方向性原则的前提下,打破固化思维,实现有效融入。(1)要坚持方向性原则。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且要引导学生产生共鸣。(2)要打破“硬塞”思维。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硬塞,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高校校园内,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3)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结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情况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一是要协调教育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形成完善的系统。明确思政教育工作中各个环节、各方面的职责,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二是要寓教于无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虽然主要是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但同样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9]。

(二)加快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应对外部文化冲击

一方面,传统文化类教材要融入思政教育主题。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立足点,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的提升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类教材要融入思政教育主题,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如以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融合教育。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传统文化类教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以应对不良文化的入侵。

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思政课堂。课堂教学依旧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思政教育的课堂,能够为其添加鲜活的资源,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更好带动学生的学习意愿,促使大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另外,还可以在必修课之外,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相关选修课,在不同的课堂中去贯彻思政教育的初心,这一做法不仅可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10],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三)提升教师的素养,引导学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由于教师是思政课堂中的引导者与教育者,想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有效渗透,首先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他们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使用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自觉、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研究工作中,以不断加深自身传统文化认识和知识理论建设。另外,学校还要结合教学需求,以培训、教育等手段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提升。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新的教学尝试,为了更好地将二者进行融合,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1]教师应该更加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明确二者结合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探索出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去。

结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塑造大学生良好品德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一做法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