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疗程MDT-MB 方案治疗麻风病Ⅱ型麻风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2021-01-16吴芙蓉

哈尔滨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沙利度胺麻风麻风病

吴芙蓉

(贵州省黔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科,贵州都匀558000)

麻风病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在多年以来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早在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推荐了使用麻风联合化疗(MDT)方案对麻风病患者进行治疗,到目前已经施行了超过30年的时间[1]。经过若干国内外专家以及患者的实践验证,该种方案的效果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肯定,其毒副作用较小,耐药率以及复发率较低的特点,已经使其成为目前对麻风病治疗的首选方案。多菌性(MB)麻风是实际工作中占据麻风病患者构成比较大的一类,而MDT-MB 也是成熟的治疗方案[2-3]。在接受MDT-MB 的过程中,会发生麻风反应,这是由于麻风杆菌的抗原刺激人体出现的一类急性或者亚急性的变态反应,可以表现为皮肤以及神经损伤加重,对于患者的健康形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对于该种反应出现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疲劳、饮酒甚至心理因素等有关。较为常见的麻风反应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属于Ⅳ型超敏反应,一般同临床表现没有直接的关联,而Ⅱ型则是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和全身症状具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发热、关节肿痛或者全身多种组织损伤等[4-5]。本研究对不同疗程MDT-MB 方案治疗麻风病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MDT-MB 方案治疗的麻风病患者29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麻风病后采用MDT-MB方案进行连续治疗,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良好;②患者的疗程达到1年或2年;③关于本研究的数据完整。

1.3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中所使用药物具有过敏现象;②既往具有肝炎,结核病以及其他免疫系统异常的患者;③具有研究者认为需要排除的其他情况。

1.4 研究方法

1.4.1 分组方法和结果:依据患者的疗程分为A 组(疗程2年,n=148)和B 组(疗程1年,n=144)。

1.4.2 数据获取:依据研究的纳入以及排除标准,进入疾控的病历档案管理系统中,查询符合要求的患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和相应的处理情况。

1.5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②对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情况;③描述针对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结果使用例数(n)及百分率(%)表示,两组正态分布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两组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对比结果:A 组中,男性124例,女性24例,年龄20~50 岁,平均年龄(35.06±12.84)岁;B 组中,男性108例,女性36例,年龄16~72岁,平均(37.15±13.95)岁。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49,t=-1.333,P>0.05)。

2.2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情况:A 组在2年的疗程中共有36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女性3例,男性33例,年龄25~40 岁,Ⅱ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为24.32%,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密度为19 人次/年,A 组中发生多次反应的患者中包括男性1例,女性1例;B 组在1年的疗程中共有55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女性4例,男性51例,年龄16~40 岁,Ⅱ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为38.19%,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密度为76 人次/年,B 组中发生多次反应的患者中包括男性6例,女性2例;B组的Ⅱ型麻风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 组,B 组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次数分布也高于A 组(χ2=6.545,Z=-6.442,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发生Ⅱ型麻风反应的次数分布 [n(%)]

2.3 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沙利度胺(反应亭)和雷公藤进行治疗。沙利度胺口服1 次25~50mg,每日100~200mg,每日早中晚三餐后服用。雷公藤按照患者体重服用:每千克每日1.0~1.5mg,每日早中晚三餐后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疗程为3个月。

3 讨论

麻风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走低,也逐渐成为了医生所不熟悉的疾病。在麻风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免疫状态的变化而突然出现的病情活跃以及加重,被称为麻风反应。出现该种反应的患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原有的皮损发生红肿、扩展、突然出现若干新的皮损、出现剧烈的神经痛、虹膜睫状体炎症、淋巴结炎、睾丸炎或者持续发热等[6]。而本研究中所重点探讨的Ⅱ型麻风反应属于B 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该种反应一般出现在患者有效化疗之后,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结节性红斑,当然也会伴有淋巴结肿大,周围神经受累的情况。

在MDT 化疗药物的规律治疗下,MB 麻风能够产生有效的带菌免疫状态,清除体内的死菌,协助人体杀灭外界入侵的少量活菌,免于再次感染复发,杀灭人体内少量持久菌,免于近期持久菌复活导致的复发[7]。本研究显示,疗程为1年的患者人群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疗程为2年的患者人群。这可能是在疗程较短的情况下,大量的麻风杆菌短期内被杀死后释放出抗原,引发反应出现。当然本研究由于条件所限,纳入的患者数量较小,也希望可以对更大规模的样本量进行研究。在针对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的是沙利度胺和雷公藤,沙利度胺为谷氨酸衍生物可以起到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而雷公藤可以减少人体B 细胞活化产生抗体,也可以抑制补体的活性,干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过程,两者在联合作用下,可缓解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疗程为1年的患者人群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疗程为2年的患者人群,但具体的机制尚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沙利度胺麻风麻风病
沙利度胺致心动过缓回顾性分析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浅谈麻风病
沙利度胺对IL-1β介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沙利度胺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