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21-01-15王淑雯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立德树人大学英语

[摘 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大学英语课程同样承担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阐释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案例讨论了价值引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隐性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2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强调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课程思政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协同育人为指导,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以学科特色和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兼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深刻理解并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总目标。这一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英语是目前国际交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是我们了解国际前沿科技发展情况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工具,更是传播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武器。

(一)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衡量教学质量的基点是高等教育下培养出的人才能否全面发展、能否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修养。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二)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时大学英语课成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课,有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应付考试或获取各级证书,表现出典型的工具型动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始加入文化要素,但多为英美文化的单向输入,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内容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近乎为零。在英美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有的学生盲目树立西方价值观,这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英美文化“走进来”的不平等单向交际。在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应将知识传授与文化价值引导相结合,适时、适当、适度地对比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建立文化自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和跨文化双向交际。

(三)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传递(express)、体现(embody)、象征(symbolize)文化事实,文化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更是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立德树人课程。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应坚持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的双向性原则。但我国有的大学生在用英语介绍英美文化、风俗习惯时,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用英语描述中国特色文化时,左支右绌、束手无策。这种不能用英语主动有效输出、弘扬中国文化的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发现,我国有的大学生身上会发生中國文化失语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会削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三、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大学英语课程在性质、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首先,大学英语是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受众广、学分多、课时多、历时长、文化冲突强,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充分条件。其次,大学英语是学生深入学习英语语言、实现个人工具型学习的途径之一。再次,前文所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文化教育目标完全吻合——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能较深入地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介绍给感兴趣的外国人。最后,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只不过是教学的技术。概而言之,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其归宿都是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大学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或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可用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清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其品德修养、增长其知识见识、培养其奋斗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互联网+”大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社会性、大众性、便捷性、时效性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丰富、更直观、更广泛、更多元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真假混合、参差不齐。大学生处于心智发展健全阶段,他们的辩知能力和客观理性分析能力均有待提高,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造成其价值取向有偏差,甚至导致信仰危机。网络信息的主要传播工具是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要素,这就为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思政元素,如中西方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的对比、中国医疗工作者和众多志愿者逆向而行等新闻素材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都可发挥育人功能。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

(一)革新教学理念,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要自觉学习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和时政报告,实时关注国内外要闻,强化育人意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多渠道、多途径地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二)以内容为依托,挖掘大学英语思政要素

首先,将中国元素融入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中。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导致有的学生身上会发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词汇教学通常都是引用词典中给出的例句,有些例句信息滞后,且较少涉及中国文化。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国际要闻、国情党情等思政元素融入词汇讲解之中。

以reflect on为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摘自《论语·学而》)

Zengzi said,“Each day I reflect on myself several times.”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纪念活动。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旨在帮助人们反思战争,缅怀先烈,表达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国土完整、世界和平的决心。(摘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日报网,2019年9月3日)

Today, September 3, is the official memorial day for China’s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 national holiday when memorial activities are held around the country. The ratification is supposed to help people reflect on the war; commemorate the heroic sacrifices; and express China’s firm stance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territorial solidarity and world peace.

這两个例子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古今兼具,既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警示学生不忘国耻,还与时政结合,能引起学生共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并有助于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其次,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提升学生对语言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例如: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摘自《孟子·告子上》)

The mind can think and reflect. Through reflection, cognition can be achieved, whereas without reflection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引导学生观察“思”与“reflect”和“reflection”的词性特征,汉语句子的无主语现象,英语句子中的连接词whereas,介词through、主语cognition和nothing的补充,以及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的习得效率,又让学生领略了汉语的简洁之美,提升了文化自信。

最后,强化话题意识。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Values,可以以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积极角色和“最美逆行者”的相关报道为例,带领学生理解“富有”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表现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上,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育部在2004年10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内容,用思政元素引领知识传授,设置词汇学习、英汉互译、问题讨论、话题辩论、案例分析、评比展示、配音、拍摄vlog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西对比、古今对比,多途径、多手段、分阶段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之中,贯穿于课前导入、课中讲练和课后反思的全过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覆盖。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Values及Text A “A Life Full of Riches”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播放医疗工作者驰援武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树立“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价值观以及对riches的多层含义的讨论。课中讲练环节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词汇和语法学习中;通过对比分析作者生活上的窘迫和精神上的富足,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One can live a life full of riches without being rich financially.”課后反思阶段播放新冠肺炎疫情时各行各业民众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作业安排学生团队协作,记录他们身边普通民众的抗疫故事,用英语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四)利用网络平台,突破课程育人的时空限制

当代大学生熟悉各种现代技术,对网络依赖性比较强。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如CGTN、新华社海外版、学习强国、China Daily Website、B站、西瓜视频等,补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部分,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时代性、实效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利用教育教学平台,如QQ、钉钉、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FIF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大学英语的全过程,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用英语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实现思政与语言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语言知识的全过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Cui, Pingh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in China [J].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2 (2): 116-124.

[2]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10-19(C01).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1-34.

[5] 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5): 42-46.

[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张琨,孙胜海.“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5 (7):105-107.

[8] 赵海燕. 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1):99-10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04-10-14)[2021-07-01].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1-08-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  20-06/06/content_551760

6.htm.

[责任编辑:黄 晓]

[收稿时间]2020-06-18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项目“基于语类学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CJF19023);2018年西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U校园’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X2018JGZDI035); 2018年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语类学视域下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8YJYB35)。

[作者简介]王淑雯(1970-),女,安徽固镇人,学士,西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立德树人大学英语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