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1-01-15贺刚易欣郑麒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贺刚 易欣 郑麒麟

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 现代物流业面临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机遇,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现代物流行业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运用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组织数字化进程仍较慢。通过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行业现状分析发现,可以从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信息联通、要素保障、完善物流“新基建”等路径实现其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4-0012-05

一、引 言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现代物流业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成都作为蓉欧快铁的始发站,发挥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作用,增强对西部陆海大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重庆充分利用其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因此,通过现代物流业数字化协同转型来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成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将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搭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拓展市场空间,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区域物流业集聚度达到一定值后,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更大。[1]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历程

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四次工业革命一样,物流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与之相适应,如图1所示。在蒸汽机时代(工业1.0)无明显分工,物流业发展受限。随着电气化时代(工业2.0)的到来,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萌芽期的物流业发展规模小、渠道不畅、成本高,作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信息化时代(工业3.0),制造业的大规模化与零售业的大规模化并举,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和壮大。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物流形式。当社会模式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工业4.0),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模式出现,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综合性的物流学科迅猛发展,数字赋能物流产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1.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传统经济环境中,经济时空与物理时空均面临较高的时间机会损失,难以控制经济活动的时间价值流失,但数字化转型模式不仅可以突破固化交易场所的限制,还能在时间限制方面做出重大突破。[2]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超过19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8.8%。蓝皮书在2018年以前各年份测算基础上,通过趋势外推方式对“十四五”时期各年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估算预测,认为中国数字经济无论“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将达到326724.0亿元(名义)。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工信部提出,到2023年,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打造3个至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同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工业互联网基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培育发展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3]

2.相关政策助推现代物流体系数字化转型

2017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物流运营主体活力;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深化联动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4]2020年9月,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发布的《成都市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蓝皮书》明确在未来5年内成都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国际物流枢纽服务效率,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持续下降,同时持续完善物流网络,优化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结构。2021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推进交通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农村物流、城市配送等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两中心城市均依据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联通度和人口分布来统筹物流枢纽建设、供应链安全、数字技术与物流融合,以期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5]本文基于PEST-SWOT矩阵,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具体如表1所示。

(一)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分析

近年来,伴随成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交通网络迅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电子商务等有利条件的发展,成都市物流业迅猛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不断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下降。2020年四川省完成快递业务量21.52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23.16亿元。而成都全年就完成快递业务量14.32亿件,占全省的66%以上。此外,成都将成为我国内地继上海、北京后的第三个建有两座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进入“一市两场”、通达全球的新时代。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作为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枢纽,正加快建设中国西部“互联互通、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截至2020年5月31日,已开通航线363条,其中,国际(地区)128条,国内217条,经停国內转国际18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中国唯一同时建设两座航站楼的机场,为4F级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之一、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截至2021年5月,航空货站面积12.2万平方米,可满足2025年货邮吞吐量70万吨的使用需求。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枢纽,具有连接重庆、武汉、贵阳等 6 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形成了 3 个“交通圈”,分别是至重庆等周边 1 小时快铁、至西安等临近地区 4小时快铁和至沿海地区 8 小时快铁。同时,成都已建成 “2绕11射”高速公路网,已形成25条快速通道,并预计2022年将规划形成“3绕15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形成“3环15射5联”的市域快速路网,为成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庆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分析

2020年,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获批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其通过持续发展已形成了西越昆仑连欧陆、南出黔桂通四海、北跨漠河抵蒙俄、东依长江出鄞港的“四向齐发”国际大通道格局,累计开行班列突破1万班、货值达3500亿元。同时,重庆陆续获批建设国内内陆首个铁路口岸、整车进口、铁路物流保税中心,为产业发展孕育了勃勃生机。此外,在进出境地海关的对口合作支持下,中欧班列(重庆)已实现了对我国主要铁路边境口岸的全覆盖,成为我国进出境口岸最多、开行路线最丰富、通道体系最完善的国际货运班列品牌。在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中欧班列(重庆)的带动能力最强、实际利用率最高、影响力最大。[6]2020年重庆物流总额31787.5亿元,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64.4亿吨、货物周转量196760.92亿吨公里,社会物流总费用3618.0亿元,占GDP比重为14.5%。重庆物流贸易朋友圈的不断壮大使得西部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物流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发展差异比较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较大。除了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达到万亿级之外,仅有四个城市地区总值突破2000亿,总体上呈现一个“双核独大”而“中部塌陷”的格局。物流行业上下游涉及车队、仓库、船公司、航空公司等多方面的参与者,而各自的数字化程度都制约着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大的差异性使物流业发展规模受限,运输成本占比较高,并导致商贸物流聚集程度较低,缺乏增值服务,限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而使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难以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大多数城市没有比较优势产业,产业同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并且成渝双城经济圈还未形成立体交互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城际高铁建设水平不高,未实现1小时通勤,城市之间高速公路没有形成“网络”格局,人流、物流、信息流未实现顺畅流通。此外,平衡经济圈内各城市,降低成都和重庆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以及降低湘鄂、青藏、云贵、陕甘等欠发达地区产生的马太效应,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产业整体规划

2020年,中央明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川渝两地达成“共建”共识并提出“推动港口资源深度融合,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当年,川渝两地交通部门携手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框架。“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是其中一个重要分项内容,提出围绕水运发展统筹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5个方面,全方位合作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构建辐射西部的东向水运大通道。共建的目标是实现航运基础设施内河领先、航运组织能力显著增强、航运服务能级大幅提升和智慧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从数据来看,到2025年,两地将合计改善千吨级航道900公里,5000吨级单船可常年满载通达重庆主城;港口吞吐量铁水联运比例提高至13%,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至16%;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周边省市货物占比提高至50%,水路货运占川渝地区货运总量比重超过18%;两地长江干线港口单位岸线通过能力较2020年增加10%。川渝两地还将围绕“增强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现代航运流通体系、建立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升航运对外开放功能、打造绿色智慧航运体系、深化区域与周边合作”6大任务来推动实施16项工程。

此外,2021年9月2日川渝携手组建重庆港航物流公司,共同致力于统筹利用长江上游港航物流资源,提升港口航运、多式联运及综合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川渝两地营商环境,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这必将使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更进一步。

四、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

打造内外协同、高效发展的交通网络。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基本形成成渝“双核”之间、“双核”与两翼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分类打造绿色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全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高地。构建基于北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基礎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应用。以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等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成渝、成遂渝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鼓励建设融合智能停车、能源补给、救援维护等功能的现代智慧服务区。以内河主要港口为重点,推动既有码头、堆场运行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推动智慧航道建设,提高航运服务效率。实施智慧机场工程,提升旅客出行全流程便捷化水平。推动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数据实时共享,提高交通运输协同治理和运输服务水平。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物流空间布局统筹规划

加强物流规划统筹、调整物流园区布局、完善物流园区功能。完善物流规划体系,出台物流规划的规范或导则,加强对物流规划的统筹协调。科学预测和论证物流发展需求,优化全市物流园区定位、规模和布局等,指导各市区县物流园区规划及发展。对各物流枢纽、基地和园区的仓储物流用地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对发展态势较好、用地绩效高的物流园区要优先保障仓储物流用地,对土地浪费严重、发展导向不明晰的物流园区要加强用地监管,限制其盲目扩大规模。现有物流园区大多追求功能的全面性,没有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导致 “全而不精”,功能较齐全,但没有主导性作业类型,园区同质化严重,各园区之间竞争加大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在实现各物流园区科学化布局的同时要清晰认识、准确定位物流园区功能,让各物流园区之间有效配合。将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的基础物流逐步外迁至中心城区的外围及周边区县,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物流产业。统筹明确全市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避免各区县盲目扩大物流用地规模、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三)提高物流体系资源整合程度

现阶段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冗杂、不完整,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应尽快落实现代物流发展策略、重大物流项目招商、投资融资方式创新等政策。物流企业应该在保证信息、数据等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集成供应商、制造商、仓库与零售商,将他们合为一体来生产产品,将供应链各部分看作是企业的不同生产车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供应链是复杂的网络,不同环节之间常常存在著利益冲突,需要科学的管理,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托盘联营共用、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形式应用不足,运作模式依然停留在独立运作的层面。多式联运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物流与运输本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流应紧跟运输业发展的步伐,统一货运法律制度标准、统一货运装载工具标准等,推进各类型物流企业的联营合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推动物流业朝着物流企业现代化、产业模式高端化、多式联运一体化方向发展。

(四)研发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多式联运货运物流服务水平和推动信息联通

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RFID电子标签、GPS、GIS等软硬件技术的应用,研发先进的物流运载单元循环共用管理信息平台,融合装备集结、智慧调配、维护保养、租赁收费、融资操作等功能,实现全供应链、跨产业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衔接、科学组织和合理调配,形成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在做大做强做优基础物流服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增值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积极拓展供应链服务。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逐步完善多式联运网络,探索制定统一的多式联运政策和标准体系,打破铁公水空运输方式在运输标准上的障碍,实现多式联运枢纽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多式联运规则衔接的强化,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的推进。推动共同配送上下游信息的互联共享,包括货源信息、车源信息管理,运输业务管理,智能调度等,推动货物运输需求与车辆运输服务供给的实时对接,实现智能预警调控、配送全局掌控和数据决策支持。同时,对接区域性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配送企业物流平台,有效整合各类配送信息资源,构建多层级的共同配送信息化体系,实现共同配送的智慧化、信息化整合。

(五)提升物流数字化转型要素保障水平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完善包括土地、税收、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在内的激励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做到精准施策,还要系统性地解决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四个要素问题,并实现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首先是数据,应从数据采集、数据集成与共享、数据应用等方面入手,激发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以数据为驱动不断加速和深化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要素的互动创新;其次是技术,按照物流需求建设、运行和优化,围绕设备设施、信息技术(IT)软硬件、网络、平台等方面技术应用要求,采用适宜的方式开展技术实现、技术集成与融合,以及技术能力的封装、灵活部署应用等;再次是流程,从物流流程设计、流程管控等方面,对所涉及的物流流程进行梳理、规范、调整和优化;最后是组织,围绕物流流程优化的要求,开展有关职能职责的调整,并对相关人员角色变动以及岗位优化配置做出妥善安排。

(六)推进“新基建”为物流,变革业态新模式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为驱动,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体系,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加快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网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无人化分拣、自动化仓库等模式发展;加快城市物流运行监测信息平台等新型物流信息网建设;加快新型物流服务网建设,如无人配送系统、网络平台货运相关业态、即时直递等。

五、结语与展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分工协作趋势不断增强,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逐渐被广泛认为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日趋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产业。[7]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上,可以实现物质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消灭无效生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促进相关产业的高效、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通过扩大经济规模、降低贸易壁垒以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实现区域经济体内部以及跨区域经济体之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产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和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8]

当前,成渝地区就建成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召开了多次会议,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渝双城经济圈将通过完善交通物流体系与平台建设、坚持产业升级与物流扶持政策、加强物流规划统筹与资源整合利用来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快递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等领域建设,探索 “十四五”期间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发展之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上官绪明.物流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21(9):1-11.

[2]冯华,陈亚琦.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3):99-113.

[3]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J].上海建材,2021(1):1-9.

[4]郭蒲.转型期我国邮政行业的政府管理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5]贺兴东.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机理与实现[J].中国市场,2021(2):167-169..

[6]陈有勇,吴晓迪.重庆,崛起中的国际物流大枢纽[J].红旗文稿,2019(17):15-16.

[7]方杨杨,段燕飞.中三角崛起中物流经济的战略支点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2):62-63,66.

[8]廖毅,汤咏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21(1):88-93.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