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业绩真实性过程分析研究
2021-01-15宋伟斌常娟
宋伟斌 常娟
摘 要:依据A公司多年公开披露财报业绩信息,从保上市资格不退市而具有业绩管理动因逻辑出发,依据其阶段性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变化,分析A公司通过一系列会计操纵手段进行业绩造假,得出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背后阶段性具体原因,进而推测出企业后续经营结果,且被实际后续业绩结果得以验证。针对长期全过程业绩管理操纵行为,提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限制管理,合理分类缩短年报披露法定期限,将可持续盈利能力纳入退市指标,建立重点对象过程监督常态化机制等上市公司非正常财务业绩管理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操纵业绩造假;过程分析;会计政策;年报
中图分类号:F272.92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4-0029-05
一、问题提出
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我国已有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行为准则,但是财务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依然比较严峻。近年来,康美药业、瑞幸咖啡、獐子岛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震惊资本市场,其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极大,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阻碍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督的力度,防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就当前资本市场的情况来说,识别与防范会计造假是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财务分析对其进行研究是常用方法之一。虽然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主体进行分析因利益倾向差异而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和侧重点[1],但归纳起来就是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与控制的需要。[2]从外部人以企业自身利益视角分析信息造假舞弊,与基于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等传统财务分析视角不同[3],针对全过程行为动机而设计针对性监管措施,对防范信息造假舞弊的发生更具有意义。本文将以A公司案例(注:为避免影响具体公司,报表数据已适当脱敏)为引,以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为依据,剖析企业业绩造假的动机、过程以及解决对策,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借鉴。
二、A公司公开财务业绩情况
(一)A公司基本情况
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中国信息安全IC设计领域领军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长期商用密码的领先优势。2000年源于国家“***”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成立,十年后创业板上市,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香港、新加坡、洛杉矶等国内外设有分支机构。A公司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通过提供高价值、高品质的IC产品与方案,积极推动行业和产业链的合作,创造多赢的商业模式。A公司主要销售的是安全芯片类产品、通讯芯片类产品和电子元件产品的开发。上市时前景显示较好,有成为科技股龙头公司的潜力,但公司管理不力、股東纷纷减持,致使公司目前无实际控股人,濒临退市的边缘。
(二)公开财务业绩信息情况
1.A公司2017年度业绩
A公司2017年报显示营业收入6.96亿元,与上年7亿元基本持平;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582%。影响业绩重大事项主要是2017年公司合作产业基金的相关人员失联,这对公司2017年度业绩影响极为重大,子公司(B投资公司)据此计提减值准备5亿元。
2.A公司2018年前三季业绩
(1)2018年一季度业绩
2018年第1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1.9%。虽然2018第一季度盈利,但公司认为存在:①不能快速高质量发展而失去战略机遇期的风险;②研发投入难以获得预期回报的风险;③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风险;④由于市场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存货积压滞销的风险。
(2)A公司2018半年度业绩
2018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2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2.43%。收入增加、利润下降,公司认为主要原因:①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②公司计划拓展新领域,研发投入增加,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短期利润;③ C公司收入并入,其业绩亏损。
(3)A公司2018三季度业绩
2018年第3季度财报显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亿元。2019年4月,公司重新公布第3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700万元,调整前后变盈为亏且金额巨大。
3.A公司2018年年度业绩预告
2019年1月底,A公司预告2018年扭亏为盈,预计盈利2000万—2500万元。业绩影响因素主要有:(1)公司新收购的“C公司”纳入公司的合并范围影响。(2)2018年度C公司因原主要客户出现偿债风险而导致市场销售不佳,加之宏观政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C公司经营不善、效益欠佳,公司将计提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此外,公司将根据收购C公司《股权收购协议》业绩补偿条款来确认业绩补偿收益。(3)2018年度A公司因会计政策变更,对2018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增加。
4.A公司2018年度业绩预告修正
2019年2月底,修正2018年度公司业绩预告,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1%;营业利润-5.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利润总额-5.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公司解释两次披露业绩预告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主要为: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大额应收账款中部分应收款项坏账计提比例大幅增加,预计增加应收款项坏账准备金额约3.5亿元;基于更为谨慎的原则对商誉各相关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预计增加商誉减值准备金额约1.21亿元。
5.A公司2018年业绩
(1)A公司披露2018年度业绩
2019年4月底,A公司公告2018年度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较上年下降13.3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亿元,较上年下降231.76%。收入和利润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①2018年C公司业绩较差,公司计提了大额坏账准备,同时对收购C公司形成的商誉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准备;②主营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毛利率逐渐降低;③公司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原有主营业务的占比大幅下降,毛利率与2017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④公司为实现多元化发展而投入大量研发成本且均处于研发阶段,未形成有关成果,未能产生经济效益。
(2)A公司2018年实提资产减值
A公司随年报同时公告, 2018 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较多,主要为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总计金额为16.78亿元,减少了公司2018年利润总额16.78亿元。其中,计提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7.75亿元、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1.26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共计0.35亿元。根据持股比例确认商誉减值准备5.76亿元。
(3)A公司披露《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
2019年4月底,A公司随年报同时披露了前期会计差错的更正事项,主要为2018年第3季度报告会计差错更正:对2018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所进行的会计政策变更确认为重大会计差错,对已披露的2018年第3季度报告财务数据进行更正,冲减已确认的2.87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0.43亿元,减少2018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2.44亿元。
6.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
A公司年报受到证交所的关注问询。2019年5月初深交所提出“C公司2018年末净资产为-1.53亿元,净利润为-5.12亿元”并对A公司判断C公司6.65亿元交易价格是否与公司持有的C公司对应比例股份价值提出问询,并问及“减值迹象出现的时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等”,公司进行了回复。
三、A公司业绩管理过程推测分析
(一)A公司业绩管理制度动因与机会
1.退市规则的“震慑”
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净利润为负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可暂停其上市。上市之“壳”来之不易,公司倾向于采取相关措施来保证不被退市。A公司在2017年、2018年已连续亏损两年,若2019年仍为亏损,则按照证交所的规定,公司将被暂停上市。上市公司股票暂停上市及最终退市后果将影响股东、管理层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重大经济利益。为了防止退市,公司势必会早日采取行动,确保实现2019年度的盈利。
2.会计准则与制度上的缺陷
会计准则规范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存在着较多主观不确定性处理内容,以及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惯例等可供选择的空间,从而也就给会计操纵留下了运作机会。A公司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手段来对2018年盈余进行了操纵处理。
(1)资产减值巨额提取盈余管理
企业常在年末根据会计准则谨慎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但计提减值准备中存在过多主观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在对资产进行减值处理时就会无意或有意地夹杂着较多管理层的主观倾向,通过利用对盈余管理有利的减值模型来轻易地让减值准备计提数据偏高或偏低以达到管理层恶意操纵当期及后期利润的目的。A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机会来对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商等计提巨额减值准备,既有出尽亏损的考虑,比如提取其他应收款、商誉巨额减值等,也有未来利润转回的需要,比如对应收票据提取减值等。
(2)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盈余管理
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可选择成本或公允价值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选择会对企业各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不同的影响。企业常出于特定目的而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增值管理和资产负债率管理,尤其是在近年房地产价格不断趋高的情况下,更容易被上市公司所利用以达到特定目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方法尚不完善,带给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操纵利润的空间更大。A公司2018年6月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会计政策变更显然就利用此会计制度缺陷,为增加资产总规模和当期利润所做的提前准备,甚至也可能有在既定负债情况下,降低资产负债率及财务风险,向投资者、债权人等传递公司发展良好的财务信息的目的。
(二)A公司业绩管理行为过程分析
1.亏损后扭亏为盈压力(2018年初)
根据前述业绩情况可知,在2017年亏损4.9亿元前提下,公司营业收入构成单一,全部为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产品,抗风险能力差,易受外部影响,业绩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大,且证交所规定“连续两年亏损会被*ST,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则会被暂停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为防后续的退市和保护相关方利益,2018年初管理当局迫切需要当年盈利。可以预见其在后续期间会根据经营情况不断评估预计公司当年是否能够盈利。
2018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净利润为1470万元,此时仅经营一个季度,虽然显示盈利,但利润额较少,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营艰难,很可能也是公司全力会计处理的结果。
2018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2.43%。根据公布信息,其收入增加,利润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主营业务竞争加剧而导致毛利率降低,尽显当年经营盈利困难;且公司战略新兴产业的资本投入,并未产生效益,反而短期内对经营利润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公司2018年上半年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但公司本年扭亏为盈的目标仍未改变,或者为了保持业绩很可能盈利的形象,或者对未来仍持相对乐观态度,在扭亏为盈的业绩压力下,公司净利润仍为正数。与一季度的数据相比,总盈利已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需要提前规划,因为期末时突击实施利润操纵容易被发现。公司开始提前为盈利防亏损采取措施,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为年内能够保持盈利做利润调节准备,以确保当年不亏损。
2.会计政策变更与小预盈利(2018年底)
2018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当年实现盈利比较困难,公司6月底的会计政策变更为后期利润操作埋下伏笔。2018年10月底,2018年3季度报(更正前)显示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超过2亿元,相较于2018年第1季度和半年度财报实现净利润,2018年第3季度净利润的大幅提升得益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变更,这显然是为了2018年度实现盈利而进行的提前利润规划。事实上经后续会计差错更正后,2018年1-9月实为利润亏损。
2018年底至2019年1月底业绩预告,公司管理层年度业绩目标是扭亏为盈,此时可能由于公司庞大资产、业务量及集团成员结构复杂性,合并报表的全部相关会计信息没有汇总出来,相关意外的损失因素并未被发现,或者还在斟酌盈余管理是否经得起独立审计师、监管部门及市场专业人士的检验,故先预先做了个小预盈利0.2亿—0.25亿元,便于有个后续处理的灵活性。
3.经营不佳、无奈选择亏损(2019年2月底)
随着时间推移,各项会计信息逐渐明朗。2019年2月底业绩预告修正,公司2018年预计亏損4.6亿—4.65亿元,业绩由盈利变为亏损。分析推测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18年经营情况经过两个月的整理确定,估计实际业绩与前期预想有较大差距;二是业绩规划调整及重大潜在亏损经不起监管及审计验证;三是2019年1—2月实际经营情况不好,预计2019年经营困难很大,很可能继续亏损,但较2018年有所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2018盈利、2019年亏损,即存在财务造假盈利被发现和处罚的风险,最终将2018年追溯调整为亏损,这更易造成后续的2020年潜亏浮出水面,面临较大亏损压力,被暂停上市。在权衡利弊后,公司选择2018年亏损,保2019年盈利可能更符合维持上市保护内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要。
故A公司对部分应收款项坏账计提比例大幅增加,预计增加应收款项坏账准备金额约3.5亿元;对商誉对应各相关资产组价值进行减值测试,预计增加商誉减值准备金额约1.2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很多企业商誉减值问题严重。[4]从公告解释可以印证,盈亏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计提大量减值准备,而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主观性较强,已成为公司操作利润的主要方式。
4.亏损加码,卸载前行(2019年4月底)
2019年4月底公告,2018年财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4亿元,与修正后业绩预报相比,亏损又增加12亿元左右。显然,A公司不断加大亏损的目的在于一次性处理各种亏损,为2019年的盈利做铺垫,以防止退市。公司管理层之所以做出此壮士断腕式改变,很可能是公司基于2019年经营情况判断做出的抉择。
截至2019年4月26日,新年度经营已经过去近三分之一,经营业绩依旧困难,且很有可能2020年业绩也不乐观。A公司2017-2018两年已经连续亏损,若2019年度再发生亏损,即面临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深交所暂停公司股票上市的风险。基于公司众多潜在亏损因素、主营业务发生变化带来不确定性及未来经营困难的境况,A公司很可能预判,即便千方百计让2019年微弱盈利,后续潜亏陆续释放后,2020年可能又面临亏损,甚至面临2021年连续亏损,又面临当前同样的问题,可见其具有强烈的出尽亏损“洗大澡”的动因。与其面临后期不可确定的困难麻烦,不如趁当期亏损一次性巨亏解决,尽可能将可能的损失、潜在的损失予以本期确认,甚至是未来的费用及损失提前至本期确认,造成当期巨额亏损,以便实现来年的轻装上阵。
A公司2019年1季度经营业绩和上半年财报业绩确实并不理想,而2019年1—4月年度报告报出前期间,给了公司调整报表以出尽亏损的时间。从公布的信息看,管理层下决心出尽亏损,为2019年经营及后续会计期间盈利做保障,出现2018年报进一步巨亏的结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从具体洗澡行为来看,具体操作包括通过会计差错更正调回前期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增利润2.87亿,提取商誉减值从1.21亿元加大至5.21亿元,进一步将可转回应收款项坏账准备从3.5亿元加大至9.01亿元,可转回存货跌价准备0.35亿元,为后期储蓄利润的意图明显。
四、企业后续经营发展预测及验证
(一)续2019年业绩情况验证
2019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4亿元。A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为负,第四季度净利润大幅上涨,实现了2019年度扭亏为盈。其中,2019年报中转回资产减值损失2.46亿元,转回信用减值损失0.464亿元。这验证了上文所做推测,资产减值损失成为2019年度收益巨幅上涨的手段。公司2018年和2019年营业总收入均小于营业总成本,在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均大幅下跌。在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A公司2018—2019年一系列操作背后的原因显然都是为了保壳成功。
(二)2020年业绩情况再验证
2020年度,公司第一季度、半年度、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76万元、-3240万元、2594万元。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实现了由亏转盈。2020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盈利1000万—1500万元。公司在2020年经营情况尚不明确的时候,仍然是采用了小预盈利方式,便于后续灵活处理。此外,公司在2018年度计提了19.47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2019年度公司仅转回了2.46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账上还剩余17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司仍然可以用其操纵利润,预计2020年会计信息披露盈利的可能性极大。
五、上市公司非正常财务业绩管理防范对策
(一)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限制管理
企业利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来调节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在资本市场中非常常见,已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次质疑,且被交易所及监管部门函询情况和常见于公告内容中,对其实施后果的监管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依然屡次发生。比如,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变更等常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粉饰报表方法,在资本市场中屡次被用于调节利润而屡禁不止。
从保护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企业既要选用合适的会计政策且不得隨意变更,也要更符合法律法规、经济实质及有用性信息质量要求。因此,采取严格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限制管理非常有必要。在此要求下,加强变更的事前控制效果较好,制定上市公司重要会计政策变更审核制度。上市公司重大会计政策变更应事先由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事前审核,特别重大的会计政策变更,应由非年报审计的第三方事务所注册会计复核,以及重大会计政策变更备案交易所或证监会,以做好变更的事前控制。另外,也可权衡利弊在合理损失部分有用性的前提下,限制某些会计政策变更情形。
(二)合理分类缩短年报披露期限
针对企业根据下年经营情况对报告期进行调整的情况,应合理缩短年报披露的法定期限,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建议论述。我国的法定披露时间为120天,发达国家为90天。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法定披露时间过长,上市公司能够更加了解当年的生产运营情况,从而对上一年度的会计报表做出处理,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和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采用,会计行业整体工作效率也逐步提高,理论上可以达到适时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我国可以适当缩短年报披露期限或者按照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披露期限,在时间上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可持续盈利能力纳入退市指标
A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及加大成本费用进行“洗大澡”来操纵利润的方式是许多公司为了保壳所采用的常用手段。[5]之所以会频发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退市绝对数据指标单一,侧重于利用净利润及营业利润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其中包含有非经营性因素。企业提升未来发展能力的重心显然应在主营业务收入上。主营业务持续平稳或增长等能体现可持续盈利能力或生存能力的评价指标纳入退市指标,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企业情况,清理问题企业,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注册制资本市场建立自我净化、自我平衡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建立重点对象过程监督常态化机制
监管部门应建立清单式监管预警机制,将当年发生亏损、有迹象表明经营困难、资金链周转困难、主业发生重大变化、新业务持续性存疑、关联方交易比重过大等一系列情况的上市公司列为重点过程监督对象,即从年初开始进行过程严格监管,包括要求对期中季报、半年报进行审计鉴证,对诸如会计政策变更、计提减值准备等易于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实行重点监管,通过现场巡察、访谈约谈等一系列监督措施,确保过程中监督其利润操纵的可能,以保护相关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此深度的监管必然会增加监管部门人力物力成本,据笔者了解,各省证监局专管监督上市公司部门人员设置与监管公司数量相比明显不足,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5.
[2]张先治,秦志敏编.财务分析[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9-10.
[3]宋伟斌,阮鑫.传统财务分析局限性反思之反思及有用性分析[J].会计师,2017(2):11-12.
[4]陶晓慧,林子昂,钱淑琼.商誉减值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以创业板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20(23):96-102.
[5]张昕,姜艳.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基于第四季度报表数据[J].财经科学,2010(6):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