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新式教育创办以来小学教师任用制度运行的历史密码
——读汪丞教授新著《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

2021-01-15李贤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变迁管理制度

李贤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430205)

《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以下简称《小学教师任用制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是中南民族大学汪丞教授思想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集中展现了他对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历史变迁的细致考察与深度思考。汪丞教授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制度研究,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他在此书中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审视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力图以小学教师的入职管理、任职管理、离职管理为经,以各项制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变迁为纬,全面立体展现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的发展轨迹与事实状况。

一、揭示了小学教师任用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环境是制度变迁的源动力和客观条件。这意味着,“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需求促进了利润的形成”,而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这些“外部利润”无法实现,制度变迁的需求应运产生,由此揭示出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当然,在促进制度产生的外在性因素的认识上,不同学者的认识不同,或归之为“人的经济价值上升”,或归之为技术的变革,或归之为制度选择的转变。

汪丞教授在本书中明确提出,“中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教师任用制度,是20世纪初新学制颁行之后,是西学东渐之风日益盛行及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重大变革的产物,大致经历了国外师范教育思想及教师任用制度的传入,国内先进人士积极倡议并局部实施,政府出台相关管理法规并在全国推行,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小学教师任用制度体系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认真审视书中的这段话可以发现,汪丞教授在分析新制度产生的条件时,强调了当时出现的“新的外在性需求”,即新学制颁行、西学东渐、近代社会发生变革。类似的分析在《小学教师任用制度》一书中时有体现。在考察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历史演进时,书中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分别进行了介绍,关于制度的颁布、内容的规定及文本的分析,极为详尽。在对各个时期的制度进行分析时,重视强调制度变迁中的环境因素。如在介绍《奏定任用教员章程》的特点时,强调“对‘海归’师范毕业生予以相当程度的重视”“对任职资格的规定要求过高,脱离了当时的国情”。在上述分析中,“海归”师范生、“国情”等,均可看作是制度演变分析中强调“外在性需求”的具体体现,这也更好地揭示了小学教师任用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二、 考察了小学教师任用制度推行的制度效应

制度效应是国家或政府创设一种新制度后,人们根据这种制度的规定从事各项职业,由此而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在通常的制度研究尤其是教育制度史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般的分析框架主要侧重于介绍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规定的内容、制度的主要特点等方面,而对制度效应的考察上,往往是研究成果的薄弱部分。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关于制度效应的研究,需要有实际的调查与论证;二是要找到制度执行效用的数据、史料比较难;三是对制度效应的认识难以把握。要完成前两者势必耗时耗力,要实现对制度效应的分析,更让不少研究者望而却步。

但在《小学教师任用制度》一书中,汪丞教授在考察小学教师的入职管理制度、任职管理制度和离职管理制度时,均充分注意到了分析上述制度在执行时候产生的实际效果,不经意间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在介绍小学教师待遇制度的推行实况时,用翔实可信的数据和18个统计图表,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实况。这些数据的来源除了少量是后世研究者的成果外,大量的数据来源于当时的报纸、杂志、统计资料、年鉴、史志资料、民国档案及时人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很强的可信性。

更为可贵的是,书中多处尝试对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的执行效应进行分析。如在分析教师培训制度的实施成效时,汪丞教授指出:“在执行中央法规的前提下,各地根据本地实际,采取了多种小学教师培训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的问题,补救了各地普遍缺乏合格教师的燃眉之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并分别从加速了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扩大了教师队伍来源渠道、教师培训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汪丞教授的这一尝试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启示。第一,在教育制度史的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制度的内容,更要关注制度执行的效果。忽略了制度效应的制度史研究是不完整的,更不全面。要在教育制度史的研究中,充分重视制度效应的研究,从而为制度研究提供完整的表达逻辑。第二,在对制度效果的论证上,教育史研究者虽不可能实行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但要尽力去寻找丰富的史料,从当时的书籍、报纸、杂志、日记、年鉴、档案等中,找出体现制度效应的蛛丝马迹。第三,在对制度效应的认识上,要基于翔实的史料、可信的数据,分别从定性和定量、总体与具体的视角上进行客观评价。

三、 分析了小学教师任用制度运行差距的原因

教育制度在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总会力图实现制度制定者的价值取向,体现教育管理的总体追求、整体理念以及发展趋势。教育制度一旦产生后,它要维持教育内部的秩序,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力,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效应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造成内部管理的混乱。所以好的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教育管理正规化、有序化的体现。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颁布前,尽管中国已经出现了新式学校,由于这一时期没有统一的学制,各种学校的规制很不统一,故对教师的任用也未出现统一的管理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各项改革,促使小学教师任用制度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了“入职管理制度——任职管理制度——离职管理制度”的制度体系。因此,体系化教育制度的形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但教育制度从制定到运行有时候未必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教育制度在运行的时候,制度推行的实际情况与制度目标之间,若是出现完全一致的情形,则皆大欢喜。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小学教师任用制度》一书中,汪丞教授深刻把握住了教育制度运行的规律,充分注意到了制度目标与制度推行的实况差距。换言之,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任用制度,虽然历经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但制度的完善并不代表实施效果的逐步完善。在各个历史时期,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的实施状况与制度理想存在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例如,1909年颁布的《小学教员检定章程》,虽为初创,但后期经过几次补充与调整,逐步趋于完善。然从教育制度史的研究来看,此项制度亦是差强人意。汪丞教授对此分析认为,“其作用和意义是象征性的,其制度建设的意义远大于制度实施的实际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制度颁布后推行的时间太短;传统社会对新生事物的习惯性抵制;对参与检定者要求过高;交通经费、时间等问题制约了检定的开展;检定效用的折扣降低了教员参与检定的紧迫性。

该书不仅针对每项制度的运行效果与制度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原因,还结合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教师任用制度实施成效不高的原因进行了总体考察。在汪丞教授看来,造成这一时期制度上的发展进步未能转换成教师任用管理的规范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提升的原因,主要有:政局动荡使制度实施缺乏稳固的基础;教育经费短缺使制度实施缺乏基础的物质条件;战争频发使制度实施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度本身欠缺科学性使制度实施效果深受影响;制度设计脱离国情使制度难以落地。

汪丞教授这部历时十年呕心沥血完成的著作是学术界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新式教育创办以来小学教师任用制度的变迁的力作。不论是研究视角,还是对教师管理制度史分析框架的创新,亦或是对历史现象的启示分析,都可以为史学研究和当今教师制度建设提供诸多启示。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变迁管理制度
教师作品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小渔村的变迁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