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

2021-01-1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则是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教学评价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其前提性问题则是贯穿于并引导着教学评价全过程和各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审视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以至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短板”。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意义来说,加强其前提性问题研究,应该作为教学评价研究一个重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内在规定性

前提性是表达事物先在性的一种话语方式,标示着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是相对于教学评价的一般问题而言的,也就是对教学评价活动起先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关乎教学评价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的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具有内在的指向性。教学评价是认识和分析教学构成要素及其状况、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和结论的直接依据是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同时也必须依据那些比这种评价原则和标准更具有深刻意义的前提性问题——逻辑起点、理念构建、基本遵循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逻辑起点是教学评价的现实出发点,构成教学评价的起始环节,制约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对于形成评价结论具有基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理念构建既是关于教学评价本质和功能的深刻认知,也是对于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的价值引领,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1]19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本遵循是教学评价确定目标、形成体系、制定标准等的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评价中发挥范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教学评价之于对象所持的基本态度,引领教学评价求真向善的路径选择。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是一个价值集合体。教学评价的逻辑起点是关于教学评价现实的价值反思,即教学评价是否有意义、有何种意义以及怎样才有意义的理性自觉;教学评价的理念构建是指符合课程特质的理念结构,由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注重实效、聚焦发展等共同构成教学评价的价值引领;教学评价的基本遵循着重于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评价理论,引领教学评价沿着预期价值目标前行;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学评价着眼于彰显课程学科定位、致力于提高教学整体水平、聚焦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于引领教师立德树人。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凸显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因而应该凝结为教学评价的独特价值意识,以引领教学评价合乎规律、富于实效地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制约着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作为价值理性,不仅在搜集材料的感性认识阶段具有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的指引作用,而且在整理材料尤其是形成价值判断的理性认识阶段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升华意义。具体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首先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标准审视对象,形成与评价标准相关联、与评价对象相符合的具体评价结论;进而立足于整体思维,形成有关评价对象实现价值及其程度的价值判断,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正确的价值遵循。无论是总结性评价、指导性评价,抑或是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定,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更高层次的前提性问题潜在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只不过评价者未必自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凸显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先导性,即规定教学评价的预期目的和发展方向。教学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的价值预设,用以调控评价的行为方式和走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反馈评价结论,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推动教学“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78,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7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先导性决定于主体活动的目的性,是教学评价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二是引领性,即引领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教学评价过程合乎规律地发展。教学评价体系是由不同评价要素构成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整体,其形成和完善不但要从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也要从教学的价值实现着眼,忽视价值引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不可取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尺度,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客观、准确、公正的根本保证,至于何为根本的评价标准,不能因主观好恶而定,只能从课程的特质出发寻求最大公约数。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按照这个标准,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并以此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等的系统革新。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核心问题,而对其起支撑作用的仍然是一些前提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固然必须遵照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那些寓于其中的前提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更高的价值视野运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从而避免经验主义和肤浅表象的行为方式。

教学评价既具有针对教学过去时的诊断功能,也具有指向教学进行时的激励、规范和导向功能,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功能的发挥及其程度与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具有内在关联性。诚然,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标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而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则是教学评价的最高裁判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首先要求评价者掌握评价标准,但是,在评价者内心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潜在作用的却往往是逻辑起点、理念构建、基本遵循和价值取向等前提性问题。客观、准确、公正的教学评价不能仅仅要求评价者掌握评价标准,也应该要求其保持对于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深刻认知。对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来说,更应该注重系统阐释教学评价的前提性问题及其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现状的反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有效推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不过也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3],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

大体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这就是,评价体系研究成为焦点、评价方式研究成果丰硕、评价主体研究颇受重视、评价理念研究有所建树。无疑,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但是,也不难发现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内容涵盖单一,涉及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专门讨论也只是评价理念,因而理念研究的先导作用很难充分彰显。具体地说,一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逻辑起点的研究不够深入,虽然注重了对教学评价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但更多的是陈述问题的客观存在,而鲜有理论维度的深入思考和对于评价对象各类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揭示;二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的研究不够全面,仅仅涉及的是发展性理念,这就难以对教学评价产生整体导向性;三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本遵循和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够集中,尽管一些成果有所论及,但内容分散且论证并不充分,对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规律和价值创造的重要问题缺乏深度诠释,未能充分展现教学评价的应有功能。无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的滞后现象,与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现状,是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方向的先决条件,也是增强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自觉性的必然要求。

要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要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出发点、以规范教学及其评价过程为着力点、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注重发挥双重引领作用。一是引领教学评价,使之建立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既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又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规律,从而促进评价过程更加合理、评价经验更趋理性;二是引领教学过程,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思想方法论导向,使之既把握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又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特征,既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价值,又重视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既发挥行之有效的传统优势,又融合新技术提供的新手段,从而促进教师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使教学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要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本守正的发展方向推进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不仅规定评价过程,使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的运用、评价结论的形成等具有价值理性的自觉,而且最终影响教学过程,在教什么、为何教、怎样教,以及如何才算教得好等方面为教育者和评价者提供统一尺度,从而规范教学及其评价的行为方式。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形势和大学生学习方式新变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些新情况,诸如重讲故事轻讲道理、重现象描述轻本质阐释、重教学形式变革轻理论内容传播、重理论通俗化轻思想准确性等,教学评价要从应然的视角分析问题,立足于评价前提性问题把脉问诊、找出症结、开出药方。

要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内生动力推进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目标任务之一是“优化评价激励”,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尤其是要从理论和实践、共性和个性、目的和手段等的结合上,系统地研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深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系统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整体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基本遵循的深刻意蕴及其重要意义,科学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走势,从而推进“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落地生根,结出累累果实。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精神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的定位成为广泛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已经进入理论研究的视线。有的学者在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时明确提出“指标体系的前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遵循。”[4]无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本遵循”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问题在于,对于这种“前提”和“基本遵循”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呈现在我们眼帘的大都是一些“基本原则”,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基本原则”并不等于评价的前提性问题,相对于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而言它们未必具有先在性,或许其本身就是评价体系或评价标准的内在构件。由此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要补齐“短板”,着力研究那些比“基本原则”更深层次、更有价值引领意义的前提性问题。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反馈的重要方法,反馈的信息固然来自于评价标准的直接度量,同时也应当是基于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深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5]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有助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6]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或由意识形态所派生,或与意识形态相关联。显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78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学,自然就要检验“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情形,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属工作的具体体现,并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教学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要高度关注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素质,以及如何让大学生形成鲜明而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操作过程则要以促进教学,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意识形态斗争的自觉为旨归。应当看到,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具有动态性和共生性,并且往往受制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局面。动态性表明大学生可能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教学评价必须作出准确的价值考量;共生性表明大学生同时受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教学评价必须强化积极影响的正能量。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坚持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道重要防线。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特质“最鲜亮的底色。”[7]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干渠道”和“三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意义重大、不可替代。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评价虽然指向的是一门或几门课程,但归根到底其指向的不是物而是人,是做人的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由此,对教学评价起主导作用的是目的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不能满足于评价标准的技术性层面,必须从评价前提性问题的高度深入思考,关注教学目的的价值意义,检验教学目的实现程度,为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保证机制。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阵地。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结合起来。这是由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也是教学评价所必须遵循的。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基于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深度思考,就能够提供科学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有助于解决其教学评价中的突出问题。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教学的客观现实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反差,迫切需要教学评价为化解矛盾提供思想先导和价值引领。审视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视角不够辩证、体系莫衷一是、方法缺乏个性、手段相对陈旧等问题,都与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上缺乏共识或认识不全面具有某种关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揭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与评价前提性问题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对于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应该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加强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研究,为教学评价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提供思想先导,为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供价值遵循,进而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