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城市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研究

2021-01-15许丹桂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载体图形

赵 昕,许丹桂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我国城市环境规划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文化认同”是一个地域文化体系下随着群体的接触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范式,也是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拥有共同文化、遵循共同价值理念的标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城市特性也是依靠同一地域文化体系下的群体认同汇聚形成的,因此城市中有大量且独特的凝聚文化特性与认同的内隐和外显载体形式,例如景观建筑类、器具物品类、自然载体类、文化艺术类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应具有能够被人清楚识别的风格化、意象化特征,不仅满足人对环境的功能使用和视觉审美的需要,更需要通过环境与文化的结合对人心理产生的作用。”[1]因此城市在文化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下,赋予环境独特的思想与情感意蕴,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形象。但在经济一体化浪潮、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中国“城市时代”进程不断推进导致同质化问题严重,不论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文化认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解体。冯骥才在谈到城市形象时也指出:“现在我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无形的层面上比如不同城市人的集体性格,仍很鲜明,彼此迴异;但在有形的层面上,比如城市的形象上,我们已经渐渐找不到自己。我们有自己的个性,但却没有自己的容貌,这种感觉十分难受、无奈和困惑。”[2]城市规划层面,一方面有丰富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中心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批量化与平均化的虚假模仿品拔地而起,雷姆·库尔哈斯称之为“无性格城市”。城市文化层面,“千城一面”的城市化现象正改变着传统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形态,导致生活在其中的民众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城市历史与文化越来越陌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呈现出“自我认同”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东南大学教授方李莉提出“要从高科技产业转变为高感情产业,构建本土文化发展战略”[3]。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构建文化认同视域下的理想家园,需从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切入,思考文化作为一种机制,是如何在人们处理居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又是如何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让居住在其中的民众产生文化认同感的,成为当下亟需被解决的问题。

二、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研究现状

(一)环境图形设计的发展

环境图形设计源于环境图形设计学科,是平面设计、环境、建筑与图形在艺术领域的交叉发展,其领域涉及颜色、图像、形式、技术的编排,目的是创造交流环境的内容。1974 年,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简称 SEGD)在美国正式成立,标志着“环境图形”这一名称正式确立,随着日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体验式经济时代的到来,环境图形设计仅停留在传统静态化的环境图形与平面设计方面,陷入了“供需不对等”的窘境。2014年美国体验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提出了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对未来环境图形设计学科发展开启了前瞻性的探索,也对相关领域设计师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提出了新要求。

(二)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的特点

随着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4],新的经济形态逐渐形成,对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新要求。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孕育而生,设计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验的互动性,传统的环境图形以解决寻路系统的功能问题为主,与传统的环境图形设计不同的是,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的特点更注重人的体验,其主要目的是更注重图形在空间中与人的互动性。

2.体验的延续性,对生活环境的和谐共融的社会形态提出了更多的追求,环境图形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展示,而是更强调人与空间互动的延续性,将图形通过多维化媒介从手机的虚拟空间无缝嵌入到生活的物理空间(成为观看、聆听和体验故事和信息的接口)营造体验感的文化场域。

3.体验的综合性,环境图形的体验不仅是原有的视觉体验,五感的加入对环境图形的体验类型与体验品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强调环境图形与生活和谐共融的社会形态的可行性。

针对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构建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的框架模型,探索“体验式环境图形”的设计方法,以期构建群体性认同的“文化场域”。

三、文化认同视域下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研究

“文化认同”是群体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存在于城市内隐和外显的各种载体中,是城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是该城市的固有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由表及里包含两个层面:物理层面和人文意识层面,本文从物理层面对触点式环境图形要素推动,再到人文意识层面营造体验式的环境图形文化场域,能动性地运用符号外显化并传播,由点到面的形成多维度结合的文化共同体。

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各方面特征的综合,是“由里及表”的体现,而不是表面的、琐碎的、不成系统的装饰。特定的城市视觉形象特征一般仅反映在:

(一)物理层面:触点式环境图形设计研究

触点理论来自于服务设计,也被称之为服务触点,指在全体验过程中,与用户发生接触与互动关系的、能够构成体验的、与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连结点。传统的环境图形设计多以相对静态孤立的触点来展现的,包括城市内的导视牌、信息图、海报等元素,呈现方式与整体环境没有太多联系性,公众也是采用静态化、被动式的观看方式。但体验式环境图形更注重观众的感知性,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去带领公众感受环境图形,并通过知觉在脑中形成对文化场域的整体认知。因此在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中,从触点理论切入,如何优化基本构成要素空间与图形,使其系统化、感知化、互动化成为城市内的情感化触点,是笔者认为可提升的重点所在。

1.整体性。人们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空间,格式塔理论认为人对图形有整体感知性,视觉感受是个流动且连贯的过程,因此在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合理规划环境图形“点—点”之间的路径范围,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形成可持续化的联动效应。其次要整合环境图形的视觉系统,保证其规划下的尺寸、色彩、形态与城市总体风格定位保持一致。例如重庆市的整体城市色调以红色为主,其环境图形设计色彩也需与其统一,并通过系统性的设计符号、色彩、文字设计等,使其具有整体性、和谐性的联动效应。例如20世纪发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针对每个城市不同文化特征进行了视觉系统化设计,构建出多姿多彩的城市形象。再次在文化层面需将文化符号的隐形人文层与显性物理层有机结合,抓取具有历史、文化、情感价值的人文素材转换为图形设计语言,例如对公众来说具有深层次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的老街区或标志性建筑,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营造出整体性的文化场域。

2.互动性。体验是环境图形的基础和目的,体验式环境图形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体验来连接城市中人、场所、文化三者的关系,设计师如何通过环境图形的设计手段来改善公众在城市生活中的体验是设计优化的重心所在。首先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考虑公众的审美需求。将环境图形从单向价值认知转向双向互动的价值沟通,对文化与公众沟通搭起对话的桥梁。例如建筑设计公司BIG在丹麦哥本哈根设计“超界”公共空间项目,根据调研发现周边居民多是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世界移民,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邀请居民进行设计参与,并根据居民口述,绘制了他们家乡的场景与移民过程中的故事,在环境图形设计中让居民对公共空间产生了共鸣。其次需通过环境图形建立场所感,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提出场所不仅要适合人体的结构,还要适合人脑思维的方式,他称为“场所感”[5]。个体自身的文化、性情、心理状况、经验以及目的的不同对环境图形的“场所感”均有不同,因此好的环境图形设计应该符合场所感,满足人们外显出来的个性化需求。例如IBM公司为城市某些地方设置了休息、避雨的功能区,并通过墙绘将雨伞、楼梯、座椅等场景表现出来,使休息的公众体验到了家庭式温馨的场所感。

3.感官性。环境图形潜在信息因素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中形成认知与内化,称之为认知信息加工。上海交通大学席涛教授认为:“五感中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6]因此在设计优化过程中,注重环境图形信息的增幅化表现,首先强化视觉的表现力与效度,以数字技术与视觉设计相结合,对图形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视觉化设计重构。利用功能性、象征性的设计语言去设计环境图形,同时兼顾其他多感官的存在,例如1980年法国土伦市的“环境改造”计划中,政府与环保组织合作在公园或社区中展示市民制作的毛毡作品与手工艺术作品的形式,通过互动性强的材质特性与乐曲的形式去吸引观众观赏互动制作,在参与过程中与城市建立联系。

综上所述,环境图形建立在社会的微观层次,公众通过体验,对环境图形产生良好的认知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认同感。

(二)人文意识层面:营造体验式的环境图形文化场域

我国城市因地理、气候、发展轨迹的不同,发展出独特的、地域性的文化宝藏,也构成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对其城市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但随着历史发展文化语境的偏移,很多依赖独特地缘文化、口头传颂、技艺型传承的传统型文化发展链断裂,带来地域性的文化认同危机与身份焦虑。需通过环境图形作为载体链接文化与民众,但传统型环境图形设计对民族文化信息的寄载性并不强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民众对民族文化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本文从文化内容与载体形式两个层面构建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圆点,以城市环境为半径,依照载体形式形成的波纹圈,架构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场域。

1.构建环境图形中文化认同的“圆心”价值

在体验式环境图形设计中注重文化信息的选择,以民族文化内容为“圆心”,尝试寻找现代性话语体系与其“文化母体”的共性或创造共鸣的方法。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笔者认为题材可分为历史文化主题、民俗传统主题与娱乐装饰主题三部分。(1)历史文化主题记录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发公众共鸣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文化,在设计优化中,环境图形设计应强调城市的文化信息的脉络性与真实性发展,通过营造“时间”、“空间”、“文化”的三者叙事化体验,带给居民基于历史背景的“地方感”与“自豪感”。(2)民俗传统主题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仁、义、礼、忠、孝的价值观,例如“勤俭持家”、“自强不息”、“以德为本”、“以和为贵”、“推己及人”等,或约定俗成的礼俗文化,例如中秋家庭团聚、春节、清明家庭祭祖等,在设计优化中,通过环境图形的教育渠道渗入民众生活,带给民众参与“归属感”与“满足感”的文化认同。(3)娱乐装饰主题是烘托和谐美化的城市氛围,带给居民参与“互动感”与“娱乐感”的文化认同。三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环境场景与城市特点,确定规划主题与风格,做到既有规划又尊重美感韵律的综合运用。

2.整合环境图形中载体设施的“波纹”效应

信息传达的过程是将源信息通过语言、图片、文字等符号系统编码并解码的过程,文化需要在真实感知的情况下才能被识别、被接受、被认同,因此载体的形式是决定其是否能被顺利感知的关键所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多样化载体记录文化的传统,例如“天人合一”、“物以载道”、“文质彬彬”等中国传统的载物观,为环境图形在载体选择上找到契合点。传统型环境图形载体多以平面化静态化的方式呈现,“价值阐释”与“公众沟通”传达的效度与感知性不强,无法建立文化认同感。

因此在体验式环境图形的载体选择上,以多维载体成为其设计优化的关键,笔者将载体以“物质型—非物质型”划分,①物质型载体:例如导视系统、建筑图形、标牌和标志;②数字化载体:如宣传片、移动应用等。通过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对其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进行整合,在空间规划、信息传播、视觉设计等方面达到系统化的信息传达。例如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节气、习俗等通过环境图形的视觉化呈现在物质型载体(城市地标、导视系统等)上,并与非物质型载体(移动端APP、网页等)相结合,公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服务交互系统,满足人们认知环境的所有信息需求之间的关系,整合成全覆盖、立体化的城市环境图形交互传达的传播网络。通过设计手段使得城市文化以温和自然的方式与公众连接,潜移默化影响公众对于其城市的情感化表达。

(三)制度规划层面:构建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发展战略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条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资本是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的、肉身化的形式积累起的劳动。”[7]城市中文化资本的构成包涵文化内隐与外显的汇集,内隐包括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外显包括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艺术瑰宝、空间布局等。环境图形作为外显化文化形式,是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至关重要。

1.建立“政府—民众—创意人才”多方合作机制

体验式环境图形在制度规划层面,需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形成以“政府—民众—创意人才”系统为核心的参与式设计的行动者网络。在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与资源后,引导公众参与到体验式环境图形规划的多个环节中。建立参与性、创意化的文化体验场所,在过程中观察民众对城市环境的需求点与文化共鸣因素,催生出体验、创作、教育、认同的文化认同感城市发展战略。

2.建立参与式环境图形创意产业

建立空间特征、文化事件、合作关系组成的可持续化产业框架,通过培育社区创意阶层,提供激发参与性的文化服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立城市文化认同情境,形成社会、文化、资本相融合的参与式环境图形创意产业。在文化认同情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城市文化资源在特定创意氛围及特定空间内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应集聚、良性结合。并通过参与式环境图形创意产业带来的体验感、场所感激发公众在参与中形成城市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例如法国巴黎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与当地的艺术家、创意人才合作,在老城区的墙面上与巴黎市民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共同完成“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环境图形创作目标,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墙绘作品。而公众也在参与过程中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提升了群体认同感。因此创意产业的形成是激活城市创新力、培养文化凝聚力、实现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化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空间特征下群体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生活方式、人文精神、性格特征、共同理想信念等汇集成为其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城市的财富之源。因此对环境图形的设计研究是建立在对人、文化、环境三者联系的问题研究,通过环境图形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文化意境,并通过体验潜移默化的达到系统化的信息传达影响区域内的居民构建文化认同感。

猜你喜欢

体验式载体图形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