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警培训项目的跨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以山东警察学院为例

2021-01-15杨家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培训文化

杨家敏

(山东警察学院 外语教研部,济南 250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由于发展历史和社会习俗不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多样化仍旧持续,“文化冲突”依旧存在。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承载的千年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众多猜忌和误读,原因很多,文化差异便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向世界传递信息,如何塑造大国形象,如何将其光辉灿烂的千年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他国了解我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始于先秦时期,并在唐朝时期达到空前状态”。在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不真实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世界各国了解这个东方雄狮的强烈愿望。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在加强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采用了多种形式和途径,设立海外孔子学院、广播电视大力宣传、翻译和推广经典著作、举办“文化年”“文化节”等无疑都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然而效果却并不令人完全满意。中国的跨文化对外传播仍然在路上。

自2006年山东警察学院开始承担公安部、商务部的外警培训项目和中欧培训项目以来,已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高级警官接受培训。学院师生及省内基层公安干警与外国警官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增多,有了警界同行间相互了解各自文化的良好平台。作为培训项目的翻译人员,笔者在与参训警官交流中了解到,在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他们亲眼所见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很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把他们了解到的真实的中国状况带回国内,分享给他们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因此,如何借助这一良好平台,把我国的文化精髓传播出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研究现状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个人、团体及组织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提出出自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于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1966年,美国的匹兹堡大学率先开设了跨文化传播课程。到了70年代,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课程、期刊、学术研讨及相关组织陆续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期,跨文化传播学进入中国。许国璋教授发表在1980年《现代外语》第4期上“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诞生。此后,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988年段连城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本研究对外传播的学术性专著,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已达32年。但我国关于“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多,“就C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数量而言,2017年的发文量攀升到120多篇”。徐稳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念、体制、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了概括研究,阮静对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还有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华文化传播做了探讨和研究。但是,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到目前为止,基于外警培训项目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在国内鲜有涉猎。本文从外警培训项目的角度,全面探讨如何利用外警培训项目这一平台传播中国文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的方法,对2016、2017和2018年来山东警察学院参加培训的300名外籍警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某些问题对部分警官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和分析,获得山东警察学院外警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学员对我国文化的兴趣点及山东警院在利用外警培训平台进行文化传播的初步探讨及存在问题。调查和分析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文化交流调查问卷”以文化传播理论为依据设计,共有11个问题,分别涉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及了解途径和方法等方面。本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可信。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利用外警培训这一平台做好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做了进一步探讨。

四、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率99.3%。

(二)数据分析

问题1-4是关于学员基本信息的。被问卷人分别来自南美洲、非洲、亚洲及太平岛国,包括肯尼亚、赞比亚、牙买加、坦桑尼亚、苏里南、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纳米比亚、尼日利亚、苏丹、南苏丹、乌干达、格林纳达、博兹瓦纳、阿塞拜疆、塞拉利昂、黎巴嫩、多米尼克、利比亚、卢旺达、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柬埔寨、孟加拉、利比里亚、埃及、南非、巴勒斯坦等国家,几乎覆盖了非洲大部分国家。其中男性277人,所占比率为92.9%,女性21人,所占比率为7.1%。鉴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本问卷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差别较大。学员平均年龄38岁,来自警察机关、反贪、反恐、情报、基层派出所和警察院校等部门。

问题5 是关于外警学员来中国的次数。被问卷人中有3人是第三次来中国,占被问卷总人数的1%,43人是第二次来中国,占14.4%,其余约85.6%的人均为第一次来中国。我国援外培训工作始于2006年,随着援外项目的不断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警官有机会来到中国交流。

问题6 是关于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学员在谈到对中国的了解时,都仅限于使用人口众多的大国、科技发达、历史悠久、热情好客、人民勤劳、发展迅速、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之一、长城、孔子、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等词汇。有90人表示完全不了解中国,占被问卷总人数的30%。由于没有太多的渠道了解中国,绝大多数警官对中国的了解是零星的、碎片化的、肤浅的。

一位第二次来中国的利比亚学员在问卷上写出了华为、中兴、阿里巴巴和微信等词语,但是,也有第二次来中国的苏丹学员和柬埔寨学员、一位第三次来中国的柬埔寨学员表示一点儿也不了解中国。一位首次来中国的多米尼克学员写道:“在美洲,我们了解的有关中国的消息都是不实的,我觉得,美洲媒体对中国的地理和互联网大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的报道是真实的,但对中国政治和发展状况的报道不够准确”。在访谈中,也有学员表示,有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失偏颇,来中国后看到的情况跟他们以前从媒体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一问题再次印证了一些西方媒体,历来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这就更需要我国自己的媒体和外事工作人员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问题7是关于学员了解中国的途径。个别学员表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书籍,比如,一位首次来中国的黎巴嫩学员表示通过阅读《孙子兵法》,了解了孙子。但其他所有学员均表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由此看来,外警学员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是当地各种媒体的报道及互联网。

问题8是关于学员最想了解中国的内容。90%以上的学员都表示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先进技术、名胜以及学习汉语;还有学员表示想了解中国的农村生活;出于职业原因,有的学员想了解中国的警察组织结构、打击犯罪的成功经验、警务体制等。由此看来,文化精髓和先进技术是学员们最想学习和了解的。

问题9是关于学员对山东和济南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学员对山东和济南都一无所知;15名学员表示在来之前通过互联网查阅过,只知道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是孔子的故乡;一名孟加拉国学员表示曾看过电视纪实片,了解一点儿济南的泉水。由此可见,山东省和济南市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问题10是关于学员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汉语的意愿。参与问卷的学员中,除一名曾经在中国学习过、来自索马里的学员表示懂一点儿汉语外,其余学员均表示完全不懂汉语;所有学员都对学习汉语表示出强烈意愿,认为学习汉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人沟通、交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我国的对外汉语推广任重道远。

问题11是关于如何促进中国与学员所在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这个问题,学员们给出了很多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方多举办类似的培训班,加强人员往来,让学员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双方军、警举行联合演习;为对方国家学生提供奖学金;加强技术、贸易、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翻译更多的书籍和宣传资料供大家阅读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参训外籍警官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且兴趣点相似,但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相对单一,从当地报道中了解的中国跟实际看到的中国大相径庭。

五、 外警培训项目中的文化传播现状

我国外警培训项目始于2006年,截止2018年12月,山东警察学院共承办128期国外警察培训班,培训学员2500余人;中欧警务培训项目8期,培训学员200余人。学员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南非、赞比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毛里求斯、朝鲜、老挝、古巴、牙买加、多米尼克、阿根廷、等90多个国家和非盟反恐中心等国际组织,遍及亚、非、欧、大洋洲、南北美洲等六大洲。学员多为中高级警官,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接受能力较强。

在过去十几年间,山东警院借助外警培训平台,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省内外参观、考察等现场文化体验活动,增加学员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但这些活动大多是参观、游览性的,比如,带领外警参观曲阜“三孔”、参观趵突泉、大明湖、山东省博物馆、故宫、长城等,这些参观多半是走马观花,仅凭导游讲解,没有为他们提供文字性的材料,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在培训课程安排上,除了警务专业有关的内容外,陆续增加过中文会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中国书法及茶艺等内容,但由于时间有限,而且没有可供学员参考的书面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绝大多数学员都表示,回国后会向亲朋好友讲起他们的中国之行,但鉴于手头上没有可用的文字材料,只能凭借仅有的记忆讲述他们中国之行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六、 基于外警培训项目的文化传播策略

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重点在于传播什么内容、采用何种传播方式。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应根据受众主体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1948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传播过程有5个要素组成,即5W:谁传播(who says)、传播什么(what)、通过什么媒介传播(through which channel or medium)、向谁传播(to whom)及传播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s)。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准确分析这5个要素,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有效的文化传播,首先应 “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2016年,新华社对外部主任关心国在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紧紧围绕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道路、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这四个基本点。”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我国跨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

跨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首先应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宣传国家形象;其次应该满足受众兴趣和需要。基于外警培训项目的文化传播的受众主要是来自部分亚非拉国家的中高级警官,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警察体制及警务科技发展、风景名胜、儒家文化、传统的风俗习惯等等很感兴趣,非常渴望全面了解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我院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永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先秦文化传播研究》中,提出了文化传播的五种方式:口语、文字、图像、音频及视频。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将成为一大趋势。外警培训学员八零后年轻人居多,均能较好地掌握互联网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应用技术,对新媒体认同感强、接受度高。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还要尊重学员本国的宗教习惯、风土人情,以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播我国的文化,避免带来文化冲突,使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基于以上问卷调查和外警培训项目中的跨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制作外警培训学员手册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是习近平同志对于对外传播内容的高度概括。为了加强培训效果,方便外警学员对中国的了解,培训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外警培训学员手册,对内容进行精心编制,力争满足学员培训需求、方便学员使用、 有利文化传播。以山东警察学院外警培训学员手册为例,主要内容包括:学员一日生活、学习制度、学院介绍、北京市、山东省和济南市简介、学员常规参观考察文化名胜简介(孔子文化、泉水文化等)、汉语三十句、购物及出入境指南、中国警衔制度等。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警察文化、山东重要风土人情介绍、学院外警培训项目中常规考察线路介绍、汉语日常用语等。内容的选取基于问卷调查,是外警学员最想了解的,基本契合学员培训期间的课程安排,极大地方便学员在学院的生活和学习,使学员对培训期间参观、考察的内容有更加精准、详细地了解,有助于改变并提升目前学院外警培训管理水平;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帮助外警学员了解中国、了解山东、了解济南、了解山东警察学院;有助于推广汉语。而且,手册可以以电子版或纸质版呈现,方便携带,学员可带回国,与同事、朋友及家人分享,有利于对外宣传,扩大影响。

(二) 外警培训部建立小型阅览室

外警培训单位可建立小型阅览室,提供国家权威部门出版的英文报纸、杂志、介绍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英文版书籍等报刊及图书资料,方便学员学习和查阅,帮助学员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把阅览室当做传播中国文化的阵地之一,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既可以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又能传播中国文化。还可以向学员赠送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图书,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等,帮助学员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及治国理念,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三)积极创造条件,为学院教师、学生、在院培训的中国警察和外警学员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可通过举办警务论坛、把学员请进警务英语课堂等形式,扩大中外警察之间、外警学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警务工作、警察文化等,开拓视野;外事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在同外警学员的日常交流中,要积极推广汉语,教授学员实用汉语句型,满足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使用需求。中外警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既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又可以密切双方间的友好关系。

(四) 利用新媒体助力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其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受众针对性更强、 信息量更大, 这都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无疑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强有力手段。“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社会实践的影响正在凸显。”因此,可向学员推荐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政府网站、汉语学习网站或APP、电子书等等,使学员能够有更多渠道深入了解中国。另外,从事外警培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培训班结束后依然应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与参训外警学员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和交流,为双方持续、进一步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七、结语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推介本国文化,提升和扩大国家软实力。利用外警培训这一平台,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来学院参加培训的外国警官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并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 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为承担外警培训任务的兄弟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鉴于参加培训的外警人数有限,调查问卷样本偏小,女性人数偏少;对于实施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外警培训项目的跨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后,跨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如何,还缺乏权威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目前仅限于部分中方工作人员和外警学员的口头反馈,如何对实施跨文化传播对策后的传播效果进行有效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国的外警培训项目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进行跨文化对外传播,加强国际警务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跨文化培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