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传统文化交流下华佗“五禽戏”养生文化译介策略

2021-01-15李汉回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华佗译介受众

李汉回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202)

五禽戏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庄子》中“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文字记载了五禽戏最初表现形式[1]。汉末时期,著名医学家华佗将民间所传述的五禽戏法,结合中医学进行整理总结,整合出“华佗五禽戏”。由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及成熟的年代可知,其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代表。2017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让传统文化传下去要善用互联网”的主张,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视域,探究华佗五禽戏海外传播的创新译介路径。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现状

(一)跨文化交际传播现状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即神农氏尝百草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发展,包括有中医按摩、针灸、太极、保健、气功、华佗五禽戏等各类医学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开始以书本翻译、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传播发展。以华佗五禽戏为例,董文焕、谭继林、刘时荣等传承人,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在内地教授外籍学生,旨在以师徒制传承的形式,将五禽戏传承到海外各地。自2011年华佗五禽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以我国体育总局为扶持基础、以华佗五禽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养生健身气功,开始在海外35个国家近50个城市进行机构入驻及境外推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内地留学生的增多,华佗五禽戏在国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逐渐增多。2018年,华佗五禽戏的第59代创始人华一,通过“传承非遗符号精神,弘扬传统养生文化”的活动,在亳州市展览馆以现场教学的形式,为法国友人展示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北京市也创立“功夫空间”,为传播传统养生文化助力。然而,目前国内外的跨文化交际传播,多以展示及学习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为主,受众也仅将五禽戏作为健身动作学习,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文化背景并不了解。究其原因,以华佗五禽戏为主的国内传统养生文化的英译著作较少,尚未统一的译介标准及现有材料,无法支持传统养生文化的深层次发展[2]。

(二)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现状

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现状发展不均衡。首先,以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英译版、周永红《实用中医学基础》英译版为主的大众化、学术类现代医学著作的译介发展现状较好,其虽为传统养生文化,但大多经过后人改编、修缮,语句及词汇都以现代标准进行构建,具有现代译介的直接性与便捷性。其次,针对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主的古代养生典籍著作,其译介速率较慢、译介版本内容较少。学者李照国在进行翻译总结时提出,仅《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四本古籍的翻译,便历时20年,并需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有关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研制标准认可。对于大众的养生医学典籍,其译介现状发展已经不佳,而作为小众化的华佗五禽戏更甚[3]。一方面,华佗五禽戏虽在国内外的传播路径及力度正不断提升,但针对其文本或动作阐释的专门译著基本没有,对于华佗五禽戏的译介多出现在英文报刊介绍及学术交流会中,因此其译介标准也尚未统一化。另一方面,除《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中的关于五禽戏的古文记载外,华佗五禽戏的现代著作较少,仅以周金钟《传统华佗五禽戏》及刘世荣《古文新探.华佗五禽戏》等五禽戏传承人所作的文献资料为主。因此,在需要“古文—白话文—英文”的复杂译介形式及现代小基数的文本参考下,华佗五禽戏的译介发展较为滞缓。由此可推见,与五禽戏同层次的小众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发展也同样不佳。

二 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困境分析

(一)音译、直译与意译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华佗五禽戏的翻译意见多有不同,且主要分为音译、直译及意译这三类派别。以五禽戏的名称为例,在《大英汉字典》中,编撰者采取直译的方式,用“Five Animals Exercise”作为“五禽戏”的译介结果。从“Five Animals Exercise”的字面意思,读者可直接看出其是作为“以五种动物为基础而进行的运动”,但部分以赵心怡、周锋为主的学者认为,直译无法表达我国中医养生文化的独特性,应当借鉴“功夫(Kung fu )”、豆腐(tofu)等直接音译且单独成词的翻译方法,在英文词库中重新创造属于五禽戏独有的特殊名称。除此之外,部分以李照国为主的学者基于“语言国情学”的理论,更倾向于以意译的异化翻译法,进行以外国受众为主体的译介探究[4]。其认为,相较于“Five Animals Exercise”“Five Animals plays”的意译方式更能够表达五禽戏的趣味性。根据《五禽戏动作名称英译探讨》对音译、直译和意译可行度的调查结果可知,一半以上的受众选择直译法,选择音译法的占25.18%,而选择意译法的仅占19.64%。但基于音译、直译、意译的受众都占据一定的比例,且并为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现阶段各高校及研究所开始以互联网融入译介模式,旨在建设所有受众都得以接受的译介方式。

(二)译介标准构建困难

随着数字资源库的发展,传统养生文化开始倚靠互联网技术,进行译介体系的标准化构建,但出现资源构建不均衡、标准界定不一的困境。这是由于互联网技术融入译介标准体系中时,仅是以数据库分类功能进行简单的体系划分,对于其标准正确与否尚未有合理判断的结果。一方面,针对华佗五禽戏的各类翻译方法较多,且学者尚未得出统一的标准体系,因此,众学者在华佗五禽戏的标准化构建中,无法给出“标准”的前提[5]。并且在英译之前,华佗五禽戏的白话文翻译也具有标准不一的情况,英文译介的标准因中文版本的不同而增加了其复杂性。另一方面,传统养生文化下的各类内容多以地域、受众作为作为文化译介发展的扶持指标,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的“亳文化”类养生文化的参考文献、研究人员等条件多有缺失,数据库的管理更新也相对滞缓。在此情况下,养生文化的译介资源库中,大众养生文化译介传播越来越广、小众养生文化译介传播越来越狭窄甚至濒临消失。而因对小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华佗五禽戏译介的标准化构建也相对来说不够严谨。由此可见,互联网视域下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体系构建,其“互联网”的应用效果并未发挥完全。

(三)归化与异化的矛盾冲突

张勇指出文化译介的传播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发展,不同的阐释对于宣扬民族文化都具有不同的效果[6]。因此,其反对消解我国文化根基、迎合外国受众的译介策略。“文化话语权”及“文化主体意义”是现代互联网视域下我国文化传播流行的关键核心。以华佗五禽戏为例,其本土文化的主体意义在部分译介中并过多体现,却在部分译介中因体现过多而影响了其自身的主体意义。以五禽戏中的“猿摘”为例,译文“Monkey packing”为直译策略下的译介结果,但部分学者认为,其直译结果无法体现出五禽戏中猿的灵动状态,体现不出养生文化的具象本土化表达意义[7]。而“Plunking fruit like a monkey”的译介结果则更能表现出猿的肌体动作及感官印象,但在“猿摘”中加了“Plunking fruit”这一并未体现在五禽戏中的动作表达前提,容易让国外受众产生误解。倡导“异化翻译”的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译介最大的问题是将语句翻译的过于“流畅及自然”,对于需传播本国文化且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过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体现的是一种被殖民化心态,不利于在国际上稳定自身地位。因此,学者张勇指出,全球互联网视域下五禽戏的翻译,需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以互联网教学的手段介入翻译过程,从译者出发,解决传统文化译介中归化与异化的矛盾。

三 基于互联网的传统养生文化的译介策略

(一)借助AI技术识别受众群体

译介作为从媒介学出发而产生的学科,始终是文字媒介的一种,因此,其必须考虑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类别划分倾向于直译、意译及音译的受众,才能与受众形成“文化互动”的文化传播效果[8]。一方面,在互联网AI技术下,通过人们的手机数据集成分析,以人工智能思维判定受众对于不同翻译结果的心理接纳度,并以此作为基础根据,进行翻译结果的层级显示。例如,当人们查找“熊运”的翻译结果时,将直译结果“Bear movement”、意译结果“Act like a bear”、音译结果“Xiong Yun”根据受众的心理分析数据,以一大二小的形式进行显示,即分析结果中受众对哪类译介接受度最高,则直接显示译介接受度最高的结果,并将其他两个翻译结果都以小字体进行层级显示,以供参考。再根据用户对译介结果的点击记录进而进行精细化分类,以此不断利用计算机系统推衍出不同受众的思维习惯,针对性的进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借鉴“Siri”系统设置互联网人工思维交互平台,用户可通过互联网实时获取华佗五禽戏的翻译资源及问答结果。在此情况下,华佗五禽戏传承及管理人员基数不足的弊端可直接避免,受众通过与AI的交流,可实时获得交互体验,提升对五禽戏的认知兴趣,译介的媒介效用得以有序开展。

(二)整合译介系统标准

首先,针对目前华佗五禽戏翻译方法及译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统一借鉴已经成熟的中医养生文化译介方案,借此整合数据库中的基础文本资源。学者李照国曾指出,《中医文化关键词》多经过权威翻译及校定进行推出的,由此,将《中医文化关键词》的翻译原则、标准和方法直接录入互联网数据库系统,系统以此为标准进行华佗五禽戏的文献资源构建:针对同在《中医文化关键词》及华佗五禽戏中出现过的词汇进行背景比较后的界定录入;对现有的华佗五禽戏的动作名称、词汇及句式译文进行整合扬弃。其次,基于国务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对中医典籍的翻译政策及效率要求[9],将互联网数据库系统中的老旧文献典籍包括译文二次扫描更新,并根据译介标准构建区域网链下的翻译监察系统,对于一切在互联网内上传的翻译结果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文化传播时译介流通的精确性。

(三)养生译介课堂教学

为保证华佗五禽戏自身文化根基的主体性,以正统教学形式培养传承人,在扩大传承基础的文化素养时,提升译介的质量,保持大国文化的民族性[10]。在互联网的多元平台上,以“微系统”为主进行养生文化译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以微信、蓝墨云等互联网平台为主,构建学生的微群体及师生的微课堂。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方法论,在分组线上教学的同时进行译介结果的课堂探讨。“互联网进课堂”的创新路径得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保持文化译介的本土主体性。另一方面,以微博、微视为微平台,让学生自运营账号以中英不同文本,宣传五禽戏的文化背景及养生功效。通过对外的途径扩大养生文化受众,在坚守本土文化根基的同时提高译介传播效果。

四 结语

以华佗五禽戏为主的传统养生文化,依托互联网平台及互联网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译介的结果展示、传播速率、标准构建及课堂教学等方向均有重要价值。华佗五禽戏在统一的翻译标准及不同的翻译方法下,以受众为中心、本土文化意义为核心进行译介体系的构建。随着智能社会的政策构建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养生文化译介的多元创新路径也会相应扩大,持续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

猜你喜欢

华佗译介受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学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华佗治病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