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研究
2021-01-15耿红卫高朝冉
耿红卫,高朝冉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缅甸面积67.6578万平方千米,人口5288.5223万(2016年统计数据)。主体民族为缅族,占总人口的68%。法定少数民族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官方不承认的少数民族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语言为缅语,为数不多的人懂英语和汉语[1]。目前有250余万华侨华人在缅甸居住,并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从1904年缅甸华侨创办第一所正规华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缅甸华文教育历经曲折和沧桑,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一 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
1872年,就有华侨在仰光开设私塾、蒙馆,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在缅甸的关帝庙、寺庙之内都设立有蒙馆、中文私塾,甚至凡有华侨商店或工厂一间或住户十户以上的地方,都设有蒙馆教育华侨子弟读书识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创办于1904年的仰光中华义学,是缅甸近代以来第一所正规的华文学校。这基本上与清末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1903年)、兴学堂同步进行。戊戌变法后,1903年康有为在缅甸成立了缅甸保皇会分会,在新风气的影响下,林国重、陈金在、杜诚浩等人设立中华义学,后改为中华学堂、中华学校。
1909年后华侨纷纷办校,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中华女子学校福建女校、英华学校、挽华学校、礼义学校、光育学校、思明学校等。其中教会学校开设华语班,或兼授中英文。1912年缅甸两个最大的城市仰光和曼德勒有华侨学校10余所。华文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15年全缅有华校100多所,遍布华侨所在的城乡[2]。
1911年到二战前,缅甸华文教育大发展时期。第一,中华民国成立激发了华侨的办学热情,到1930年华校总数达到了208所,二战爆发前又增至250多所,其中有5所中学,1000多教职工,2万多名学生[3]。华校建立有统一的华校领导机构,以便于各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缅甸华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合理,除国文、国语外,还有历史、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学科课程。有的华校还开设有英文和缅文。这是缅甸华文教育的鼎盛时期,华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十分重视学生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日本侵入缅甸后,华校全部停办。华侨中学等个别学校迁往缅北八莫,仰光中华国民学校迁往杰柳。日军强迫推行奴化教育,创办新中华学校,编制为高初两级小学,教科书仍用原有课本,删去不利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内容,增设日语课程[4]。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缅甸华文学校复办。据统计,1950年缅甸有华文中学1所,华文小学兼中学7所,有学生六七千人。复办学校校舍简陋,经费紧张,生源不足,学生华文水平低。1951年缅甸政府开始对私人办学进行控制,《私立学校注册条例》明确规定,20人以上的私校必须在开学前三个月申请注册,但没有限制华校的教材、课程等自由权。这种背景下,华文教育又呈现发展的新态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仰光华文学校和南洋中学兴办外文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到1962年,缅甸有259所华文学校,39000名学生[5]。
奈温政府执政期间,缅甸政府推行“缅甸化政策”。从1963年开始严格管制华校,规定缅文课程必须授足,否则不得在课余时间增加华文课程。1965年4月,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将私立中小学全部国有化,包括200多所华校。同时规定,除了单科补习学校可以存在,其他正式的私校一律废止,从此正规华校销声匿迹。到1967年“6·26”排华事件发生后,政府又禁止了为数不多的华文补习班。自此,缅甸华文教育一落千丈,但并不禁止宗教办学[6]。众所周知,缅甸政府支持外侨创办宗教学校,缅甸印度人一直以教授可兰经之名坚持办学,华人也开始效仿这种模式,大小规模不等的华文宗教学校相继成立。一些华侨华人子弟借助到寺庙念中文佛经之机,接触和学习汉语言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末,缅甸政府开始调整内外政策,华文教育有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于是,一些华文补习班经过整合升格为正式华文学校。缅北迫切希望发展华文教育,因此有更多的华校创办。相较而言,曾一度红火的仰光地区发展很慢,原有的几所尚处于顽强生存态势。此阶段新办以及合并成立的华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学生有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缅甸华文教育进入复苏阶段。除了华文学校、华文补习班外,还开办有各种中文电脑班。此时的华文教育基本放弃了佛教色彩。如2002年华侨新办的“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很是红火,仅汉语程度班就有8个、电脑培训班有5个,还包括水平考试班、汉语会话班等班级,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的华侨华人子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要[7]。此外,原来亲中国台湾的学校也开始放弃政治分歧,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把华校创办得风生水起。
二 缅甸华文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现今,福建、广东华侨华人主要聚集在下缅甸(仰光及中南一带),云南华侨华人集中在上缅甸(北部曼德勒等区域)。下缅甸华文教育发展较好,其中东枝市学校规模较大,有数千名学生学习华文。这些华校多采用中国教材,学生华文水平较高,—般能用华语沟通和华文书写。总的来看,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上缅甸比下缅甸办得好[8]。准确地说,目前缅甸在发展华文教育方面有着较好的趋势。第一,私立中小学办学有了合法地位。私立学校一度被禁办,直到2011年12月政府颁布法令,兴办私立学校的禁令得以解除。尽管没有给华文教育以明确的办学态度,但的确借助兴办私立学校的东风,华文学校尤其是补习学校得以发展起来。在仰光有不少国际学校将中文纳入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外语来开设,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第二,中国台湾地区对缅甸华文教育态度的转变。以往中国台湾地区大学是缅甸华裔学生升学的主渠道。2007—2009年因多种因素关闭对缅甸的招生。2009年以后又开始招生,每年50~100人不等。中国台湾地区对缅甸侨务态度的回暖,大大激发了缅甸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华文教育。第三,与中国内地的合作力度加大。除了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组织华裔开展活动等常规支持外,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又进一步拓宽了与缅甸方合作的渠道。2010年8月云南海外文化教育中心缅甸中心在曼德勒设立;2009年起中国侨办在缅甸设立12所“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1月缅甸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成立。同时,为了丰富缅甸华裔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对祖籍国文化的认识,多次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如2017年5月25日,举行“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德宏营),缅甸九谷、洋人街等地方12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本次以探寻中华文化,寻找民族认同感为主要活动目的的夏令营[9]。这些举措为汉语言文化在缅甸的广泛学习与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尽管面临如此好的发展机遇,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华文教育地位问题
20世纪60年代,缅甸排华运动以及华文教育的国有化运动,使华侨华人社会遭受重创,以至长期以来不敢大胆放手发展华文学校。尤其是兴办华文学校还要靠关系或借助政府政策进行,没有合法的地位和保障,以至于华文教育的兴衰起伏全在人为。这种办学的尴尬境地,从根本上阻碍了缅甸华侨华人的办学积极性。
(二)华文教材问题
如何选用和运输华文教材是缅甸华文教育的一大困境。在缅甸广东工商总会补习班义务教授白话(广东话)的会长赵业华透露:“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是教科书”。他呼吁海外热心人士捐助华文的教育课本:“不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我们都要。”对于缅甸政府禁止华文书本入境问题,将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另外,缅甸华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也十分匮乏。由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又不允许学校创收,因而校方无力购置汉语教学必需的设备和资料。缅甸两所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中文书籍几乎都是中国国家汉办赠送的,种类和数量均十分有限。汉语系电脑、语音室等也皆为中方所赠。
(三)华文师资问题
目前,师资断层、老龄化、后继乏人是缅甸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年级低班级,教师缺乏问题不明显,而年级越高,教师越少。此外,由于受教育经费的制约,缅甸各华校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2010年约等于人民币500元。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年轻人从教。即便有年轻教师任教,一般坚持1~2年就会辞职,不是说教师不敬业,而是养家糊口且自身生活保障,而这些都成了华文教师的渴望。此外,缅甸华文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华语对华侨华人而言,在缅甸基本是作为第二外语来开设,很多华文教师根本不懂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因此缺乏教学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所在单位因资金匮乏又不能为其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所以全缅华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时难以提高。
(四)生源及出路问题
由于缅甸华文学校没有合法的地位,所以多以补习班的形式存在,因此学习汉语言文化的时间就得不到保证,多是在政府学校授课时间之外来学习,有时因政府学校调课、加课等因素,也会造成与预定学习华文的时间相冲突,不得不停止华文授课。鉴于此原因,造成华文生源流失严重。更何况很多高中华裔要准备高考,所以高级华文补习班的生源会更少。再则,学习华文在缅甸的出路也不广阔,其地位远远赶不上英文。对于华侨华人子弟而言,在长期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早就种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学好英文可以有更多出国的机会,而且留在他国就业的机率也大一些。
三 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策略
如今缅甸根本没有把华族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看待,也没有给予一个少数民族应有的待遇。更不要说谋求母语的发展了。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争取华文学校的合法地位。除了华侨华人社会进行捍卫汉语言文化的斗争以外,可以借助中缅教育部门高层互访的平台,加大汉语在缅甸的推广力度,采取高校学习汉语引领政府学校学习汉语的“自上而下”模式,逐步扩大汉语的影响力,让缅甸政府看到国民学习汉语的潜在价值,从而促使华文教育早日实现合法化。第二,多方努力提高华文教师的待遇和专业能力。在待遇提升方面,华文学校可以多组织缅甸或其他国家华商大亨捐赠,成立教师发展基金会,也可以通过与官方学校合作办学方式,争取一定的经费支持,以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同时通过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参加华文专业培训、进修和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也可以不出家门,在本地接受援缅机构的华文教师培训,如2001—2010年,云南省侨办聘请国内教师到缅甸作短期培训,这种送培形式有利于提高本地华文教师的教学水平[10]。第三,积极营造良好的华文教育发展环境。缅甸华侨华人社会要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长远谋划,一是要与当地政府及社区人员搞好关系;二是自编符合本地华文教育特点的教材,以满足华文教学的需要。三是要淡化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多与祖(籍)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多争取中方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未来的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前景还不明朗,能否走出低谷,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那就要看“缅甸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华人的影响力和诉求;中缅关系的走向;国际形势的变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