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都之口前话》看《成都通览》的词汇研究价值

2021-01-15贺卫国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证大词典汉语

贺卫国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成都通览》[1]是清末民初学者傅崇矩所编,于宣统元年9月至宣统二年6月在《成都通俗报》陆续印出,凡30万余言。该书按主题分为180余类,《成都之口前话》是其中一类。所谓“口前话”,“即戏书所谓常言道也,即古书所谓谚有之也”[1]16。本文以《成都之口前话》为例,用《汉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订补》[3]为参照,论述《成都通览》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文中所引《成都通览》(以下简称《通览》)例句,皆出自《成都通览》。

一、《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语、义项

“《汉语大词典》收字2.2万个,词目37万多条,包括2.2万多个单字,成语、典故等35万余条,插图2 500多幅,内容浩繁,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等,全书5 000余万字。”[4]393无疑,《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设置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事实上,2010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订补》就已“新收录和订正《汉语大词典》词条3万多条,新增330余万字”[4]394,使《汉语大词典》的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我们浏览《通览》时发现,该书中的不少词语或义项,《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一)同类未及的词语

“编写大中型辞书,一般要遵守同类相及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某辞书收录了某个复音词,那么与之相似、相对、相反的同类词语一般也应收录。”[5]46《汉语大词典》未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点。例如:

1.短痛:短时的痛苦

长痛不如短痛。(《通览》第21页)

按,《汉语大词典》已收“长痛”,释为“长久痛苦”,未及“短痛”,《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除了《通览》,其他清代语料也有“短痛”用例,如清初唐甄《潜书·仁师》:“蜀人谚曰:‘长痛不如短痛。’久乱不定,长痛也;一战之杀,一令之诛,短痛也。”清人方大湜《平平言》卷4《疑狱勿遽定爰书》:“他二人仍不肯,小的复又哀求并说:‘认则死于法,不认则死于刑。等死也,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2.酒饭:酒食

吃人酒饭,与人担担。(《通览》第18页)

按,《汉语大词典》已列“酒食”条,释语为“酒与饭菜”。“酒饭”犹言“酒食”,《汉语大词典》未及,《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酒饭”至迟汉代已见,历代沿用,如《汉书·薛宣传》:“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三国志》卷49《刘繇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金瓶梅》第17回:“西门庆看了,慌了手脚,教吴月娘安排酒饭,管待女儿、女婿。”

3.臊气:指腥臭的气味

猪尿泡打人不痛,臊气难闻。(《通览》第21页)

按,“臊气”指腥臭的气味,至迟宋代已见,历代沿用,具体用例如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7《徐长卿》:“九月苗黄,十月而枯,根黄色,似细辛微粗长,有臊气。”《西游记》第7回:“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明代孙柚《琴心记》第10出:“〔丑〕你若不是梅香,定变一只羵羊。〔贴〕怎么变着羵羊?〔丑〕满身臊气。”《汉语大词典》已收“骚气”,释语为“腥臭的气味。骚,通‘臊’”,引周立波《暴风骤雨》、沙汀《祖父的故事·春朝》为书证,但未及更早出现且用本字的“臊气”,《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4.算账:计算账目

亲兄弟明算账。(《通览》第19页)

按,“算账”指计算账目,至迟明代已见,如《醒世恒言》卷10:“刘公见他说恁样穷乏,公中惨然,便道:‘这般大雪,腹内得些酒肉,还可挡得风寒,你只管用,我这里不算账罢了。’老军道:‘主人家休得取笑!那有吃了东西,不算账之理?’”《儒林外史》第27回:“太太问道:‘你在字号店里算账,为什么算了这一夜?’”《红楼梦》第56回:“某人管某处,按四季除家中定例用多少外,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账。”该义引申,又可指吃亏或失败后与人争执较量,有报复之意,亦至迟明代已见,如《初刻拍案惊奇》卷18:“后来勾搭上场,也都是他教成的计较,把这堆狗屎堆在你鼻头上,等你开不得口,只好自认不是,没工夫与他算账了。”《争春园》第3回:“鲍刚听得凤小姐在此,方才转身,口中还骂道:‘这班打不死的狗头,我鲍爷爷权且饶你们性命,改日再与你们算账。’”《岭南逸史》第3回:“且听他取的批首是那一个,若素有声名的也罢,若不是素有声名,缓缓与他算账!”《现代汉语词典》已收“算账”[6]1251-1252,《汉语大词典》已列“算帐”,未及与之同义的“算账”。

5.注就:注定,预先决定

阎王注就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通览》第16页)

按,“注就”犹言“注定”,指预先决定,至迟明代已见,如《今古奇观》卷18:“鸳鸯牒注就意外姻缘,氤氲使撮合无心夫妇。”《醒世姻缘传》第83回:“过了这许多年岁,费了许多机关,用了这几千银子,印板一般没腾挪,还是那水神许定的官职,注就的地方。”乌有先生《绣鞋记》第3回:“嫂嫂陈氏连声称妙:‘这段姻缘真乃前生注就。’”清代陈烺《梅喜缘》第2出:“纵博得高车驷马回,也莫慰题桥意,注就了前生命里。”《红楼春梦》第40回:“多生注就仙眷属,况有乘龙人似玉,天上荣华万事足。”《汉语大词典》已列“注定”条,未及“注就”,《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6.抱膀子:别人下棋或打牌,站在旁边给人出主意、当参谋

抱膀子不嫌注大。(《通览》第16页)

按,《汉语大词典》已收“吊膀子”“逛膀子”等条,未及“抱膀子”,《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抱膀子”指别人下棋或打牌,站在旁边给人出主意、当参谋,亦可泛指旁观,最初多见于四川方言。《通览》以降,亦多有用例,如艾芜《太原船上》:“在小镇上僻静街巷的老太婆家里,这兵士曾偷着去搓过好几次麻将的。那主人的女儿替她抱膀子赢过清三翻的晚上,菜油灯下摇晃的人影,露出一个金牙齿,斜着眼睛笑的容颜,通映到他记忆的幕上了。”马识途《三战华园》(连环画):“那守门的特务在麻将桌旁‘抱膀子’,没有留意。”邓卓玉《红玫瑰》:“他让胖叔在门外等一下,他走进那间麻将屋,琪琪果然在里面,而冬冬也在一旁‘抱膀子’。”

7.送亲客:送亲的人,多为女性

傅崇矩接亲娘子送亲客。(《通览》第16页)

按,“送亲客”指送亲的人,至迟清代已见,较早的例子如《红楼梦》第14回:“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孝感天》第6回:“颜国顺说:‘离年已近,这送亲客可以不用前去。待过了新年,到了元宵佳节,大哥一同嫂嫂前去看看可也。就是这娶亲之事,一路上宿店打尖,我回去按站安置妥当,勿劳兄嫂挂怀。’”《跻春台》卷3《审烟枪》:“再说送亲客气得脸青面黑,尽都莫趣,见官把贞秀带回县去,回来去见李绍儒。”《汉语大词典》已列“送女”“送亲”“送女客”诸条,未及“送亲客”,《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二)并非生僻罕见的词语、义项

“《汉语大词典》的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故历代文献中出现的复音词,只要不是过于生僻罕见的,均应在《汉语大词典》收录之列。”[5]62《通览》使用的不少词语或义项既不生僻,也非罕见,《汉语大词典》未录,《汉语大词典订补》(2010)亦未增补。例如:

1.节巴: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

砍竹子遇节巴。(《通览》第18页)

按,《说文·竹部》:“节,竹约也。”“节”本指竹节,即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先秦已见,较早的用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节”附加“巴”缀构成“节巴”,仍指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除《通览》外,其余文献也有用例,如BCC语料库之《靖江宝卷》:“又吩咐一二十人扮作贩茅竹的,拿茅竹节巴打通了,长刀短枪总塞得茅竹肚里,从北门水关进去。”《国画技法入门:梅兰竹菊》:“各节之间的空隙不宜太大,视竹竿的粗细审度距离,给下一步嵌进节巴留个恰当的空隙。节巴的墨色比竹竿要浓,趁竹竿未全干时进行绘制,用笔爽利洒脱,强调顿挫,如同写草书。”[7]74《汉语大词典》未及“节巴”条,《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2.手杆:胳膊

手杆总是朝内弯。(《通览》第19页)

按,“手杆”指胳膊,至迟清代已见,最初主要见于四川话中。除了《通览》,蜀语色彩较浓的清末白话小说《跻春台》也有用例,如卷二《巧姻缘》:“摸了头来又摸脸,摸了手杆摸脚弯。”又《捉南风》:“郭老曰:‘我儿手杆上有三颗黑痣。’捞袖一看,果有黑痣。”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部分地区的现代汉语方言仍用“手杆”指胳膊,如《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上·媒婆害人真不小》:“手杆取来做鼓槌,肚皮刳来做鼓敲。”《中国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江津卷·十把扇》:“手杆弯弯作枕头,一觉睡到大天亮。”甄朝彬《昭通的北风·陈仕荣》:“当时他抱着手,好像手杆有疾,于是便多了些打听,……但他宁死不屈,就像电影中的许云峰,大义凛然,既使手膀被人用铁线捆绑失去了知觉,坐了多次‘喷气式飞机’也不屈服,结果落下了残疾。”《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丽江华坪卷·老变婆(二)》:“‘外婆’就安排姐姐睡脚头,弟弟小,睡她的手杆弯儿。”《中国歌谣集成·遵义卷·血泪斑斑难见人·不是亲夫不好留》:“昨夜跟妹睡一头,手杆弯弯做枕头。”《汉语大词典》未及该条,《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3.地方:田地

一千串钱莫买地方,一百串钱休讨婆娘。(《通览》第20页)

按,“地方”指田地,至迟清末已见,最初多见于四川方言。除了《通览》,其余文献亦有用例,如《跻春台》卷1《双金钏》:“且说方仕贵家虽富足,极其悭吝,平日片善不修,半文不舍,只想狠心积钱,多买地方,家中钱粮锁了又锁,妻子儿女用不得一丝一毫。”又《十年鸡》:“不上两年,余钱用尽,欠下债帐,不得已才将上湾地方卖了,还清帐项,只剩钱百串,买一金花担去卖杂货,兼办些璃珠假玉,下乡去哄妇女。”除了四川方言,重庆、贵州、广东等省市部分地区的现代汉语方言也可用“地方”指田地,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大渡口区卷·贪吃遭卖地》:“你们总承我买地方唦,哪家有田地要卖吗?”《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贵州省遵义地区遵义县卷·烟瘾歌》:“烟瘾发来无主张,请起中人卖地方。三年五载卖完了,想方设法卖婆娘。”曾令存《客家书院·培风书院》:“黄茂桂暨男黄炯呈请于署县施洪烈(浙江平湖人,顺治十一年奉委署程乡县事)愿意捐出旧所买地方,重新建祠,移祀七贤。”[8]36李城《边城岁月·四》:“阿爸、阿妈要落户哇寨,大约在光绪年间,就去哇寨买地方和房屋……又在西街买了一大片地基,准备盖房。”《汉语大词典》“地方”条未及“田地”义,《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除了上面所列3例,《通览》曾经使用,而《汉语大词典》失收、《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的词语、义项还有不少,如“十个说客,当不得一个夺客”(第20页)中的“夺客”指“强取之人”,“人穷思滥账”(第19页)中的“滥账”指“被拖欠很久、难以收回的款项”,与“与死人撞气”(第21页)中的“撞气”指“呕气,斗气”,“扯一根毛也痛,扯一纂毛也痛”(第21页)中的“纂”指“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的量词”等皆属此类。

二、《汉语大词典》书证阙如或书证为孤之词语

同样性质的词语,有的《汉语大词典》列有多个书证,有的却未列书证或仅列一个书证,做法不一致。再次修订时,应该考虑书证方面的一致性,力求同类词语使用同一标准。如果是专有名词,可以考虑统一不列书证;如果是普通名词,则应力求都列两个以上书证,原来没有书证或书证为孤的,应考虑适当增补。

(一)书证阙如的词语

“一部大型的历史性语文词典,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证每个词目或每个义项至少都应该有一条书证,这是立目和立项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拥有书证才能证明某词所表达的概念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被接受了。”[9]217但实际上,《汉语大词典》有不少词目、义项未列书证,《通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缺失,例如:

1.屄:女性外生殖器

屄上屙把屎,大家搞不成。(《通览》第16页)

按,《汉语大词典》“屄”条仅列“女性外生殖器”义,且未列书证。从历时看,“屄”指女性外生殖器,至迟元代已见,历代沿用,如元代关汉卿《蝴蝶梦》第3折:“(带云)张千,(唱)等我肏你奶奶歪屄!(张千随下)”清代曹去晶《姑妄言》第6回:“妇人阴物一名曰牝,通称曰屄。”明代以降,“屄”还往往用作詈骂秽词,该义《汉语大词典》失收,《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如《金瓶梅》第20回:“到后边,又叫雪娥那小妇奴才屄声浪颡,我又听不上。”《红楼梦》第60回:“你没有屄本事,我也替你羞。”

2.谷草:稻草

裁缝怕补烂皮袄,放牛娃怕扯谷草。(《通览》第20页)

按,《谷草》指稻草,至迟南北朝已见,如《宋史》卷76《朱修之传》:“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明史》卷80:“中纳边粮,兼纳谷草、秋青草,秋青草三当谷草二。”清人姜廷铭《保德州志》卷8:“疏免本州与河曲起运宣大税粮四千余石,谷草五千束,令存留本处支用,为州永利,州人德之。”《汉语大词典》“谷草”条“稻草”义未列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

3.麻雀:鸟名

我是钟鼓楼上的麻雀,吓怕胆的。(《通览》第16页)

按,《汉语大词典》“麻雀”条“鸟名”义未列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而同样是鸟名的“黄鹂”“乌鸦”“喜鹊”等条《汉语大词典》皆列有书证。表鸟名的“麻雀”最迟元代已见,其后沿用,如元代岳伯川《铁拐李岳》第1折:“(韩魏公云)你说你是小雕儿。(张干云)諕做麻雀儿了。”《西游记》第6回:“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明代高濂《养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菊花谱·捕虫法》:“四月,麻雀作窠,啄枝衔叶宜防。”《儒林外史》第39回:“那少年正要问时,山凹里飞起一阵麻雀。”晚清以降,麻雀牌亦省称“麻雀”,如邹弢《海上尘天影》第9回:“两人谈了许久,忽然又有印天然的朋友来,要叉麻雀,江子文遂入了局。”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到差之后,清闲无事,无非打麻雀、吸鸦片而已。”吴趼人《近世社会龌龊史》第3回:“不料贵相好说,今天阁下不曾到过,并且约了朋友今天叉麻雀,朋友已经到了,还不见阁下到云云。”陆士谔《十尾龟》第27回:“才说到这里,忽听有人喊道:‘可有人要叉麻雀?’”该义《汉语大词典》引鲁迅《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老舍《赵子曰》为书证,稍晚,《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4.羊毛:羊身上的毛

羊毛出在羊身上。(《通览》第21页)

按,《汉语大词典》列有不少表“某种动物身上的毛”义的词条,其中“驼毛”“凤毛”等条列有书证,“兔毛”“羊毛”等条未列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羊毛”指羊身上的毛,至迟东晋南北朝已见,历代沿用,如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8:“诸居士见,嫌责言:‘沙门释子,云何贩卖羊毛?’即问言:‘大德!此羊毛卖不?’”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卷12:“犹如劫贝,急恶抖擞;如弹羊毛,如是势急极恶大风。”唐代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九十四引《博物志》:“胡蕙蜀中本无,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者,胡蕙子着羊毛,蜀人取种,因名羊负来。”

5.黄鼠狼:黄鼬

黄鼠狼想吃天鹅蛋。(《通览》第17页)

按,黄鼬的俗名“黄鼠狼”至迟明代已见,如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8:“治中满腹胀:‘中满腹胀,镇江张天民医官传方云,食黄鼠狼,甚效。’”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8:“施复只道是黄鼠狼来偷鸡,霍地立起身,将衣服披着急来看这鸡。”明代周清原《西湖二集》卷4:“若是厨子要做官,却不似黄鼠狼躲在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不要说日里不稳,就是夜里做梦也还不稳哩。”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223回:“金光镣绕,瑞气千条,当时将她罩住,现了原形,乃是一只大黄鼠狼。”“黄鼠狼”“黄皮子”“黄猩子”皆指黄鼬,《汉语大词典》三词并收,但“黄皮子”“黄猩子”均列有书证,而《黄鼠狼》未列,《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二)书证为孤

《汉语大词典》积累和挖掘书证资料,工作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部汉语词典:“在筹备期间,就组织了上千人用三年多的时间看书收词,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语言资料。开始编写后,继续组织力量收词,制作了大约800万张资料卡片,拥有了200多万条第一手资料”[7]262。即便如此,《汉语大词典》也仍然存在不少孤证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语大词典》的分量,《通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缺失,例如:

1.放牛:牧牛

裁缝怕补烂皮袄,放牛娃怕扯谷草。(《通览》第20页)

按,《汉语大词典》“放牛”条“牧牛”义引《儒林外史》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除了《儒林外史》,其余文献也不乏其例,《通览》即其证,更早的例子如《搜神记·鬼设网》:“有一伧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后汉书·王涣传》:“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唐代严维《送薛居士和州读书》:“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2.老鸦:乌鸦

天下老鸦一般黑。(《通览》第21页)

按,《汉语大词典》引唐代顾况《乌夜啼》诗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除了《乌夜啼》,其余文献也不乏其例,《通览》即其证,再如唐代不空译《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取老鸦鸱枭鸽毛,诵明加持掷火中烧满一千遍。”宋代苏轼《入寺》:“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水浒传》第46回:“挨不过了,不免信步寻上山来,只见一群老鸦成团打块在古墓上。”《红楼梦》第91回:“只听见檐外老鸦呱呱的叫了几声,便飞向东南上去。”

2.瞎子:失去视觉能力的人

瞎子见钱眼睁。(《通览》第22页)

按,《汉语大词典》“瞎子”条“失去视觉能力的人”义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孤证。除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余文献也不乏其例,《通览》即其证,更早的例子如宋代刘克庄《最高楼·臣少也》:“补还瞎子重开卷,放教跛子出看花。”宋代太平老人《袖中锦·带子之人》:“常言带子之人,性多毒,忽戏之,恐招悔吝,如瞎子、缺子、跛子之类是也。”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73回:“行者指道:‘他在那殿外立定装瞎子哩。’”明代邓志谟《咒枣记》第2回:“也医好了几个哑子可以发言,也医好了几个瞎子可以复视,也医好了几个驼子可以伸腰,也医好了几个跛子可以正步……”《汉语大词典订补》增补清代洪升《长生殿·进果》为书证[3]921,已解决孤证问题,但未能解决书证偏晚的问题。

3.羊子:初生的羊

逗羊子也要一把草。(《通览》第21页)

按,《汉语大词典》“羊子”条指“初生的羊”义引《诗·大雅·生民》孔颖达疏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除了孔颖达疏,其余文献不乏“羊子”用例,《成都通览》即其证,再如《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汉代郑玄笺:“达,羊子也。”朱熹集传:“达,小羊也。羊子易生,无留难也。”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时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马子,行于彼林。”唐·沈如筠《异物志·月氐稍割》:“有大秦国,北有羊子,生于土中,秦人候其欲萌,为垣以遮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羊·附录·大尾羊》引吴策《渊颖集》云:“西域地生羊,以胫骨种土中,闻雷声,则羊子从骨中生。”

4.猪尿泡:猪的膀胱

猪尿泡打人不痛,臊气难闻。(《通览》第21页)

按,《汉语大词典》“猪尿泡”条引巍巍《东方》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其实,比《东方》早的文献不乏其例,《通览》即其证,更早的例子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23出:“猪尿泡疙疸偌卢胡,没裤。铧锹儿入的土花疏,没骨。”明代龚廷贤《古今医鉴》卷13《妙灵散》:“猪尿泡疙疸偌卢胡,没裤。铧锹儿入的土花疏,没骨。”清代鲍相璈编《验方新编》卷6《前阴·疝气肿胀如斗》:“沉香、紫苏、苏木、南星各五钱,老香橼一个,切碎,雄猪尿泡一个洗净,将药入尿泡内,好酒四五斤,煮烂,捣为丸梧子大。”

三、《汉语大词典》溯源、探流不足的词语

“《汉语大词典》就是古往今来汉语词汇的档案库。比方说有那么五十万个词,每个词有个档案,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原来什么意义,它后来意义有什么变化,不出现了,不用了,或者只用这个意思,不用那个意思了。每个词写个档案袋,放在这个库里头,放在《汉语大词典》里头。”[10]换言之,“书证是义项的基础和依据,辞书的例证应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和文体类型的多样性”[5]56-57,作为大型历时辞书的《汉语大词典》应该科学利用书证,全面反映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包括词义的消亡或部分消亡等。就总体而言,《汉语大词典》基本上做到了上述这一点,但首证滞后、末证偏早的现象也不少。

(一)首证滞后

“编写历时性的大型语文辞典,首例应当尽可能举始见例,即在传世文献中最初出现的例子,其他例证则要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该词在后世的使用情况”[5]114,而“书证溯源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只能逐步往前推移。虽然我们找到的书证很难保证是最早的用例,但我们只要把始见书证的时代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对词汇史的研究也就作出了一点小的贡献”[9]215。下面以《通览》为例,论述《汉语大词典》首证偏晚的疏失。

1.吊颈:上吊自杀

吊颈找大树子。(《通览》第22页)

按,该条《汉语大词典》引艾芜《童年的故事·手》、黄谷柳《虾球传·触须》为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实际上,明清文献已不乏“吊颈”用例,《通览》即其证,再如《金瓶梅词话》第19回:“这妇人见汉子一连三夜不进他房来,到半夜打发两个丫鬟睡了,饱哭了一场,可怜走到床上,用脚带吊颈,悬梁自缢。”明代汤显祖《邯郸记》第13出:“小子有计了,西头梁断处一条性命烂绳。(吊颈介)”清代邵彬儒《俗话倾谈》卷1《横纹柴》:“母亲如果要将女另嫁他人,女惟有投河吊颈,食药自尽而已。”清代刘省三《跻春台》卷1《十年鸡》:“莫奈何才去吊颈,遇老伯救我残生。”

2.黑路:夜里没有亮光的路

肯走黑路,说要撞着鬼。(《通览》第20页)

按,该义《汉语大词典》引赵树理《“锻炼锻炼”》、杜鹏程《保卫延安》为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实际上,明清文献已不乏该义用例,《通览》即其证,再如《续西游记》第32回:“行者故意笑道:‘走一条黑路,难道没个星月、天光影儿,怎么坑了性命?’”《白雪遗音》卷2《满江红·盼冤家》:“再一刻,打三更,黑路怎么走?黑路怎么走?”《荡寇志》第137回:“宋江与史应德上岸,黑路中又行了一程,遇着一个小小桑村。”《续济公传》第162回:“老鼋同扫帚精到了北岸,老元鼋想争个头功,撇了扫帚精,一个进前探听消息,却遇着牛忠在江口一人走黑路。”

3.鸡公:公鸡

鸡公屙屎头节硬。(《通览》第20页)

按,该条《汉语大词典》引周立波《下放的一夜》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实际上,明清文献已不乏该词用例,《成都通览》即其证,更早的例子如明代沈采《千金记》第23出:“做贼的偷的上手为财,管什么鸡公鸡婆。”明代汤显祖《南柯记》第21出:“下乡袖得小鸡公,送与恩官五更唱。”明代王应遴《逍遥游》:“几曾见五十只牛做的钓饵?几曾见三只脚的鸡公?”

4.脑壳:头颅

在你头上屙屎,还嫌你脑壳不平。(《通览》第17页)

按,该义《汉语大词典》引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沙汀《淘金记》为书证,《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实际上,更早的文献已不乏该词用例,《通览》即其证,更早的例子如唐代刘恂《岭表灵异》卷中《海虾》:“海虾,皮壳嫩红色,就中脑壳,与前双脚有钳者,其色如朱。……脑壳烘透,弯环尺余,何止于杯盂也。”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中:“前两脚大如人指,长尺余,有芒刺铦硬,手不可触,脑壳微有错,身弯环亦长尺余。”清代佚名《林公案》第2回:“(童顺)乘那人向上跃起之时,把手一扬,一飞蝗石正中那人脑壳,再看时已跃入府衙围墙去了。”

5.阳关道:康庄大道,喻指光明的道路

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过你的独木桥。(《通览》第17页)

按,“阳关道”本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至迟唐代已见,如唐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元代以降,“阳关道”往往泛指康庄大道,喻指光明的道路,《通览》用例即其证,再如元代泰不华《赋得上林莺送张兵曹》:“春日阳关道,莺声满上林。”《白雪遗音》卷3《八角鼓·瑞雪飘飘》:“密松林内似粉罩,杨柳枝梢赛银条,好大雪吓,行路人失迷了阳关道。”《绣像红灯记》第6回:“这才是高来奔上阳关道,要往那无锡去送书一封。”蔡东藩《民国演义》第51回:“偏偏忠言逆耳,反碰了一鼻子灰,那时无可恋栈,不如掉转了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汉语大词典》认为,“阳关道”是“阳关大道”的省称,通常用比喻光明的道路,引郭小川《秧歌》为孤证,过晚,《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作增补。另,“阳关道”至迟唐代已见,而“阳关大道”大约元代才见,故后者当是前者的扩展,《汉语大词典》说法似不确。

除了上述5例,《通览》可补《汉语大词典》首证偏晚的词语、词义还有不少,如《汉语大词典》“疯子”条“借指言行异常的人”义引于敏《西湖即景》为孤证,《通览》有用例:“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呆子。”(第22页)《汉语大词典》“接亲”条“迎接新娘”义引《中国歌谣资料·瑶族民歌·嫁女歌》为首证,《通览》有用例:“接亲娘子送亲客。”(第16页)《汉语大词典》“伸手”条“犹插手,参与其事”义引赵树理《三里湾》为孤证,《通览》有用例:“是相不伸手。”(第19页)《汉语大词典》“线子”条“棉花纺成的纱”义引柳青《种谷记》为首证,《通览》有用例:“灯影不会走路,有人提线子。”(第23页)《汉语大词典》“腰杆”条“腰部”义引周立波《第一夜》为首证,《通览》有用例:“扯根眉毛下来比你腰杆粗。”(第17页)《汉语大词典》“走路”条“行走”义引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为孤证,《成都通览》有用例:“灯影不会走路,有人提线子。”(第23页)《汉语大词典》“天老爷”条引洪深《香稻米》为孤证,《通览》有用例:“天老爷有眼睛。”(第20页)《汉语大词典》“眼前亏”条引茅盾《子夜》为首证,《通览》有用例:“好汉不吃眼前亏。”(第19页)《汉语大词典》“贼娃子”条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孤证,《通览》有用例:“宁肯与贼娃子打亲家,不肯与贼娃子结冤家。”(第22页)《汉语大词典》“火上加油”条引翟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为孤证,《通览》有用例:“火上加油。”(第21页)等等。

(二)末证偏早

《汉语大词典编写体例》第五条规定:“一个义项一般以引三条书证为宜,必要时还可多引一两个。例句按时代先后排列。第一个例句应尽可能选用时代最早的,以下选用比较晚的直到近现代的。”[11]40实际上,《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常常是有上古或中古时代书证,而缺乏近代或现代书证,在“流”的发展演变方面尚存在不少疏失,《通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不足,例如:

1.光:光明,明亮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圆时分外光。(《通览》第18页)

按,该义《汉语大词典》引《易·益》《楚辞·九章·涉江》《汉书·元帝纪》及唐代唐彦谦《玉蕊》用例为证,末证比《通览》要早1 000多年,《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2.百病:各种疾病

人吃五谷生百病。(《通览》第22页)

按,该条《汉语大词典》引《吕氏春秋·情欲》、汉代枚乘《七发》及三国时期曹魏嵇康《养生论》为书证,末证比《通览》要早1 600多年,《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3.屙屎:排泄大便

在你头上屙屎,还嫌你脑壳不平。(《通览》第17页)

鸡公屙屎头节硬。(《通览》第20页)

按,该条《汉语大词典》引宋·庄季裕《鸡肋编》及《古尊宿语录·临济义玄》为书证。《古尊宿语录》成于南宋,比《通览》要早800余年,《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4.马粪:马屎

经佑马也要落一把马粪。(《通览》第20页)

按,该义《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耿恭传》、东晋葛洪《抱朴子·黄白》为书证,第二个书证比首证早,而且《抱朴子》《后汉书》成书时间均要比《通览》早1400年以上,《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5.死人:已死的人

与死人撞气。(《通览》第21页)

按,该义《汉语大词典》引《诗·小雅·小弁》《国语·晋语二》及《荀子·天论》为书证,末证比《成都通览》要早2 000多年,《汉语大词典订补》亦未增补书证。

除了上面所列5例,《通览》可补《汉语大词典》末证偏早的词语、词义还有不少,如《汉语大词典》“脚下”条“指物体近地面的部分”义末证为《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实际上《通览》尚有用例:“大树脚下好遮荫。”(第22页)又如《汉语大词典》“三更”条“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义末证为唐代崔颢《七夕词》诗,实际上《通览》尚有例:“阎王注就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第16页)再如《汉语大词典》“喜事”条“指值得庆贺而使人高兴的事”义末证为明代吴承恩《喜迁莺·贺阎双溪令嗣登科障词》,实际上《通览》尚有例:“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圆时分外光。”(第18页),等等。

四、结语

清末民初既是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也是“现代汉语的前发展阶段”[12]25。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大量文字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览》对清末成都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农工商业、饮食、方言、居家事物、凡百价目、水陆程途,靡不毕载”[13],已经得到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在大中型历史性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价值仍未得到充分挖掘。“《汉语大词典》是一部研究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史最方便最有效的文献”[14]272,故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初步探讨了《通览》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遗憾的是,受本人水平所囿,本文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能使《通览》引起更多汉语词汇研究者关注,目的也就达到了。

猜你喜欢

书证大词典汉语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学汉语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书证提出命令的泛化适用及其限缩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