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一义多形”现象考察

2021-01-15张文国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合成词单音单音节

赵 晖,张文国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250014)

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看,尽管清末民初时期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深度和广度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据胡全章统计,“清末民初(本文指的是从1897 年——该年第一份白话报刊《演义白话报》面世,到1919 年——该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时段)白话报刊大量涌现,短短的二十二年间共出现了三百七十多种专门的白话报刊。”[1]它们均是“我手写我口”(黄遵宪《杂感》),基本上达到了言文合一,在汉语史研究上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有鉴于此,我们对一千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该时期的汉语呈现出非常鲜明的过渡性特点,尤其是“一义多形”现象极为常见。本文所说的“一义多形”是指相同的概念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清末民初常见的多样态语言表达形式,有一些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中不再使用,由此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也看出了一些语言演变的轨迹。

一、单音节词独立使用的自由度较高

吕叔湘曾谈到:“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单字,象语,言,初,始,等等,不但不能单独说,在句子里也难以构成一个句法单位。另外有些单字,象单,独,句,题,等等,在句子里有时候不能不承认它自成一个句法单位,可是很难单说。”[2]他认为现代汉语中,“单音节的活动远不及双音节自由,不但单说受限制,在句子里也受些限制。”[3]但是清末民初情况却大有不同:有许多在今天使用受限的单音节词在那时却基本不受限,仍被大量自由使用。白话报刊语料显示,同一概念意义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两种表达方式的“一义多形”现象非常普遍。下面是部分单音节词的例子(方括号中是今天相应的双音节词):

1.我一国的语[语言]明明是很容易相通的,竟然不能相通。(《白话》1904.(4).59)

2.美国纽约地方(纽约是美国顶要紧的城[城市])有个耶稣教会。(《杭州白话报》1901.1.2)

3.全国的人,战兢兢耽心事,生出这种谣言来,虽然有喜事的人,也访[探访]不出这事的原故。(《杭州白话报》1902.14.3)

4.今见丈夫回来了,问他肚子饿吗,可要吃什么点心。他说:慢些慢些,我正要寻[寻找]一段新闻咧。(《小说画报》1918.13.5)

5.李鸿章复电说:“贵教会有这等好意,中国人感谢不尽,我还要代饿[饥饿]的百姓磕头呢!”(《杭州白话报》1901.1.2)

6.美国日本国,女工是极盛[兴盛]的,佐夫治家,富国强兵,全仗工艺盛呢。(《大公报》1902.10.17- 3)

7.大凡从东西洋毕业回国的学生,终[始终]抱着个绝大的希望,最得意的时在将归未归之际。(《小说画报》1917.1.8)

以上诸例中标注的单音节词在例1、2 中为名词,例 3、4 中为动词,例 5、6 中为形容词,例 7 中为副词。清末民初时期大量的单音节词已经有了同义的双音形式,比如:语—语言,城—城市,寻—寻找,终—始终等,但是白话报刊却依然大量使用单音节词,这说明当时的单音节词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独立运用的单音节词从语言的核心功能——表义功能来说基本上是称职的,不会产生误解。然而我们今天却一般不这样使用它们,究其原因,是它们在韵律上不协调,读起来拗口,故而今天我们更倾向选用韵律协调的双音节词,这就使得许多原本可以自由运用的单音节词逐步失去了独立使用的资格。这种单、双音节词等义且并用的一义多形的情况也证实了,胡适曾谈到的“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其自然演化的速度还是比较迟缓的”[4]这一论断。

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能够自由使用而在今天不能单独使用的单音节词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再例证。

二、透明度高的短语大量使用

李晋霞、李宇明谈到,“词义透明度是指根据各组成成分的意义来推知合成词的整体意义的难易程度。”[5]李晋霞认为,“词义的透明度可以分为完全透明、比较透明、比较隐晦和完全隐晦四个梯级。”[6]其中,词义可以基本上从构成要素的意义上得出的一类词就叫完全透明词,透明度稍低点儿的词叫半透明词。众所周知,短语是合成词的上一级语言单位,一个短语比一个完全透明的同义合成词更加透明。清末民初虽然许多合成词已经出现,但是白话报刊却经常选用以描述、阐释之法构成的更加透明的同义短语,如:

1.省城吴敬伯、魏宝三是湖北有名的人,热心爱国。(《京话日报》1905.08.08- 4)

2.现在有个有名人,名叫严复,说道他一生专讲究种学,说道世界上面,无论那一种生物,都有彼此争竞的心思。(《杭州白话报》1901.6.12)

3.电报局总办候补知府经元善第一个,以外还有各省在上海的名人,总共有一千多人。(《杭州白话报》1901.11.21)

例3 中的“名人”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以下称《现汉》)中“名”的解释有八个义项,第五个义项是“出名的;有名声的”,“名人”的解释是“著名的人物”,不管是从“词典透明度”角度还是从“大众透明度”角度上说,都完全透明。但是例1“有名的人”、例2“有名人”也大量存在,这是因为尽管“名人”语义透明,人们理解时也有一个潜在的认知过程:先从“名”的众多义项中准确地选取“出名的,有声名的,著名的”这个义项,之后与“人”对接,才能得出“出名的人物,有名声的人物,著名的人物”这个整体意义。而例1“有名的人”和例2“有名人”整体意义一目了然,不须去费周折。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中与合成词同义的短语与合成词经常并存并用,如:

4a.你们赌博的人,俗话说得好:“上了赌博场,丢了爷和娘。”(《竞业旬报》1907.8.31)

4b.这一天正是墟期,土匪进赌场赌钱,为争竞打起架来。(《京话日报》1904.12.03- 2)

5a.越是愚蠢人,忌讳越多。(《敝帚千金》1904.2.14)

5b.我这样蠢人,那里配讲究这些。(《大公报》1918.05.01- 11)

选用多音节短语和前边所讲的选用单音节词是正相对立的取向,对应了不同的表达需求:前者是为了表义更明确,后者是为了文字更经济。对立取向的同时出现,必然存在一个共通的逻辑理性,那就是:达意。之所以选用单音节词,是因为它已经满足了“达意”的需求;之所以选用多音节短语,是因为短语比已经透明的双音节合成词更“达意”,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白话运动刚萌芽,当时可能还没有相应的双音节合成词,比如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跳舞会”出现了60 次,“舞蹈会”出现了2 次,而相应的合成词“舞会”却一次也没有出现。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多音节短语和单音节词不约而同地走到了双音节合成词的阵营,殊途而同归,这也对应了不同的表达需求:前者是为了文字更经济,后者是为了表义更明确。前者的音节由多变少,后者的音节由少变多,这种对立的选择走向,也必然存在一个共通的逻辑理性,那就是:韵律协调。因为“达意”仅仅是最基本的表达需求,“达意”之后人们就会提出更高的表达需求:辞气顺畅。于是乎,辞气顺畅、韵律协调而且文字更经济的双音节词就取代了几乎全部的同义多音节短语,辞气顺畅、韵律协调而且表义更明确的双音节词也就取代了绝大部分的同义单音节词。

总之,本时期的短语语义透明度高,但辞气顺畅度、文字经济度较低。因此,后来绝大部分都被双音节词所取代,它们不过是那时的汉语向今天的汉语过渡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而已。

三、述补结构的词汇化程度较差

朱德熙指出,“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是汉语中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无论是语法功能,还是语义上都相当于一个动词。”[7]他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述补结构是一种临时创造新动词的语法手段。”[8]比较而言,动词和补语均为单音节时,述补结构的词汇化倾向更鲜明;而当动词或补语的一方或者双方为双音节时,述补结构语的词汇化倾向就弱得多。比如以单音节“清”为补语的“分清”“划清”“澄清”“誊清”等已被《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独立的词条收录,它们是合成词;但是,其相应的以双音节为补语的“分清楚”“划清楚”、“澄清楚”“誊清楚”等却无一被收录,因为,它们尽管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动词,但在语法结构的性质上还是普通的短语。

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动单音+补单音”形式虽然很常见,但“动单音+ 补双音”形式也在大量应用,这也形成了两种形式并存的一义多形的现象。以“动单音+成”与“动单音+成功”为例说明此种现象:

1a.这徐柏林伯爵心思狠灵巧,近来想出一个极好法子来造成功一支汽船,能够在空气里头行路的。(《白话报》1908.2.12)

1b.(问)太阳是什么造成的呢?(答)太阳是火质造成的。(《安徽俗话报》1904.9.25)

2a.等这小孩子长大了,娶媳妇的时候,把这树砍了下来,做成功一个衣柜。(《绣像小说》1903.4.4)

2b.这样说起来,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在纸上,做成一种俗话报,才算是顶好的法子。(《安徽俗话报》1904.1.1)

“动单音+成功”和“动单音+成”并存,而且前者更为常见,其中的逻辑理据是:一、多选用单音节动词,是因为“单音节词单独使用的自由度较高”(正如本文第一个问题所言),起码在这类格式里,单音节动词比双音节动词稍有优势。二、多选用“成功”,是因为它在那时就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词,它的语义透明度远远高于“成”。但是到了今天,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动单音+成”一枝独秀,其中的逻辑理据是:“动单音+成功”韵律不协调。所以,兼具文字经济和韵律协调两项优势(尽管语义透明度稍逊一筹)的“动单音+成”一统天下,“动单音+成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在这类格式里,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就成了“动双音+ 成”“动双音+ 成功”的形式:

3.宋朝淳化五年,有一位大聪明人,名叫武允成,心思灵巧,想了一个法子,制造成一架木犁。(《京话日报》1905.03.19- 4)

4.大总统电复各省督军,说明系因军事正在吃紧,继任内阁尚未组织成功。(《京话日报》1917.11.28- 2)

这两类不同形式,也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和“动单音+ 成功”一样,到了今天一律变成了“动单音+ 成”。

其实,做补语的“成”最终取代了“成功”,还有深刻的语义原因:

第一,“成功”之所以被更多地选用,是因为它蕴含“令人满意”这个积极的褒义指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就是希望得到“成功”所产生的结果,而在反复地使用过程中,这个褒义指向淡化了,即使产生的结果并不是人们主观预期的,而是自然生成的,也可以用“成功”来表达,如:

5.人的头骨原是几块凑成功的,囟字的形儿正像那个样。(《京话日报》1904.10.09- 6)

6.我们所吃的酒,无论是惠泉呀……一到肚里,都变成功醋样的酸味了。(《白话报》1908.2.15)

7.山石树木楼台轩馆如同美玉雕成,白茫茫一片清凉世界全是积雪冻成功的。(《京话日报》1905.11.28- 6)

上面的“头骨”“酸味”“清凉世界”都是自然生成的,既不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也没有人们的主动行为。甚至产生的结果是人们不希望的、不“令人满意”的,也仍然可以用“成功”来表达,如:

8.列位呀,可晓得这辈废料的人,就是因为这样管法,才把他管成功一个废料的。(《白话报》1904.4.17)

9.我说有五项坏处,两项坏处说媒人造成功的,三项坏处是自家弄出来的。(《杭州白话报》1901.4.1)

10.大概从秦汉以来,换一次朝代便加一层弊病,久而久之酿造成功,以致有现在这种腐败的丑相。(《杭州白话报》1903.2.1)

上面的“废料”“坏处”“丑相”都不是人们希望得到的结果,但也说成“成功”,那么“成功”就彻底失去了褒义色彩,变成了一个无所谓褒贬的中性词,因而带给“成功”褒义色彩的“功”就成了羡余成分(Redundancy),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第二,在古代汉语中,“成”的本义就是“成就,完成”(《词源》1980 年版),“完成;成功”(《现代汉语词典》)本身就蕴含着褒义色彩,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所以“成”经常与“败”相对,如“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而从本源来讲,做补语的时候,放弃了“成功”而选择了“成”,是复古还原。

总之,“动单音+ 成”“动单音+ 成功”“动双音+成”“动双音+成功”四种格式同时存在,说明当时述补的表达方式尚不稳定,词汇化进程正在演变中。

四、同素异序词尚未定序

肖晓晖指出“同素异序词是指构词语素相同而字序不同的双音词”[9],张瑞朋指出,此类词是“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10]。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存在着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如“囚虏-虏囚”“惧怕-怕惧”等,据韩书庚统计“共计1015 组,其中以并列式居多,有738 组,占统计总数的73%”[11]。如(括号中是相应的常见语序):

1.其时有一个凶人姓胡,住在他家的后头,看见了黄小姐,常有垂涎的思意 [意思]。(《白话》1904.1.11)

2.英国王就派委[委派]了这古克统带了三百顿的兵船,到各自查走的水路,与起先麦折伦一样。(《中国官音白话报》1898.7-8.7)

3.怎么为顺着女儿天生来的原样子,又利便[便利],又省事,又不受苦,反倒不肯做了呢?《敝帚千金》1904.2.45.

4.北京的大夫没能耐的很多,实不止要命明一家,官场若不想法子整顿,民命死的真冤,这个责任该应[应该]归在太医院。(《京话日报》1906.03.06- 3)

以上诸例中,例1 是名词,例2 是动词,例3是形容词,例4 是副词。

其他类型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比较少,这很容易理解,并列式合成词语义距离近,属于同一概念范畴,语法作用相同,所以易于前后颠倒;其他类型的合成词语义距离远,语法作用往往不同,也就不易颠倒顺序。并列式同素异序词多为一组同义词,属于本文讨论的“一义多形”,其他结构的同素异序词或者概念意义有别,如“名人-人名”,或者语法作用不同,如“安心—心安”,不属于本文讨论的“一义多形”,不再详述。

同素异序是由于构成要素顺序的变换而形成的一义二形的词汇现象。在语言中,这种一义二形的现象是不经济的。张志毅、张庆云指出,“在一个义场里出现了两个完全等值的义位,造成了义场的失衡,趋势是:或者淘汰一个,或是分工。”[12]因此,到了今天,除了少数同素异序词仍是两序共存外,绝大部分都是只保留其中一序了。汉语词汇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定序,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存在,表明清末民初许多合成词的词形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

结语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中存在着大量成系统成类聚的一义多形的现象。从音节角度看,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并用;从构成情况看,合成词与成分较多的透明短语并存,词化程度较高的述补式双音节词与松散的述补短语并存;从构成成分顺序看,很多同素异序词尚未定序。这些“一义多形”的现象说明清末民初汉语的词汇系统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许多表达形式尚未完全稳定下来,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猜你喜欢

合成词单音单音节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单音及部分频带干扰下DSSS系统性能分析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Serendipity: Seizing the Toned Picture of Poetry in the Light of Prosody*
视唱练耳听力训练的方法
词语小超市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释名》释语中的合成词刍议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