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侬智高兵谏的行动逻辑及性质

2021-01-15李斯颖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趾朝廷

李斯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北宋壮族首领侬智高曾率部抗击交趾入侵廿四载,是一位心向中国、积极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爱国志士。1050年,侬智高被交趾侵略军逼得遁伏山林,又得不到朝廷庇护,被迫进行兵谏。他于1052年4月率领7000人北上,首先攻下横山寨(今田东城郊),接着东进,得到邕州民众内应,很快攻下邕州。八天后,即移师沿西江东下,得到沿途民众的支持,广东十县民皆反,队伍不断扩大。不到二十天,侬智高已经相继攻破横、贵、浔、龚、藤、梧、封、端、康等九州及三水,直抵广州,岭外骚动。《涑水记闻》曰:“横、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无城栅,皆望风奔溃”[1]257-258,“时升平岁久,缘江诸州,城栅隳敝,又无兵甲,长吏以下,皆望风逃溃”[1]265-266。侬智高的队伍从最初七千人迅速扩大至数万人。在围攻广州五十七日不下后,侬智高挥师回邕州,沿途仍势如破竹。纵观其兵谏历程,虽占据岭南南部区域,但侬智高兵谏的目的并不是割地永久自立为王。

一、侬智高兵谏的起因

侬智高起兵兵谏,是在当时情境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他曾屡屡向宋朝请求“内附”均被拒绝,与此同时,交趾步步紧逼,使他处于内外夹攻之中。逼不得已,只能走兵谏之路。侬智高希望通过兵谏能够让朝廷警醒,改变放任交趾蚕食国土、拒绝被交趾侵占的国土回归的卖国行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起兵”主要有五种情况,其一为对朝廷用兵,意在建立永久性的分裂地方政权;其二为王族之间争夺帝位;其三为地方势力崛起力图推翻前朝;其四为农民起义反压迫剥削;其五为反对朝廷卖国导致国土沦丧。前三种情况常常导致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后两种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应给予肯定。侬智高起兵进军邕州、广州之举,属于上述第五种——反对宋王朝放纵交趾李氏王朝蚕食国土、拒绝被交趾侵占的领土回归的卖国行为,是典型的爱国行动。

首先,侬智高起兵咎在地方官拒绝其“内属”。狄青给侬智高做了“内寇”的界定,导致其成为“内寇”的因由是什么呢?一言蔽之,那就是宋朝地方官拒绝他“内属”。换言之,亦即宋朝地方官将饱受凌辱的侬智高拒于国门之外,促成其“内属”向“内寇”角色的转换。侬智高举兵攻破邕州时,擒住正在城上犒军的知州陈珙、通判王乾祐、广西都监张立一干人等,此后又在军资库发现他所上的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我请内属,求一官以统摄诸部,汝不以闻,何也?”陈珙说曾经奏报,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侬智高接着寻找奏章的底稿,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侬智高识破陈珙的嘴脸,不再听其狡辩,遂将这个昏庸州官和他的几个副手杀掉解恨[2]4142-4143。侬智高反复恳求内属,其情深切,令人感动,这个体不健全的禄蠹竟隐瞒不报,何等居心?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才落下被杀的结局。陈珙犯浑,尚不止此,“皇祐末,诸司使陈拱(珙)知邕州,有旨任内无边事与除阁门使。是时广源蛮酋侬智高檄邕州,乞于界首置榷场,以通两界之货,拱不报。久之,智高以兵犯横山寨,掠扰居民畜产而去。拱虑起事而失阁门使也,皆寝不奏,亦不为备。”[3]142为保住官位而阻止做生意,亦即阻挠侬智高内属,实在荒唐。

陈珙如此,萧注亦然,“在广南,侬智高特纳款,而邕守将萧注玩寇要赏,不以时抚定,公(李师中)檄注诣府诘责,注自诡以功赎罪”[4]166。可见,两任邕州知州都在拒绝下属羁縻州的内附。狄青南下后曾微服去拜访正在丁忧的邕州老知州陶弼,见其心诚,倒豆似地和盘托出:“官吏皆成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边事,乘扰攘中济其所欲,不问朝廷安危,谓之‘做边事’,涵养以至今日。非智高能至广州,乃官吏不用命,诱之至此。智高岂能出其巢穴至广州哉?今诚能诛不用命官吏,使兵权在我,一变旧俗,则贼不足破也。”[5]7-8由此可知,酿成侬智高举兵之祸,根由在于地方官拒绝其“内属”。

侬智高起兵的原因,有识之士也看出端倪。宋皇祐元年(1049年),“州人殿中丞昌协奏乞招收智高”,此人认为应当接纳侬智高“内附”,而且是“乞招”,既真诚又有见解,但朝廷没有接受。萧固也上奏说:“智高必为南方患,愿赐一官以抚之,且使抗交趾。”[6]4078又说:“蛮人见利则动,必保其往,非臣所能。顾今中国势未可以有事于蛮方,如智高者,宜抚之而已。且智高才武强力,非交趾所能争而畜也。就其能争,则蛮人方自相攻,吾乃得以闻而无事矣。”[6]4078这个主张宋仁宗也不接受。明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也认为侬智高起兵在于朝廷拒绝求附:“(侬智高)求附中国,使朝廷纳其金函。俾处入江峭绝之乡,与交趾角立,椎髻左衽,战斗用命,未必非二南一奥藩也。无故拒却,激其背叛,焚巢入寇,邕州失守,曹觐等相继战死,杨畋师久无功。以南土之久安,当文吏之迂缓,一夫攘臂,二广震惊,势所必然。庞籍力赞,仁宗专任,狄青挺铍,先斩败将,疾趋昆仑,绛衣倒北,农种糴收,童谣验矣。”[7]221陈邦瞻认为朝廷“无故拒却”,才造成“一夫攘臂,二广震惊”的局面,朝廷的失策不言自明。如果朝廷接纳侬智高内属,不仅可以抗击交趾,保卫边疆人民,保卫国土,而且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侬智高起兵兵谏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他抗交护国义举的一部分。他兵谏有着自己的战略目的和既定目标。其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以获得更多资源与人力支持,实现与交趾的有效对抗。其二,铲除一些臭名昭著、危害百姓、出卖国家的腐朽官员,以起到警诫官场、震慑昏官的效果。其三,通过引起朝廷重视的兵谏活动,让朝廷改变任人蚕食国土,拒绝领土回归的错误行为。重视广源道的国属问题,以此表达对朝廷任人入侵本国领土的不满、对北宋君臣漠视国土沦丧的卖国行为的抗议。他的兵谏活动,引起了朝廷对上述问题的重视与探讨,最终促成了广源道等边境众多州洞回归祖国的怀抱。因此,今日我们重新审视侬智高起兵事件,强调对侬智高进行正确的评价,目的不在于评价他的个人行为,而在于厘清和申明其行动背后的最终目的——保卫中国领土完整。

二、侬智高兵谏的性质

侬智高起兵进展顺利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侬智高经过多年抗击交趾侵略和训练队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战略战术比较成熟,故攻无不克。二是岭南各州县官吏腐败无能,军旅孱弱,经不起战斗。三是侬智高实行的是兵谏,不是占地为王,每州都匆匆而过,既不在各州建立自己的方国郡县制度,也不留戍一兵一将。

关于这次起兵的性质,过去大多简单地说成“反宋”,结果引起误解。实际上,这次行动只是侬智高的兵谏行为。首先,从起兵目的看,宋代几十种古籍,都没有见到侬智高推翻宋朝的言论。《涑水记闻》载,侬智高武力求附原委:“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目标定为“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1]270。其次,从实际行动看,侬智高的活动仅限于守土抗交、清君侧、反卖国,没有剑指朝廷。再次,从进军过程看,破九州基本一次过。他于1052年5月1日占领邕州,将南天国升格为大南国,只待7天。1052年5月9日占横州,待到11日,3天,在此补充粮草和兵丁。1052年5月12—15日,占领桂平,待4天。1052年5月16日,占龚州,只待一天。1052年5月17日,一天就走过藤州、梧州、封州三州。1052年5月18日占康州,仅一天。1052年5月19日,占端州,休整3天。在上述地方,侬智高都没有扰民。1052年5月22日,围广州,57天。侬智高所到之处多得民心,故“十县民皆反”。相反,史载广州知州仲简“不袭贼,纵部兵馘平民以幸赏”[8]1288,这是古代战后计战绩之法,即根据割毙敌首或俘虏左耳多寡以领赏,仲简因“不袭贼”被指责,竟然割老百姓左耳充当敌耳,残酷之极。具体来看,侬智高率部往广州,其中有两州一天过,一昼夜过三州,说明只是匆匆而过,达到警醒目的即可。侬智高回师经过昭州,知州柳应辰弃城而逃,广西钤辖王正伦等数官员与侬军斗,皆阵亡。侬智高所过九州,没有在任何一州留一兵一将,也不留建置,说明他建立的是临时地方政权。历史上凡是要建立永久性分裂政权,占领一个地方总是进行建置,留下兵将守卫。然而,侬智高起兵过境各处,却未留下一兵一卒。这与李元昊西占甘肃的甘州、瓜州、沙州即派重兵把守的做法完全不同。

从1052年5月1日破九州到8月回到邕州城,侬智高兵谏只用了四个月时间,9月即给朝廷上书只求当个邕、桂节度,以后再也没有攻占岭西任何城市。侬智高在邕城静待朝廷回音,又一直等待了几个月,却于1053年元月等来了狄青的征讨。期间,12月广西兵马钤辖陈曙受余靖蛊惑,违反狄青严令勿妄斗,率万人于宾州袭击侬智高,结果大败于金城驿,死两千余人。狄青到宾州,“数其败军之罪,并军校数十人皆斩之”[1]260。从静待数月可知,侬智高并不是要推翻朝廷或长期割据,只是兵谏令朝廷改变纵容交趾李朝侵略而已,和他用二十四年反抗交趾入侵相比只是很短的时间。

从兵谏全程看,侬智高过九州返回邕宁,第八次向朝廷请求回归,并没有过多的政治要求,更不用说割裂中华国土、真正自立为王的想法。

三、侬智高兵谏的三个目的

侬智高的兵谏实属迫不得已。他向广州进军,是要实现自己的三个目的,即守土抗交、反对朝廷容忍交趾入侵占领中国的土地以及反对中央朝廷的卖国行为。

侬智高起兵,直接目的就是要抗击交趾的逼迫。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侬智高与交趾的积怨极深,已达到彼此水火不容的地步。交趾人因笼络侬智高不成,必定要灭之而后快。交趾不但意图吞并广源州,甚至有了继续北上、占领两广甚至往福建一带扩张的野心。在这种局面下,侬智高只能坚持反抗交趾,二者的关系进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关键时刻。对于侬智高来说,以区区广源州、南天国狭小之地为基础,对抗拥有红河三角洲强大农业基础与人力的交趾政权,是十分困难的。当时,广源州虽产金,侬氏家族已有一定的军力、人力、物力等积累,曾出现“西山诸蛮,凡六十族,皆附智高”、“其徒甚盛”[1]257的盛况。然而,当时的广源州地盘狭小,其辖域以今中国那坡县、靖西县中南部和大新县西部一带为主,南至今越南高平省,西至今云南省文山州的富宁县以南一带,北界到德保县、那坡县北部,核心区域面积至多8千平方公里,总体面积至多2万余平方公里,可活动的空间有限。在侬智高父亲侬存福不承认交趾政权的统治时,交趾人可以轻而易举进入他的地盘,将其一家老小抓到升龙(1039年)。甚至在侬智高建立大历国作为抗击交趾入侵基地时,交趾王李德政依然轻而易举恣意领军深入,击破侬智高的防御将他抓到升龙。可见,广源州的地域狭小,虽山岭较多尚可迂回躲避,但难以抵挡大敌入侵,后退无路。为此,只有通过守土、扩土,争取更大空间,才有机会在与交趾的抗争中进退可守,争取获胜的把握。因此,以守土扩土的方式达到保卫广源州主权、求得自我生存成为侬智高的最佳选择。通过扩大可管理的地域,侬智高获得了经济、兵力等多方面的补给。

侬智高起兵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清君侧。从侬智高祖父侬民富开始,侬家就已经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由南汉请求归附新朝——宋朝,并得到宋太宗赐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9]9880。不料,宋天圣七年(1029年)转运使章频罢遣了侬存福的“邕州卫职”[10]447,侬氏家族无可依靠,被交趾侵害,北宋邕州属地广源州时刻处于被侵吞的危险之中。从此,侬智高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向宋朝请求回归的道路,这中间的曲折与艰辛,与北宋朝廷官员的昏庸阻挡、官场的贪婪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故此,侬智高在逼不得已被迫兵谏的过程中,也力图清理昏庸的官员,扫除官场贪婪腐败之风,实现清君侧的目的。

与此同时,侬智高对抗交趾,首先遇到的是粮草、资金和兵员、车马装备等实际问题。广源州一带地广人稀,山地多而平地少,粮食产量不高。南天国虽地域更广,其畛域也只包括今中国大新县、天等县南部、靖西县、那坡县、德保县、云南富宁县以及越南高平省,最大时一度延伸到右江百色,田东、田阳一带。其中,仅右江河谷一带较为富庶,人口数量依然不多。小规模与交趾抗衡,山地占据优势,如若交趾大规模进攻,人力上不占优势,后续资源补充不足,也很难坚守。甚至就整个广西来说,其人力、物力在北宋国内都处于弱势地位。广西作为历史上的边陲省份,北宋时依然是人口较少的省份之一,其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70到1/80[11]108。广西不但人口较少、资源相对匮乏,宋王朝的兵力分配、资金支持等广西都是薄弱的。宋朝的军事重心在防御北方辽、西夏政权,无暇兼顾南方,广西军费缺乏,招募兵士数量有限。在侬智高失败后的1075年,交趾曾集中8万人马(一说12万)入侵南宁,屠杀守城官兵及全城百姓,闹得人心惶惶。相较之下,当时整个广南西路的正规军队只有1万人左右,其中南宁2800人、桂林3000人,其余分散各地,有的只能以百位数来计算。宋王朝兵力尚且如此,侬智高在区区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调动的人力物力更是有限。

相较之下,交趾的军事、经济实力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侬氏家族与交趾不断斗争的时期,也是交趾军事实力日益增强的时期。交趾政权野心勃勃,不断向外扩张,向北侵略中国,向南入侵占婆、真腊,以达到掠夺财物和土地的目的。黎朝时,黎太祖黎桓就曾先后于982年、983年入侵当时尚未并入交趾的占城,并时常向宋朝炫耀自己的战功:“占城国水陆象马数万来寇,率所部兵击走之,俘斩千计。”[12]14060明明是自己入侵占城国,却还要黑白颠倒,把被侵略者说成入侵者。黎桓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战绩来让宋朝明白自己的实力不凡,不要妄图再插手交趾事务,维系目前表面的宋交宗藩关系即可。到了李朝时期,交趾更为重视军事力量的加强与建设。彼时,交趾开始施行征兵制,分“大黄男”(20-60岁男子)和“黄男”(18-20岁男子)两种兵类,日常既从事生产活动,也习武训练,以备战时随时出征。这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有效战略。除此之外,中央还设有禁军,地方上设置番兵,纪律森严,各有统属。禁军士兵的额头上还刺有“天子军”的字样,以显示英勇与特殊[13]53-54。

侬智高曾经被抓到交趾的都城升龙,也曾在假意屈服于交趾期间到升龙朝拜。他很清楚交趾王朝正处于日益繁荣的时期,其力量不容小觑。水稻移栽技术发端于中国南方湘桂赣,后传入交趾。到东汉末年,交趾就已经种植双季稻,并日益成为中国同东南亚及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和交通往来的重要枢纽。这使交趾在海上贸易和边境互市中收益甚多,国力不断强盛,物资基础日益雄厚。此后,占城稻在交趾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占城稻的特点是高产、早熟、耐寒,适应交趾当地的气候,而且成熟期很短,只需要50天左右。与此同时,统治者注意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倡使用耕牛作为劳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交趾王朝不断开发沿海和北部平原一带的荒地作为新的耕地,使得国家粮食储备增长快,农业进步大。1010年,李朝太祖李公蕴将首都从华闾迁移到地势平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便利的大罗,并将大罗改名为升龙。李朝设立了模仿中国机构和官制的统治系统,使得地方权力被削弱,国家权力更为集中,交趾进入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侬智高进行兵谏,东达广州城下,达到了守土抗交、清君侧的效果,但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反卖国土。从皇帝到群臣,北宋王朝从不珍视宋交边境的宋朝领土,导致交趾入侵,黎民百姓深受其害。侬智高是要以兵谏,给皇帝和群臣敲响警钟,让他们改变“御北轻南”的做法。对于交趾侵犯宋朝南部领土、侵扰当地居民的行为,宋朝廷不去伸张自己的主权,而是一味想保皇位,任由边境领土被人侵占。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交趾向宋朝索取边境之地,宋真宗问起情况,韩琦居然说:“向以黎桓叛命,太宗遣将讨伐,不服,后遣使招诱,始效顺,交州山路险僻,多潦雾瘴毒之气,虽得其地,恐不能守也。”[12]14068身为朝廷命官,不重视领土问题,还放任交趾的分裂,认为即使拿下了交趾也没办法守住。由此,我们也更能理解侬智高的兵谏实属迫不得已。

结 论

侬智高起兵是他保卫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举措。没有他抵挡交趾的再次入侵,大新、天等南部、靖西、那坡、德保、云南富宁这些历来属于中国的边境疆土极有可能被入侵者占领,难以再回到祖国的怀抱。正是在这种窘困的境地之下,侬智高权衡利弊,不得不以起兵的方式来引起宋朝的重视,在失败捐躯的情况下实现其心心念念让中国领土回归的目的。

他的兵谏行动,是对宋朝御北弃南政策的抗议,希望让朝廷改变既有政策,收回国土,抗击蚕食,所以侬智高并没有建立基地长期占据地盘的打算。他所经过的州府村寨很多,但都没有在这些地方留下一兵一卒,只是完成了队伍补给等,以此对抗交趾而已。可见,侬智高并没有稳据岭南地盘、扎根两广以凭借五岭山脉的地理优势对抗宋廷的计划。对侬智高及其智囊来说,攻广州引起朝廷关注即可,攻不下也就回师,适可而止。朝臣胡宿上书,担心侬智高“若下海,攻陷琼、管,以为窟穴,即介在海外,王师无由致讨矣”[14]402-403。侬智高有当时壮族历史上最强的船队,但他没有下海。相反,回师途中第八次上书朝廷请求回归附宋,只提了当个节度使的小条件。这进一步说明侬智高的大南国是临时政权,不是长期割据。这次进军,达到了让朝廷猛醒的目的。

侬智高的兵谏是抗议宋朝歧视南部少数民族的举措。广源州及周边的州洞虽为羁縻州制,当地百姓被中原称为中国僚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被卖国皇帝当成筹码任意挥霍。赵宋把南方少数民族生存的地方让给交趾,这是民族歧视政策和卖国的直接表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宋朝时已有雏形,以侬智高为首的“僚人”深受汉文化影响,愿意回归中原中央王朝的怀抱。整体来看,侬智高兵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归中国。

侬智高通过兵谏宋廷,使后者改变了“恐失交趾之心”的态度,与交趾真正交涉起来。这有效解决了李朝占领的中国土地无法回归、不被中原王朝接纳的局面。这是侬智高继续反抗交趾入侵爱国行动的一部分,是他保卫国家领土完整行动的延伸。几十年来,多家研究都说侬智高“反宋”,但这是一个朦胧模糊的概念,并没有说清侬智高反的是什么,容易带来更多的误解。实际上,侬智高没有说过要推翻宋朝,也不是永久分裂,而是反对宋朝廷容忍交趾入侵蚕食中国边境领土。他作为一个处边关之远而忧其君的爱国之士,历次求内附而不得,为了国家领土的回归与完整,只能像爱国英雄文天祥等那样,采取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实现其政治诉求,宁死也不愿让祖国领土在自己手中丢失。

猜你喜欢

交趾朝廷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传说中的交趾国
不同密度造林对交趾黄檀早期生长的影响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浅论士燮的功绩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东汉交趾征氏姐妹之乱
关注的重点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