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语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2021-01-15王佳敏
王佳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语序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不论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均关涉语序。简单来说,语序就是语言中各级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1]。例(1)先讲吃饭,后说换新衣服、新手帕等一系列动作,时间顺序明显。例(2)为人物刻画,先给出人物“彬彬”,然后再描述其外貌特征,先整体后部分。人物描摹顺序为“眉→眼睛→鼻子→嘴”,先上后下,空间顺序突出。
(1)她吃完了饭,换上新衣服、新手帕、绣花鞋、镶边裤。(赵树理《小二黑结婚》)(1)本文语料主要来自书籍、报刊、词典、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和汉语母语者常用话语。
(2)彬彬有着长长的眉,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冰心《冰心小说散文选集》)。
Verschueren[2]认为时间与空间,是语言选择锚定于物理世界的两种最显著的指示方式,这两大概念是语序生成的主要机制[3],这揭示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在语序中的重要地位。有关汉语语序问题,当前学界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汉语偏好“时间顺序原则”(简称“时序律”)[4-5],即“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6]10;但不少学者如孙良明和金敬华[7]、刘青[8]对时序律在汉语语序中的主导性地位提出质疑。二是汉语偏爱“空间顺序原则”(简称“空序律”)[9-10],即语言成分的排序主要依据相关内容或概念所涉距离远近、分量轻重、范围或形状大小、程度或位置高低等[11]。该观点挑战了时序律的主导地位,但并未阐明相关原因,也未细究空间顺序中的主导性顺序,因为空间顺序涉及“前后、上下、大小、整体--部分”等不同方面。王文斌[12-13]深刻洞见汉英语言本质,提出“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主张汉语具有强空间性特质,该观点获得了诸多证据的支撑。[14-15]有鉴于此,本文拟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等多重视角,综合审视空序律对汉语语序的适用性范围,试图发现其主导性空间顺序,并揭示其内在缘由。
一、词语之空序律
汉语的词主要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前者由于没有关联项,不存在内部语言成分排序问题,后者由两个或更多语素组成,其构词方式以复合法最为常见,相关成分排序关涉语序规则。朱德熙[16]声言:“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结合李英哲[10]67所言,汉语偏好空间顺序,“主动宾是汉语最遵循空间顺序养成的语序”,可以推出汉语主谓式复合词(如“地震”)和动宾式复合词(如“唱戏”)遵循空间顺序,分别见例(3)a、b。
(3)a. 地震、霜降、山崩、自杀、声张
b. 唱戏、吃饭、喝酒、喝水、革职
戴浩一[6]18主张,“时序律必须看作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汉语确实存在遵循该原则的复合词,最为典型的就是连谓式结构,如“盗用”,先“盗”后“用”,相关行为动作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但是,时序律仅作用于“表示事件、行为动作或状态的两个彼此有句法关系的述谓性单位,在相关句法结构中它们表示的事件、行为动作或状态在同一维度上有可量度的时间关系”[5]169,这使得该原则在合成词中的适用性受限,主要局限于能做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尤其是“动·动”复合词。然而,很多“动·动”复合词并不遵守时序律,如联合式复合词“呼喊”,动词素“呼”即“喊”,两者意义相同或相近,相关动作可以理解为同时发生,或是对同一动作的强调,两者并无地位主次之分和时间先后之别,见例(4)。又如动宾式复合词“解聘”,通常先有“聘”才能“解”,该词表达逆时之意,违反时序律,见例(5)。
(4)呼喊、喊叫、裁减、挑选、挑拣、灭亡、死亡、盗窃、偷盗、偷窃、绑缚、捆扎
(5)解聘、解绑、解缚、解任、解雇、罢工、罢演、停战、休战、休学、退学、退耕
事实上,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偏正式复合词始终居于主导地位。[17]根据苑春法和黄昌宁[18]7-9,汉语以双音复合词为主,占合成词的84%,而偏正式复合词又占双音复合词的51.66%,这说明汉语词汇注重偏正式复合词。此类复合词的典型特征就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前者常作状语或定语表示方式、状态、过程等,修饰限定后者,为后者提供背景信息,即大范围先于小范围,遵循“空间范围大小律”。如“冲服”,动词素“冲”是“服”的方式,两者构成状中结构,见例(6)。又如“桌腿”,整体“桌”为修饰语,限定部分“腿”,表达整体部分关系,两者构成定中结构,见例(7)。事实上,汉语的定中偏正复合词数量远多于状中偏正复合词,前者占比80.47%[18]9,这说明该类结构偏好名词性成分作中心语,而名词性成分谈不上时序[5]169,主要用于描形状物,具有空间性[13]136[1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复合词注重空间,具有强空间性,而这一特质又促进了汉语复合词对空间顺序原则的遵守。
(6)冲服、吞服、夹击、捶打、敲打、活埋、昏睡、哭诉、蹲守、俯视、仰视、平躺
(7)桌腿、脚趾、床头、京剧、川菜、苏绣、海水、河蟹、海蟹、冬衣、春风、夏雨
二、短语之空序律
一些学者,如鲁川[20]、潘文国[21]等,通过研究时间表达和地点表达,认为汉语偏爱时空地位大小律,如例(8)a为时间表达,内部成分由大到小逐渐收缩,即大范围在前,小范围居后,遵照“空间范围大小律”(2)本文所提的“空间范围”指包含时空共性特征的大空间概念。。若将其由小到大排列,则不合语法,见例(8)b。该原则对地点表达同样具有强制性,见例(9)。
(8)a. 明天早上、去年夏天、本月初八、上午九点、19世纪80年代
b.* 早上明天、夏天去年、初八本月、九点上午、80年代19世纪
(9)a. 中国北京、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校园一角
b.* 北京中国、武汉市湖北省、西三环北路2号海淀区北京市、一角校园
张璐[22]发现,汉语在表达处所关系、比较关系及领属关系时,相关短语均倾向于参照点在前,目标在后的顺序,三者可分别格式化为:“(在)Y+方位词+的+X”,如例(10)a中的“天上的太阳”;“比较词+Y+形容词+的+X”或“Y+(方位词)+最+形容词+的+X”,如例(11)a中的“比我聪明的人”和“食堂最好吃的菜”;“Y+的+X”,如例(12)a中的“我的房间”,其中Y为参照点,X为目标。参照点充当修饰语,通常提供背景信息大范围,而目标常作中心语,为焦点信息小范围,因此,汉语这几类短语均遵循“空间范围大小律”。表达这三类关系的短语对该原则的遵守程度也很高,若调换前后顺序,就会不合法,见例(10)b、例(11)b和例(12)b。
(10)a. 天上的太阳、湖中的小岛、路边的野花、学校附近的超市、公园里的亭子
b.* 太阳天上的、小岛湖中的、野花路边的、超市学校附近的、亭子公园里的
(11)a. 比我聪明的人、和我一样高的女生、食堂最好吃的菜、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b.* 人比我聪明的、女生和我一样高的、菜食堂最好吃的、山峰世界上最高的
(12)a. 我的房间、中国的国宝、学校的宿舍、高校的教职工群体、奶奶的绣花鞋
b.* 房间我的、国宝中国的、宿舍学校的、教职工群体高校的、绣花鞋奶奶的
汉语的定语修饰语通常先于中心语,呈单一化趋势[23]152,如例(13)中的“新书包”,其中定语“新”修饰限定名词“书包”,遵照“空间范围大小律”。
(13)新书包、雷鸣般的掌声、下岗工人、令人尊敬的老教师、漂亮的小碎花裙
除此以外,汉语的姓名和称谓也遵循由大至小的排列顺序,体现出汉语从大到小的思维习惯。[24]汉语人名通常为“姓+名”结构,见例(14)a。汉民族重姓轻名的现象,主要缘于汉民族长期以来受到尊德崇礼、长幼有序的文化濡染,强调宗族至上,姓是宗族群体的共性符号,而名仅是代表个体的个性符号,因此汉语名字强调姓在前,名在后。[25]52汉语的称谓词体系非常严密,通常为“姓(名)+称谓词”结构,其分类精细、名目繁多,涉及亲属、职业、身份等多个方面,见例(15)a。显然,汉语睽重以尊为大、以长为大,在姓名和称谓表达上符合“空间范围大小律”。该原则在姓名与称谓的表达上也体现出强制约性,见例(14)b和例(15)b。
(14)a. 关羽、秦桧、赵子龙、欧阳修
b.*羽关、桧秦、子龙赵、修欧阳
(15)a.高校长、王教授、李阿姨、张伯伯
b.*校长高、教授王、阿姨李、伯伯张
三、句子之空序律
汉语属“处所突显(locative-prominence)”型语言[26],处所居首的表达在汉语中不胜枚举,最为典型的就是存在句,常可格式化为“处所+存在动词+存在物”结构,其中处所对应地点参照,提供背景信息大范围,存在物对应中心目标,关联焦点信息小范围,遵守“空间范围大小律”。在方所范畴表达中,汉语语序偏好背景前置[27]9,例(16)a为“有”字句,“我家→后院”范围由大至小逐渐收缩,整个地点短语作为背景信息,限定修饰焦点事件“有两颗枣树”。若调换语序,变为由小至大,则不合语法,见例(16)b。例(17)a为“v着”句,“地里”、“塘里”和“圈里”并列引导三个焦点事件,并未添加任何显性标记词,块状性和离散性突出。同时,三个并列小句还能调换语序,体现出可逆性特征。但是,地点与存在物无法换序,见例(17)b。例(18)a为“是”字句,处所“马路对面”先于存在物“一家大超市”,参照点在前,目标在后,大范围先于小范围。该类结构同样不宜变换顺序,见例(18)b。
(16)a. 我家后院有两颗枣树。
b.* 有两颗枣树后院我家。
(17)a. 地里埋着天麻,塘里种着莲藕,圈里喂着5头猪。
b.* 埋着天麻地里,种着莲藕塘里,喂着5头猪圈里。
(18) a. 马路对面是一家大超市。
b.* 是一家大超市对面马路。
除了以上这三类句式,其他处所先行,大范围居前的表达在汉语中也是数不胜数,例如:
(19)a. 东方升起了红太阳。
b. 羊圈跑了几只羊。
c. 池塘边上长了很多杂草。
d. 苦瓜地里睡过觉,甜瓜地里安过眠。
汉语句子里,状语修饰语常位于中心语之前,表示方式、程度、时间、处所等,除非是出于强调等特殊目的,一般也呈现单一不可逆性,如例(20)、例(21)。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语序实际上就是对“空间范围大小律”的遵守。
(20)a. 妈妈非常喜欢上网买东西。
b*妈妈喜欢非常上网买东西。
(21)a. 爸爸经常周六去打球。
b*爸爸去打球经常周六。
表态句通常由叙事部分和表态部分共同组成,主要为“叙事+表态”模式,表态部分为句子的核心,通常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以表示说话人的态度、观点等,为广义上的前偏后正结构。[23]157-158例(22)a为先叙事后表态,叙事部分“他见了宝庆”置于句前,起到说明、铺叙的作用,而表态部分“真是高兴极了”处于句后,为句子的焦点信息,大范围先于小范围,遵循“空间范围大小律”。若变换语序,则不太常用,除非是出于强调,且有明显停顿,见例(22)b。
(22)a. 他见了宝庆真是高兴极了。(老舍《鼓书艺人》)
b.? 他真是高兴极了,见了宝庆。
戴浩一[28]声言:“汉语的空间概念根基于‘整体--部分’的基模(schema)”,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关涉大范围与小范围的关系。分列式移位句就是将整体移至句首,充当主语,而部分留在原位,充当宾语[29],如例(23)a为非移位格式,其中“那张桌子”与“一条腿”是整体部分关系,两者一起充当主语;通过移位变换,“那张桌子”占据主语位置,“一条腿”占据宾语位置,见例(23)b;但是两者顺序不能随意颠倒,见例(23)c。名词谓语句也能体现整体部分关系,如例(24)a整体“一张桌子”先于部分“四条腿”,先大后小。
(23)a. 那张桌子的一条腿折了。
b. 那张桌子折了一条腿。
c.*一条腿折了那张桌子。
b.* 四条腿一张桌子
名词谓语句的主语也常由处所充当,遵循“空间范围大小律”,这在汉语诗词、对联、农谚等表达中不可胜数,见例(25)-例(27)。这类句子的主语与谓语部分均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以块状形式拼接而成,并无显性衔接手段,块状性与离散性突出,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性。
(25)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
(26)檐下蜘蛛一腔丝意,庭前蚯蚓满腔泥心。(对联)
(2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农谚)
汉语的独语句,同样由名词性成分独立成句,属非主谓句,空间色彩更强,如例(28)a中“一九四一年→春末→黎明”,时距范围逐渐缩小,遵守“空间范围大小律”。又如例(29)a。
(28)a. 一九四一年,春末,一个轻风薄雾的黎明。(薛克扬《连心锁》)
ATF压力将活塞移动至蓄能器缸筒内。活塞上的锁紧环穿过此时位于锁止器锁销中的球头(因为锁子球刚好在凹槽中不影响HIS活塞的继续移动),如图7所示。
b.* 一个轻风薄雾的黎明,春末,一九四一年。
(29)a. 一张张陌生的脸,一双双陌生的眼睛。(郑万隆《红叶,在山那边》)
b.* 一双双陌生的眼睛,一张张陌生的脸。
四、篇章之空序律
在篇章层面,汉语也多遵循空间顺序原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地点描写,如汉语经典民间故事《从前有座山》。例(30)是该文中重复率最高的一句话,也是汉语句序符合空序律原则的最直接表现。该句的空间层次感很强,其物象描述顺序为“大空间(山①)→中空间(庙②)→小空间(人物及其事件③④)”,句子内部各小句并置排序,并无显性衔接,层层递进,由大及小,遵循“空间范围大小律”。
(30)①从前有座山,②山里有座庙,③庙里有个老和尚,④给小和尚讲故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从前有座山》)
汉语人物描写常常是先整体定位核心人物,再局部刻画相关特征,如例(31)。该段刻画了王熙凤的着装,开端①②③先对人物进行总体评介,随后对其着装打扮一一刻画,头上④⑤→项上⑥→身上⑦⑧→下半身⑨,由大至小,从上至下,生动映照了空间顺序原则。不仅如此,整个语段各小句有些为主谓结构完整的小句如①,有些仅为动词性短语小句如③,虽然②至⑦都是对①中主语“这个人”的相关描述,但多个小句主语位置都采用零形回指,使得小句间结构松散,加之整个语段并无显性衔接手段,因而块状性和离散性突出。
(31)①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②彩绣辉煌,③恍若神妃仙子:④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⑤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⑥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⑦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⑧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⑨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红楼梦》)
时间描写一般先给出大致时间,划定时间范围,再描述该时间段内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如例(32)。该段先整体定位“那日下午”,紧接着又将时间具体到“当宋庆龄一行离开苏州的时候”,随后的景物描写③④⑤均在①②所涉时距之内,大范围先于小范围。
(32)①那日下午,②当宋庆龄一行离开苏州的时候,③一阵惊雷滚过天空,④万条雨线自天而降,⑤给长期间使得人喘不过气的江南带来了夏季难得的清凉。(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新闻语篇通常先讲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先大后小,如例(33)。该段小句①首先强调“国家主席习近平”,突出重要人物,然后再提次要人物“法国总统”“德国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同时该句为全文定调,总述整个事件,随后才讲会议内容和具体事件②③④⑤⑥⑦⑧,先总后分,遵照“空间范围大小律”。
(33)①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在巴黎同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举行会晤。②习近平指出,③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④保护主义抬头。⑤中方愿同各方一道,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⑦推进完善全球治理,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
综上,汉语语序倾向于空间顺序原则,偏好“空间范围大小律”,并且该原则对汉语具有较强的制约性,体现出强空间性特质。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序映照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顺序,汉民族倾向于先背景后焦点的认知过程。[27]9[30]通常背景信息范围大,焦点信息范围小,前者修饰限定后者,如“湖中心有个亭子”,其中处所主语“湖中心”为背景,宾语“亭子”为焦点,大范围先于小范围。因此汉语偏爱“空间范围大小律”。汉民族对“焦点”和“背景”的感知顺序根源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特性。汉民族思维具有强空间性,具象直观的“尚象”思维驱动相关认知主体关注事物的外貌、特征、形态、格局;整体观哲学思维注意对物象与事象的空间关系的把握;综合型思维方式强调“从众归一”,关注事物的普遍联系,聚焦事物整体面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从全局出发观察或处理事物,而后深究各个细节。[13]86-88[25]26-41[31]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导致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该特质影响汉语的语序表征模式,即偏好空序律,而空序律的主导性地位又强化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五、结 语
通过综合考索汉语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的语序特点,我们发现,汉语语序倾向于空间顺序原则,偏好“空间范围大小律”,体现出强空间性特质。这一特点主要缘于汉语的背景前置性倾向,而这一认知方式根源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空序律在汉语中的适用性,尚未细究深探该原则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也未采用定量手段加以勘验,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