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协调训练联合口肌训练游戏对脑瘫流涎症患儿吞咽功能的影响
2021-01-15孙雪义王红歌王绪芳许荣华
孙雪义,王红歌,王绪芳,许荣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流涎是脑瘫患儿常见的伴发症状,其主要原因是口腔运动及吞咽功能降低所致[1]。故临床上针对脑瘫患儿流涎症主要通过吞咽协调训练从而增强口腔及吞咽功能以改善流涎症状,但是由于小儿自我约束性差,无法全面规范地完成训练,导致患者流涎症状改善不明显,吞咽困难改善未达到理想的效果[2]。故针对患儿爱玩的天性,考虑加入口肌训练游戏可增加小儿的积极性与配合性,可能对加大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效果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故本次探究口肌训练游戏结合吞咽协调训练对脑瘫患儿流涎症的效果及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脑性瘫痪(脑瘫)伴有流涎症的患儿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2~7岁,平均(4.02±1.32)岁;肌张力低下16例,共济失调18例,混合型18例;TDS分型Ⅱ级15例,Ⅲ级17例,IV级11例,V级9例。观察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2~6岁,平均(3.95±1.35)岁;肌张力低下18例,共济失调17例,混合型18例;TDS分型Ⅱ级16例,Ⅲ级18例,IV级9例,V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瘫相关诊断标准的患儿[3]。②临床表现为进食缓慢、吞咽困难、流涎等。③可配合本次操作的患儿。排除标准:①存在咽喉部畸形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咽喉疾病患儿。②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③存在视觉听觉功能障碍的患儿。④整个过程未配合操作的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吞咽协调训练:具体方法:①舌体运动:鼓励患儿做伸舌运动,舌体超过唇部后进行左右、上下摇摆运动。向上伸舌过程中,尽量向鼻尖靠拢,向下运动中尽量向下巴方向延伸,左右摇摆以患儿能接受的最大幅度为宜,然后将舌头缩进口腔进行咀嚼动作,每日进行数次或者数十次,患儿能接受的范围即可。②发音练习:辅助患儿进行发音练习,如“a、ao、wu”等进行唇肌训练,随后发“b、p、m”等进行缩唇训练,两种运动交替进行。完成后休息5 min,进行鼓腮、噘嘴、龇牙动作,每次以患儿能耐受的范围为宜。③吹气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吹蜡烛、吹气球等游戏, 3~5次/d的训练。④刺激训练:利用冰冻的棉签蘸取少许水刺激舌根、后壁及软腭等部位以刺激患儿进行吞咽动作, 2~3次/d的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口肌训练游戏,具体方式:①家长两手均拿一块饼干,离患儿嘴角1 cm处,上下晃动饼干,引导患儿做转头伸舌的运动,每日进行数十次,一般选择患儿精神较好的时候进行。②每日播放学习拼音的视频,利用患儿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患儿家属在陪伴患儿的过程中教患儿跟读,并且不断地纠正其发音已达到最大运动效果。在患儿玩耍过程中,利用拼音积木让患儿加深对拼音的认识,不断地读出来,加强患儿的运动频率。③患儿精神较好时,患儿家属进行面部肌肉锻炼,如做嘟嘴、鼓气、龇牙、伸舌的动作等,多次重复进行,引导患儿模仿,熟练后,鼓励患儿与自己进行比赛。利用气球对小儿的吸引性,在患儿玩耍过程中鼓励患儿进行吹气球,在患儿可以熟练进行吹气球后,鼓励患儿与家长进行吹气球比赛,患儿表现好的话予以糖果进行奖励。两组均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TDS分级改善[4]: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进行评价,I级表示不流涎,Ⅱ级表示少流涎或者偶有少量流涎,Ⅲ级表示不时地流涎,IV级表示经常流涎,但是涎液并不成线,V级表示流涎成线且较多。②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VFSS评分进行评价。洼田饮水试验:让患儿饮用温水20 ml,根据咳呛程度在1~5分之间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VFSS评分:通过利用VFSS进行评分,共三个时期,分为口腔期、咽喉区、食管期,口腔期、咽喉区根据每个时期的严重程度在0~3分进行评分,食管期在0~4分进行评分,最后得分为三个时期的总得分,最高得分10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TDS分级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TD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TDS分级比较(n,%)
2.2 两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饮水试验评分和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脑瘫患儿由于神经功能发育迟缓或发育不全,易导致患儿吞咽功能障碍出现流涎症状[5]。故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在临床上主要进行口腔肌肉及吞咽肌的运动以达到治疗效果[6]。但是由于脑瘫患儿年龄小,其运动强度及配合度均较差,在运动过程中其阻碍较大,增加锻炼难度影响后期恢复效果,故加大患儿口腔运动和吞咽肌肉运动强度尤为关键[7-8]。口肌训练游戏是根据适应小儿天性制定的可帮助刺激患儿口腔运动及吞咽肌的一系列游戏以促进小儿配合运动,应用于临床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
口肌训练游戏通过利用饼干、玩具等道具对患儿进行引导,刺激患儿运动积极性,增加患儿运动的强度。家属与患儿进行吹气球、伸舌等比赛的方式促进患儿进行伸舌及鼓腮运动,加强舌肌及面肌的锻炼。播放学习拼音音节的视频,利用患儿的模仿能力促进其学习拼音音节的发音以间接达到锻炼口腔运动的效果。利用患儿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在玩耍过程中通过应用拼音积木进行发音练习,可以时刻以游戏的方式督促、引导患儿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不仅增加患儿舌肌的灵活性,也可促进血液循环。
TDS分级表示流涎的严重程度,值越大,说明患儿流涎程度越重。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儿TDS分级均得到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口肌训练游戏结合吞咽协调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瘫患儿流涎症。在吞咽协调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冰冻棉签蘸清水刺激咽喉部,促进咽喉部肌肉的收缩,可增加肌肉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患儿肌肉感觉的恢复,对控制涎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口肌训练游戏中通过家属刻意引导小儿进行吞咽动作的模仿,加强吞咽肌功能的锻炼,促进吞咽肌肉的恢复,当涎液刺激患儿时可促进患儿进行吞咽动作。通过在患儿嘴角放置饼干,在家属的引导下,小儿模仿家长进行伸舌运动,加强舌肌的锻炼,促进舌肌的灵活性,对控制涎液的吞咽有利,故流涎液症状得到改善。
饮水试验评分、VFSS评分均是评价吞咽功能障碍的指标,饮水试验评分越低,VFSS评分越高,说明患儿吞咽功能越好。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口肌训练游戏结合吞咽协调训练可更好地改善患儿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口肌训练游戏结合吞咽协调训练调动患儿运动积极性,增加口腔及肌肉运动的强度,改善吞咽功能,从而改善患儿流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