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间活动 提升小学生体能
2021-01-15吴艳
吴 艳
(广州市南国学校,广东 广州 510627)
1 小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
小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他们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责任。近年来,加之素质教育理念、“终身体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普及与发展,体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大课间活动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小学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是保证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措施。
当前,我国各地小学都已经普遍开展大课间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很多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受体育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等因素制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不强。从整体来看,我国小学大课间活动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
2 体能素质练习与小学生健康发展
体能是人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任何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都离不开体能,只是根据项目的不同,所需的体能有所差异。例如,体操对人的协调、柔韧素质要求较高;举重对人的力量素质要求较高;竞走对人的耐力素质要求较高;等等。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该时期学校教育中注重体能素质练习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为:(1)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2)促进学生的肌肉、骨骼发育;(3)活跃学生神经系统,提高学生的注意能力、反应能力、学习能力等;(4)为学生学练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奠定基础;(5)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鉴于体能素质练习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体育教育者应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的体能素质练习。
3 创新大课间活动,提升小学生体能的基本要点
3.1 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是提升体能素质练习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脑与神经发育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等。以身体发育规律为例,教师应了解小学生骨骼弹性大、硬度小,虽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的特点。再以认知发展特点为例,教师应了解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的特点。学校在组织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之前,应当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出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和方法。例如,小学生有“注意范围较小”的发展特点,教师就应在组织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时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小组人数2~4 人即可。这样小学生就不会被眼前数量繁多的同学所干扰,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小组成员身上即可。小组成员间相互示范、相互监督、相互鼓励,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见表1 所示。
3.2 开阔思路,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
常规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无法有效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开阔思路,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当前,跑操是我国很多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常见项目。跑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体育锻炼,还是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活动。跑操活动要求出操有序、列队整体、步法统一。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要在规范学生跑操态度和行为、激发学生跑操热情的基础上,不断对大课间跑操加以创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花样跑操、趣味跑操。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可运用充满童趣或色彩鲜艳的道具(如彩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除了常规跑操外,学校还可以围绕单项体育运动项目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如开设“炫酷篮球大课间”“激情足球大课间”等。开展活动时。学校可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流程,将活动内容细分为“热身—技能练习—体能素质练习—放松练习”4 个板块。学校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融入大课间活动,如太极拳、竹竿舞、毽球、跳绳等,在提升小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增强小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与理解。学校还可以将小学生感兴趣的特色舞蹈融入大课间活动,如秧歌舞、街舞、鬼步舞、兔子舞等。学校需要事前组织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舞蹈的技术动作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统一的技术动作标准。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学校可以将大课间活动与学校体育社团、艺术社团等充分结合,在活动内容、背景音乐、运动服饰与道具等方面加大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大课间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在大课间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学校可以尝试推行“一班一品”,将小学生视为大课间活动的设计者,让他们自主选择、安排本班的大课间活动,如跳绳、武术、呼啦圈等。“一班一品”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开展,不仅能显著激发小学生的活动热情,而且还利于打造鲜明的班级文化,增强小学生的凝聚力。在组织形式上,学校要根据每项运动参与人数的多少灵活选用团队活动或方阵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学校应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大课间活动,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如开展“两人三足”“接力跳绳”“袋鼠跳”等游戏。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应多用比赛的形式开展大课间活动。从可操作性上讲,学校可以在众多大课间活动内容中挑选1~2 种深受大多数小学生喜爱的项目,然后进行年级与年级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或班级内部的比赛,如队列比赛、队形比赛、广播体操比赛,以及单项的短跑比赛、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比赛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让他们在与竞争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点,从而在后续的大课间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而显著提升体能素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以提升小学生体能素质为目的,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比赛成绩,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真谛。
表1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3.3 教师要积极参与,加强活动监督与指导
各班主任与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小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教师的积极参与,不仅能显著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激发小学生的运动热情。由于很多大课间活动内容有音乐、舞蹈成分,除各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参与外,音乐教师、舞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体能素质练习期间,教师要做好示范,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另外,教师要要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护意识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注意力不集中,易在活动中乱跑、乱跳或嬉戏打闹,从而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如皮肤擦伤、关节扭伤等。体能训练并非简单的跑步、做操,它要求学生的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小学生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正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体能素质练习中,若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听从教师的指导进行盲目练习就会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学校在组织小学生进行体能素质练习时,一定要加强监督力度,尽量将小学生集聚在一起,以让全体小学生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教师要格外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能素质练习。在具体操作时,学校应充分根据小学生个体差异,分年级、分层次地指导练习,对身体素质差的小学生开展基础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开展体能提高训练。在体能素质练习前,要向小学生讲清相关注意事项,并带领小学生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
3.4 建立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长效机制
在小学大课间活动中开展体能素质练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建立相对应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要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主任为副组长,以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为主要组员的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领导小组。其次,学校教务处、总务处、教研组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的规章制度,共同探讨大课间体能素质练习的目标、计划、内容和方法,共同做好大课间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再次,学校要加大对大课间活动体能素质练习的宣传工作。在具体操作时,既要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报等进行宣传,又要运用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论坛等进行宣传。最后,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用尽、用好学校每块场地,确保小学生大课间活动的高效开展,逐渐建立“小场地,大体育”的大课间活动格局。
4 结 语
小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新时期,各小学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持续推进大课间活动的改革创新,确保小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实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体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