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全命题作文审题之技巧
2021-01-14冯汝汉金伟
冯汝汉 金伟
要想写好全命题作文,必须迈好第一步——审题。下面结合2021年各地中考题谈谈全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一、抓住题眼,化暗为明。1.从标题的语言结构关系入手找“题眼”。如果标题是主谓短语,题眼就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果标题是动宾短语,题眼常在动词上。如果标题是偏正短语,那么题眼一般是定语或状语。2.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作为题目,题眼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是侧重点不同。如山东青岛卷“这才是该有的样子”,审题时要突出两个题眼“该有的样子”“才”。“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对中学生来说,就是心中有梦,执着追求;敢于拼搏,勇于承担;不断进步,收获幸福。对“才”也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变化,对某事物原本不这样认为,但后来看法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强调,事物该有的样子或许很多,但“我”眼中这种才是最好的样子。自然、情感、成长等方面,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就好。
二、逐字扫描,两“不放过”。1.虚词不放过。如上海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比看上去”說明是在经过自己的实践后才做出的判断。这个判断“有意思”前的副词“更”,说明在实践前自己对这个人、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是看起来有一点意思或看起来较为一般、普通,但经过接触、交流、劳作、体验、思考等实践比较后,发现这个人、事、物更有意思,更耐人寻味了。写作时一定要在这个框架内构思。2.限定情境、时间或人称的词语不放过。如陕西卷“这,是我的节奏”的题眼是“节奏”,可以写音乐节奏、为人处世节奏、前进节奏、奋斗节奏、稳定的节奏、乱中有序的节奏等。“这”创设了写作情境,调动了考生的回忆,直接带动考生的情感;“我”是写作的人称视角,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化身为民族、国家,抒发家国情怀。
三、虚实结合,互相转化。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对四川巴中卷“我心中有一粒种子”中的“种子”就要化实为虚:这种子是什么?谁种下的?如何种下的?这种子是已经萌发了,还是正在萌发,或是待萌发?为何能种在心中?是否之前心里没有?搞清楚这些,也就读懂了命题人的意图,再去进行构思时,作文就能提纲挈领,避免偏题。
四、添加语素,表意明晰。对词语式全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运用添加语素的方法,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或短语,来突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如审读山东烟台卷“扶”时,首先应该考虑,谁扶了谁?扶什么?怎么扶的?为什么要扶?扶的结果怎样?可在“扶”前或后加上“老师”“他”“微笑着”“上演讲台”等,使其表意更加明晰。其次确定写作内容。如写“自己扶起自己”,表达清楚用什么支撑自己,使自己从跌倒的状态中爬起来。再次可以辩证地考虑问题,“扶”就是为了不扶,不扶就是为了“扶”。如我们学习某项特长,老师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扶”,是为了以后的不扶,让我们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国家的惠农政策、扶贫政策,也是这样的思路。不过,运用添加语素法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而且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填补。
五、审读材料,明确题意。对于材料式全命题作文,千万不可忽略对材料的审读,一定要读出隐含在其中的限制要求。当所给材料只有一个中心时,可直接将其提炼出来作为作文的主旨;当同时有多个要点时,可选择一点作为写作中心,在此基础上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如上海卷是由“材料+题目+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时要认真推敲导入材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词典对“有意思”还有其他解释,但既然材料只强调“有意义,耐人寻味”的义项,其他的义项就不符合题意。这样就将考生的情感态度指向更有意义的方面,引导其向更深处思考。
六、理清关系,化繁为简。对于关系式全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辨清并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地解剖题意。一要准确把握作文题字面含义,二要善于把握标题中各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三要深入挖掘作文的深层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如四川广元卷“体育锻炼的苦与乐”,“体育锻炼”指向明确,限定了取材范围;“苦与乐”确定了必须从“苦”与“乐”两者关系入手去叙事说理。若写成议论文,可层层深入地论证体育锻炼“苦与乐”的辩证关系。“苦”是“乐”的前提和基础,“乐”是“苦”的结果和升华,必须是先有“苦”然后才会有“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若写成记叙文,那就叙写体育锻炼“苦与乐”的关系,写体育锻炼中“山重水复”之苦,写“柳暗花明”之乐,工笔细描“苦”“乐”互相转化的心理感受,抒发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之情。若用“书信体”,可向体育老师诉说自己对体育锻炼的“苦与乐”关系不断加深的认识。若用“对话式”,可创设两人对谈“苦与乐”关系的情境,甚至让双方对“苦”与“乐”进行辩论,最后统一认识……都有可能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