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梦航天:以平凡造就非凡

2021-01-14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神舟航天员

话题导入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漫长过程,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國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数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就像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宣传片说的——以平凡造就非凡,以无名成就有名。未来,中国航天人将持续发力,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航天故事

戚发轫:以毕生心血托举航天强国梦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大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大家关注。这位88岁的老人,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在我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上世纪50年代,包括戚发轫在内的许多航天人,甚至没有见过导弹、卫星。彼时,国外的严密封锁,让戚发轫明白“我们的航天事业要发展、要壮大,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借用海军的冷库;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器算、一笔笔地记……戚发轫和同事们一项项攻关、一次次试验,终于让《东方红》的旋律响彻太空。没有一个外国元器件的“东方红一号”,映照着我国坚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志气,鼓舞振奋了无数国人。

在接过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重任时,戚发轫已近花甲之年,“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更让他压力倍增。他与同事并肩作战,在发射4次无人试验飞船,解决一项项难题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终于飞天圆梦。

解读

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神舟飞船,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戚发轫的身影。“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戚发轫在其中的贡献恰如其名。无论是打造国之重器,还是晚年投身教育、为国育才,戚发轫以航天报国、强国的初心始终未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中国航天。”

邓清明:一步之遥不改初心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在首批14名航天员中,包括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在内的8人已梦圆太空,5人已解甲离队。而邓清明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首批航天员艰辛备战,不断挑战心理与生理的极限。2003年7月,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全部通过综合评价与考核,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同时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然而,获得航天员资格不代表一定有实现飞天梦想的机会。由于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航天员要按照成绩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许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与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甚至只有零点几分。航天员大队中的大多数人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邓清明便是其中之一。

多年来,邓清明曾入选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梯队,却一次次与飞天梦想擦身而过,距离太空仅一步之遥。邓清明说,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更需要把压力化作动力,支撑自己不断前行、争取机会,“只有自己不放弃,别人才不会抛弃”。

解读

当前,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对航天员的要求标准更高。从当初的三十而立到如今的年过半百,这位初心不改的航天员依然在积极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邓清明说:“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决不会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黄伟芬:航天员的女教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黄伟芬仅仅用了三个月,就交出一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这不仅是我国首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也奠定了之后20年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随后,黄伟芬又完成了《航天员训练大纲》的编制。

1999年,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教练员队伍,开始了中国航天员培训研究的探索。

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后,首批航天员正式投入训练。黄伟芬在航天员训练中要求,所有航天员的训练课目必须由教员先进行试训,直到总结出最合理有效的方案再用于航天员的训练。

黄伟芬笑言,中国要是选女航天员,自己会是最佳人选。

解读

航天员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但“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却鲜有人知。30年来,黄伟芬已7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上太空。《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黄伟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当听到那句“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时,黄伟芬都特别有感触。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黄伟芬说:“我不觉得亏。看到3名航天员成功到空间站很激动,他们是带着我们的心血、祝福和梦想去飞行。”

尉凤枝:一“点”就焊成

尉凤枝是一名大火箭上的装接工。焊接“针尖”和“麦芒”这种事情,她每天都在做,比如把一根汗毛粗细的导线和一个针尖大小的元器件管脚焊接在一起。巴掌大的电路板上,有上千个管脚直径在1毫米以内、间距只有0.3毫米的元器件,人的肉眼基本看不清楚,而且它们种类、位置不同,必须要在显微镜下操作。火箭零部件焊接对镀锡量、焊接温度要求很严苛,手握焊枪一定要稳,一旦焊错,产品就报废了。要想做到零失误,准备工作很重要。尉凤枝说:“在焊接前,我会先准备一张生产图纸,把实物产品放大数十倍,把不同的元器件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并确认元器件的型号,清点数量,对照位置。”尉凤枝觉得,做跟航天相关的工作,细心加耐心是不出错的基础,越是细小的活儿,越不能急躁。

解读

执着而卓绝是为“匠”,每一项绝活背后,也倾注了匠人的精神。从2004年开始,尉凤枝一直从事地面设备的装接工作。谈及绝活的练就,尉凤枝说,就是苦练和总结。工作之余,她经常拿着废弃的元器件反复练习,比如多细的导线和管脚,用多大的力,用多少焊锡;管脚和导线怎样才算对正;焊锡融化到什么程度,开始点焊可靠性最高……练多了就练出了手感。尉凤枝也非常善于总结,她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本小册子,对每个新产品,她都会总结一套方法,装配技巧、难点重点,记录下来,下次再干就快了。在航天装接的舞台上,尉凤枝不断地磨炼自己,展现出航天女匠的卓越风采。

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辛探索、担当奉献,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壮大,也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神舟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从组织发展战略分析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