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1-01-14古伯伟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教材

古伯伟,张 瑞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专题教学是以若干有共同性的思想、观点组成集合体教学内容并以此为授课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施专题教学在打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攻坚战中已是业内共识,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展现某一事件的起因、进展、趋势和影响程度,将使学生在理解专题时获得全方位的认知,从而赢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和认可。现代信息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价值观念的新趋势、新方向、新目标,与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小的碰撞,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提出了更高、更前沿、更直接的要求[1]91-93。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专题教学手段可以契合“05方案”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耕“少而精,要管用”的教学原则,实现思政课说服力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的目标,为青年大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满足成长成才需求奠定现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相比,专题教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以简练精辟的语言概括,就是“立足现实,与时俱进”。“立足”是对传统教学优点的继承,也是对学生新需求的满足;“俱进”是对传统授课形式的超越,也是各种教学载体和教学艺术的多样性运用。因此,专题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不仅弥补了以往教学方式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还可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一)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专题教学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畅所欲言的交流讨论中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点。正确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不可能在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中以自发的形式产生,而必须“从外面”被灌输进去,正如列宁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界灌输进去”[3]55。因此,专题教学要想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念,就必须强调、贯彻理论灌输法的现代价值。灌输法作为我们党思想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中被中断、消解,只能在专题教学中得到发展、改进、转化,使其为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的发展服务。

专题教学除了继承传统思政教育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对过去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所实现的超越。这里的超越,所体现的不只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循规蹈矩”,还要实现“另辟蹊径”,专题教学既不是像过去那样对教材照本宣科,也不是对传统灌输方式的完全舍弃,而是在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发展、心理发展研究后,不断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提升灌输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继承是基础、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就没有根本方法和理论来源,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性决定了专题教学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的舍弃和推倒,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方法论的一脉相承。同时,专题教学对过去教学方法的超越是目的,是方向,没有了超越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必定显得保守、僵化。超越性决定了专题教学是跨越的、突进的,是新质的不断丰富与充实。

(二)协调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专题教学模式是适应新时代青年思想发展、教育理论创新的方法反映,也是推进青年思想发展、改进教育理论的方法保证。它既要以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需要、思政课程发展需要为基础,不片面脱离青年客观实际、学生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而孤立地进行问题导入,还要对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给予指导和保证,在教学问题的选择上保持相对超前性,不可滞后于学生已有知识和当前社会热点从而引起学生认知的模糊,引发教学疑问。因此,专题教学是始终与学生需求、社会发展相协调一致而存在的。

专题教学所表现出的综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专题教学中所引出的党的执政方针解读和各类社会问题都能坚持以教材内容为指导,坚持把教材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问题选择,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按照自身所能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启发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自身功能。专题教学不仅改变了过去以书本内容叠加、单一理论讲解为主要课堂内容的单向思想“灌输”模式,而且使过去未进入教材体系但对青年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的教学案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得到了充分重视。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专题而对教材的某些重点、难点章节着重突出与特别强调,但总的来看,各种专题设置与教材基本上是协调配合的,是互动互进的,既没有出现脱离教材空谈实践的唯经验法,也没有出现只认教材不讲现实的唯教材法,这正是专题式教学在新一轮思政课改革中综合性发展的鲜明特征。

(三)主导性与多样性相融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专题教学不再表现为一元的、封闭的、静止的状态,而是表现为多样的、开放的、发展的状态。在教学过程和问题选择上,多样性特点表现更加充分。从教学问题导入层面看,不仅有国内外社会热点、政策焦点,而且还有领导人专题讲话、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等内容。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上看,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发言、阅读实现对专题的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引导、组织、讲授、解疑使专题教学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问题传播方式多样化、社会问题解读层次多样化,这些不同性质、不同色彩的社会话题被专题教学引入教学方案,并且结合不同教材专题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作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专题教学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特点。

在专题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居于核心与主导地位,因为它规定了专题教学的内容、方向和性质,揭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专题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坚持“马工程”教材的主导地位,既不是传统思政教学的强制灌输,也不是脱离教材空谈问题的“乱创新”,而是在坚持学科教材内容原则的同时,运用更加易于学生主体接受和可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学生认知的变化,不断改进专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消除因脱离教材而出现的理论脱节实际、实际脱钩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专题教学作为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学手段,在强化学生和教材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一)专题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思政课专题教学,一方面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即思政课教师将国际国内热点、焦点信息统合归纳后进行专题讲解;另一方面此类社会热点的选择又是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前提的。因此,专题式教学是一种将问题引导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的前提是问题“引入”,也就是如何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与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社会事例去进行教育专题设计。引入的问题是否能解决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都直接关系到专题教学成败与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唤醒学生主体自觉的教育意识为专题教学前提的理念,将“教”寓于“学”,以“学”促“教”。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2]317。意义学习的不断加强使得学生的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专题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要继续根据与学生个体密切相连的社会生活领域、思想道德领域进行问题的新选择、新讲解、新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做法极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性,在更好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也使得教学问题在学生兴趣、知识的影响下呈现出螺旋递进的态势。

(二)专题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上的渐入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题教学更是通过多环节协调推进使受教育主体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细化。专题教学所采用的是一个包含问题导入、发言探讨、案例分析、理论深化、专题拓展、课后思考、阅读推荐的阶段化全程式授课系统。通过问题导入与发言探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激发受教育者对本专题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在自发的问题探索中初步掌握专题知识,为接下来理论的深入讲解做好主观上的准备;案例分析与理论深化需要学生个体的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部分教学也绝非是学生简单的刺激—反映过程,而是在学生对问题“慎思”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审问”,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的道德知识深化,展现的是教师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等环节的积极思维活动;专题拓展、课后思考和阅读推荐使得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线索提取有关知识,使之重现或复活课堂知识,进而让自身能力与素质得到巩固与提升。学生最终把已经学到的知识通过概括和吸收转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用于完成和教师推荐书籍的阅读。在专题教学课堂内容结束后融入同类问题情境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专题教学的阶段化全程式授课方式不仅使被教育者在知识层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让学生在知识的渐进中逐步明确学习内容与自己学习目的一致性,从而强化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的“意义学习”。

(三)专题教学模式有益于发挥学生对教学的探索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尔伯格的新苏格拉底道德引导模式强调在德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发其意识思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专题教学强调的是问题导入与模块分层的教学理念。首先在问题导入上,要引导大学生直面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对各类问题进行自主式的有效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用探究研讨代替了背诵记忆,用思想碰撞取代了单一讲解。教师不再只是抛出问题的发问者和给出答案的仲裁者,而更多地变成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指导者和问题讨论的引领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引发其希望解决问题、得到答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而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所提高的道德认知与思想觉悟又使其获得了探索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促使其在整个专题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

其次,专题教学的模块分层方式使思政教学从讲解知识点扩展为讲解知识面,从闭环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某一理论不再只局限于课本的特定内容,而是通过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不断拓展其自身内容、丰富其内在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认知。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的学习方式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就是因为它每一环节的教学之间存在共同因素,是一个从总体到细节的完整教学方案。这些共同因素强化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系统性,疏通了社会知识进入课堂教学的正向流动渠道,推动了学生从一般到个别的知识探索过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思政课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其自身的创新性以及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得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实践的不足等多种原因,思政课专题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专题教学认识的片面化

高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展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初心,发挥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必要和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师授课模式,但在思政课专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将专题理解为,寻找并使用诸多空洞且育人效果极差的视频等资料,并在主观误区引导下对其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娱乐点”,表面看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与活跃度,实际上使得专题教学在问题导入中“泛故事化”,在专题选择上“脱实际化”,在专题设计中的“去时代化”。

首先,专题教学以问题为课程载体的特征,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选择合适的社会案例以承载所要提出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一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只需要把“故事”讲清楚即可,而忽视了案例只是把问题引入理论的先决因素这一客观事实。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而非“引人入胜”,受教育者仅仅作为社会规范的“接收器”,学生往往成为教学设计的“发射器”,从而模糊了思政课专题教学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的出发点。最后,专题教学是对全书专题内容的一次重组,所保留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的诉求,反映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然而一些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取舍中往往受自身思维的局限与认识能力不足的影响,将一些老生常谈、毫无意义的专题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使思政课失去了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思政课专题问题导入的单一化

与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引入不同,专题教学中更多的是问题导入,即借由提出问题而将授课内容导入到专门的教材理论中去。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变化,所导入的问题也要不断变化,否则就无法凸显专题教学从“问题出发”这一课程设置的中心。现阶段专题教学中的问题导入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问题设计上脱离教材,造成了问题内容的单一。思政课要以内容为王,而这个内容的主要来源是教材。在专题教学的设置上,本该是教材通俗化的设计却变成了脱离教材的单一化,这种单一主要体现为过多地引进教材外素材淡化了本该重点讲授的内容,让思政课“走偏了方向”。其次,问题选择上教师主导,造成了选择主体的单一。专题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畅所欲言的交流讨论中改变自己内在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点,高校思政课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始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教师变成了居高临下、夸夸其谈的权威者,教育对象无法及时把自己的教学体验表达出来,以更好强化这种体验。最后,问题解决上过度依赖讲授,造成了学生问题理解的单一。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出发点决定了它必然要以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而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却存在过度靠讲、靠听,缺乏去做、去试的实践,问题解决方式的单一化阻碍了学生对思政课问题解决的抽象和概括,影响了专题教学的最终效果与质量。

(三)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的拼接化

首先,专题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对教材重点内容的选择与对非重点内容的筛选。那么将与现实所需问题的相关重点理论保留下来后,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虽有需要但却与此专题无关的理论知识被人为“淘汰”。“马工程”教材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与理论探索,现已形成了“4+1+X”的教学体系,各门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在编写中首先体现的是思政课知识点间的递进性与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教学内容出现不可逆的“拼接化”趋势。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以问题导向为主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自身将构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会不断吸收价值性高的素材进入教学体系,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价值的内容都可被纳入其中。这种素材引入的广泛性,使得思政课专题教学问题设置会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而变得更加开放。而这种开放使得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庞大,问题的边际越发广阔,增大了专题教学中主体收敛的难度。

最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思政课专题教学可以由“术业专攻”的不同老师来进行问题讲授,以让学生获得最优的教学体验,在不同风格的授课形式中形成多样的思考、思维模式,进而克服思政课由单一教师上课所形成的刻板教学问题。然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同的教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磨合,磨合不到位或到位时间长都会使得上一专题的内容没有完全讲完,问题留到下个教学专题中,影响到了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整体理解。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思政课专题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创新尝试,但只有正确处理好专题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专题教学作用。

(一)引导与培训并重,加快教师教学认知迁移

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效果,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理解”二字上下功夫。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01。因此,必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专题教学方法运用的培训工作,改变其对专题教学认知上的误区。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培训理论的实践转化,通过专题内容的再设计、专题讲授的再锻炼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价考核,使思政课教师从培训的教育情境中获得对专题教学框架的构建知识、选题技能以及积极的教学态度,并将其正迁移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去。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本专题课程的教学安排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对专题教学概念的理解以及方法的运用,不断提升教师专题教学能力,补齐课程中的短板或弱点。二是通过校内或远程集体备课实现专题教学的认知互补,凝聚不同教学兴趣与研究方向教师的专题授课经验,提升思政课程教师间统一撰写教案的能力,以集体的力量提升个人的能力。三是逐步实施多学科专业教师跨课程上课,将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师引入思政专题教学内容中,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学习多学科理论,进而不断增强专题教学的现实说服力。

(二)人本与建构并行,强化专题教学问题引领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5]02,这就要求专题教学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专题教学是对课本整体内容的一次重新建构,这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是对教材和学生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而在专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人本”与“建构”工作,不断强化专题教学中的问题引领工作。

第一,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和了解,要积极倾听学生诉说,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问题情境,关心并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对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事有所涉猎,通过对社会新发展、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并使之与原有知识经验相结合,从而使新的问题建构起新的意义,最终设计研究如何将其引入到专题教学的问题导入环节中去。第二,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有充足的爱心和尊重。教师要把专题教学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看成一个真实、自然的过程,在这种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其观点,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共融。学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第三,应使受教者充分感受到教育者所设置问题的意图。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因此,专题教学要使学生对社会事件引发的道德问题进行有效思考。有了现实道德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种意欲越强烈,学生就越会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三)教学与科研并联,整合学科教材知识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学实践,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其本身所独有的知识体系,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层次。专题教学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系统性,就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内在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设计包含尽可能多教材理论的专题课程。对于实在无法纳入专题的理论知识,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理论学习新局面,通过课堂讨论改变专题教学中的问题与教材间所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马工程”教材是根本,教学大纲是指引,专题教学仅仅是教学的手段[6]106-109。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专题教学“拼接化”问题,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专题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在吃透教材、设计大纲的工作上下功夫。教师要围绕专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把与专题相关度不大的知识单独进行提取,将其作为专题模块连接点,以发挥期末教学串线整理相关知识的作用。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上、专题外知识对教材的延续和对专题的辅助作用,最大可能地完善专题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使得传统授课模式越来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专题教学以其全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更加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满足了思政课发展的时代要求,让思政课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体现了思政课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教材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