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写本与民俗生活
——平地瑶《富川婚俗诗》研究之一

2021-01-14刘永红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富川婚俗瑶族

刘永红

(贺州学院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瑶族有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瑶族的民族历史记忆、民族文化传承、国家与民族认同多依赖于口头传统来完成。尽管瑶族没有民族文字,但瑶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极地向周边民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受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瑶族主动学习汉文化与汉字,以汉字作为载体记载、传承民族文化,将本民族的口头文本用文字保留下来,由此形成了瑶族的文本传统,如不同版本的《盘王大歌》,各瑶族支系卷帙浩繁的宗教文献以及歌谣文本、民俗仪式文本等。

一、《富川婚俗诗》的历史与内容

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平地瑶的称呼最早见于明朝,《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上伍堡乃平地瑶也,在九疑(嶷)山中,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行……”[1]56学术界认为因平地瑶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较早,与汉族同纳粮赋并定居在平地、丘陵地带得名。各地的平地瑶又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广西富川的平地瑶自称为“爷尼”“爷贺尼”,“爷”意为瑶,“贺”意为话,“尼”意为人,合起来是瑶人、瑶话人。

《富川婚俗诗》①是一部在瑶族民间婚礼中运用的婚仪写本,主要流传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东五源”地区②,现收藏于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目前笔者所见平地瑶婚礼手抄文本还有两种异文,分别抄录于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富川婚俗诗》记录文字七千余字,内容包括了当地婚礼十几个仪式中运用的各种词文。《富川婚俗诗》因保存不善,前文和后文都有部分轶失,但文本基本保持完整,所记载的仪式内容也基本完整。

《富川婚俗诗》前后缺页,没有直接的文本抄录时间。我们把《富川婚俗诗》定位为清中叶至清末时的民间手抄本,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一是清代富川瑶族的教育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当地人有可能在民族口头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诗文创作模式编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诗文来。二是从文本抄录中运用的一些民间俗字来观察,文本具有清代中叶的一些特点。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搜集了近30000份贺州当地的民间契约文献,在这些文献中有近半是清代的契约文书。在这些契约文献中,有一些当地固化的、约定俗成的民间俗字。我们把这些民间俗字和《富川婚俗诗》中的俗字做比较,发现这一仪式文本具有当地清代书写的特征。在婚俗诗中,有“孔子出世,孔子鲁口玉人氏”,“口玉”本为“国”之简体的俗写。在清中叶的民间契约中普遍写为“口玉”字;再如在婚俗诗中有“殷勤劝新郎,宽柸干饮莫辞醉”句,其中“柸”字“不”字下一横书写为“山”字,而契约文献中亦是此种写法。再如婚俗诗中有“蔡伦造,蒙童造笔……”,其中:同“纸”。因纸用植物纤维制造,故从“糹”。由“糹”加俗写的“帋”组合构成“”字。类似这样的一些民间俗字,与当地清代中叶的文献相同,说明这部《富川婚俗诗》是清代所抄录。三是从婚俗诗的内容上来分析。婚俗诗中有对新娘的描写:“新人一出轿门开,一见姮娥世上无,脚小鞋尖走不稳,安排玉女两边扶”。裹脚究竟何时开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宋代已开始流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富川部分瑶族也有裹脚之风俗。在婚俗诗中表述的“脚小鞋尖走不稳”说明当时裹脚是一种风尚,这种风俗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通令全国,禁止缠足,这才解救了深受缠足之苦的中国妇女。婚俗仪式文中描述的裹脚应是清代民俗现象。四是从《富川婚俗诗》的文本材质、老旧程度、书写习惯以及全文的繁体字来看,最晚应是清代的文本。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富川婚俗诗》应是清代中叶抄录文本,至迟应不晚于清末。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也有可能在清前期富川当地的平地瑶已经在婚礼仪式中运用婚俗诗仪式文本。

二、《富川婚俗诗》的仪式

从文本来分析,《富川婚俗诗》这些仪式可细分为十几个婚礼仪式,这些婚礼仪式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仪式结构群:一是拜堂文,二是“妆郎”仪式,三是席上祝福,四是入洞房、“拦门”,五是撒帐等入洞房仪式。

(一)拜堂文

拜堂仪式中对祖先、父母、亲友的拜谢是民间婚俗中核心的礼仪。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搜集的《富川婚俗诗》前文缺失,文本以一首祝词开始:

伏以

门阑多喜,章乃且之洞花烛夜,十分光彩,一旦风流恭对花筵。

接着用一首七言诗来作为祝词,上呈诗句:

儿时相望如意悬,今日乘龙入洞房。

少时桃园相会去,胜如刘院(阮)会神仙。

此首七言诗引用了“乘龙”和“刘阮”的典故,祝贺美满的姻缘。祝词之后,是拜堂仪式文,此组仪式文由“拜家神”“拜家堂”“拜父母”“拜媒人”“拜外公”“拜公婆”“拜叔伯”等七首拜堂诗文组成。拜堂诗文体裁不同,有些拜堂仪式运用了民间拜堂的传统文本,如《引拜家神吟文》:

即归堂前拜祖先,于门此多。

传予新人深下拜,深深四拜。

伏以一拜家神先祖,二拜土地龙神,三拜香火功德,四拜高贞。一愿夫妻如鱼水,二愿地久天长,三愿荣华富贵,四愿男女成双,福如东海,寿比南仙。恭拜家堂,鞠躬礼拜。

此段《引拜家神吟文》主要运用民间常见的拜堂词文:祝词与愿词,包括对敬拜家神、祖先、各方神灵等祝词,也包括了对新婚夫妇的祝愿,运用的文体是民间常见的“四大愿”。在后面的拜堂词中运用了七言诗的形式,如《拜外公诗文》:

为人饮水要思源,外甥今日得成人。

今日酬答公婆意,报愿头上谢神恩。

相对后面拜谢外公、叔伯等仪式文,前面拜谢家神、祖先和父母的仪式文要复杂一些。仪式文的形式为祝词加以一首七言诗构成,如《拜父母文》:

伏以堂上喧(萱)椿,寿比南山之永,庭前丹桂。年逾弱(冠)之期,谢吾父母生成之德。佳期盛事,全凭月老安排。礼宜受室,恭对椿喧(萱)。一鞠躬,礼拜。

父母生成恩爱深,感蒙抚养得成人。

从今已遂成家室,拜谢双亲父母恩。

祖先和父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父母亲有养育之恩,在婚礼上对父母亲的敬拜和感谢是拜堂仪式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因此仪式文本就复杂得多。而外公、叔伯的拜谢仪式就简单一些。可见仪式文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仪式并不是运用完全同一种形式,而是有所取舍。

自宋元以来,民间婚礼仪式中大多有拜堂仪式,拜堂文从简到繁,许多民族口头仪式文本多保存有拜堂仪式文。瑶族的许多支系亦是如此。例如刘保元于1962年11月7日搜集的广西全州县东山区斑鸠村瑶族盘富金家《洞房酒歌》中的《拜堂歌》里,对父母、神灵以及夫妻对拜有二十拜之多,可见瑶族民间婚礼中对拜堂这一仪式非常重视。

拜堂歌

一拜天地父母,二拜百月三光,

三拜祖宗香火,四拜司命灶王,

五拜五男二女,六拜六贺同春,

七拜新郎为宰相,八拜养女配君王,

九拜夫妻和顺,十拜孝顺爷娘。

十一拜金玉满堂,十三拜福如东海。

十四拜寿比南山,十五拜荣华富贵。

十六拜天地同长,十七拜□□□□,

十八拜夫妻齐眉,十九拜天长地久,

二十拜夫妻万年,天长地久永团圆。[2]371

拜堂之后是新郎的《登位诗文》,这段诗文主要是邀请新郎、新娘入席,并赞叹、祝福二人:

伏以天长地久,幸逢世上之佳期。日吉时良,正是人间之盛事。喜三星之在户,欣二姓婚美妙佳人。善哉、善哉。恭惟新郎驸马慷慨风流,赋从容,佳人美妙,赛过西施。从此宜家宜室。愿如琴如瑟,早兆熊罴入梦,百年偕老,永祝齐眉。

(二)“妆郎”仪式

“妆郎”仪式,包括迎衣、请衣、穿衣、咏鞋、咏带、插花、披花红、敬茶等几个仪式。所谓“妆郎”是指新娘为新郎准备了新婚服饰,并一一为新郎穿着打扮。正如仪式文中所说“佳人做得好新色,装束新郎早早归。“迎衣”是把新娘做的婚服拿出来准备给新郎换装。

伏以,三星在户,正新郎得意之时。两姓安婚,乃玉女佳期之会。筵开花烛,礼当请衣。传言玉女,通报侍娘,推开锦绣之花箱,捧出新鲜之美服,早将吩咐,装束新郎。诗曰:

高烧银烛照华堂,此日佳期礼所当。

找得新郎归位坐,又劳宾客请衣裳。

从仪式文来看,“迎衣”的仪式并不是由新娘来亲自完成,而是在司礼的主持下,由侍娘来完成的。另外参与的人还有“诗客”。“请衣”中讲道:

小生今日列诗宾,自愧才疏志未伸。禀命请衣来洞府,快开朱箱休久立,无误时辰。及早开箱,早状(将)捧出,诗人请时,装束新郎体,永享桃源洞府春。

三千朱履会佳期,才子吟诗为请衣。

传与侍娘早吩咐,装束新郎入帷帐。

久闻织女用心勤,织就绫罗夺锦新。

今日制成佳丽服,将来装束少年人。

平地瑶的新娘在结婚前几个月就开始为自己和新郎做婚礼新服,婚服多是新娘手工一针一线亲手做出,结婚时要为新郎换装。“久闻织女用心勤,织就绫罗夺锦新。今日制成佳丽服,将来装束少年人。”将新郎所穿衣服脱下,换上新娘所做的婚服。新婚礼服一方面表达了新娘对新郎的浓情蜜意,一方面也为参加婚宴的客人们展示新娘的女红手艺,婚服做得好,说明新娘是一位心灵手巧、智慧聪明的姑娘。在当代婚礼中,部分瑶族地区还保留着“妆郎”这一古老的民俗仪式。

“迎衣”和“请衣”仪式后是“插花”仪式。《新郎媒人上花共诗吟文》是新郎和媒人共同为新娘云鬓之上插上鲜花的仪式文:

伏以插起一枝花,颜容色更新,自从今日好富贵,两华荣。

此花不与众花同,巧夺乾坤造化工。

插在新人云鬓上,更加颜色喜重重。

这个环节的仪式文类似于敦煌婚俗中的“催妆诗”。民间多以鲜花比喻姑娘的花容,这首诗中的“此花不与众花同,巧夺乾坤造化工”,用插在云鬓上的鲜花暗喻新娘闭月羞花之容颜。

(三)席上祝福

插花仪式后是在座宾客对新郎、新娘的多首祝词、贺词,这一部分的诗文为婚礼中的第三部分:席上祝福。这些贺词或是七言形式,或是词牌中的《西江月》《鹧鸪天》等。如《把酒贺新郎诗文》中既用七言,也用《鹧鸪天》,诗文与词文相互交错并用:

门沸笙歌满华堂,诗宾齐赞贺新郎。

庭帏此多风光好,一对夗央(鸳鸯)喜洋洋。

鹧鸪天

廉(帘)帓祥光动玉钓,凤箫声织端烟浮。织女牛郎来相会,今日齐唱醉玉楼。同富贵,共风流,一封花诰,一对候更,须有一十,要今贵,镜里双双到白头。

仪式文中七言朗朗上口,词文辞藻华丽,并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以呈现吉祥的寓意,通过繁复的、精致的词文来强化仪式的庄重与祝福的诚挚。

在诗文中有两首《席上文》,以祝词加七言的形式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第一首《席上文》以两首祝词和一首七言诗构成,第二首以一首祝词和一首七言诗构成。第二首《席上文》唱诵道:

伏以斗转星移,玉漏报初更之际。酒兰饮罢,画堂宴饮之终,乃玉女会巫山之际。正新郎入洞房之时。佳诗吟尽,银烛烧残,恭对花筵,呈上诗句:

斗转星移月正高,花对更鼓夜迢迢。

诸宾莫要贪杯饮,早送新郎入洞房。

对新人的赞美和祝福以《席上文》结束。

(四)入洞房和“拦门”仪式

《富川婚俗诗》第四部分诗文是入洞房和“拦门”的对答诗文。

拦门诗曰:仙娥缥缈下人寰,咫尺荣归洞府间。今日门阑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须悭。

答拦门诗:洞府都来咫尺间,门前何事苦遮拦。愧无利市堪抛掷,欲退无因进又难。

这一部分诗文以送新郎入洞房开始。新郎由诗客领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却被洞房内的侍娘封闭门户,拦住去路,讨要利市③。由此展开了一场诗歌问答和歌谣对唱的竞赛,这场竞赛的双方在问答中展开口才和聪明才智的较量。与以前几个阶段的婚礼上的仪式不同,这一部分的对答诗句既有赞颂祝福,也有设疑诘难,还可戏耍逗趣。这些诗句,有的是口耳相传,更多的是即兴式当场编创的民歌,机智巧答。

“拦门”一俗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中都有存在,并且表现形态各异。早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就有“拦门”问答这一婚俗。如在敦煌藏书中的《下女夫词》中,有大段的男女宾客问答的婚礼仪式。“女答: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女答: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儿答:君高语,故来相头(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答:金鞍骏马,绣褥交横,本是何方君子,至此门庭?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赤悬(县)名家,故来参谒,聊作荣华。女答:君贵客,远涉沙碛,将郎通问,体内如何?儿答:刺史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3]211在《富川婚俗诗》中,以民歌问答体为主要形式展开。

伏以侍娘,便问门前诗客:

你知道此木出世,枥出根源。此木生在何州、何县、何乡、何里,生在何家园里。谁人锯破为枝,谁人用计做出关门;高几尺几寸,宽几尺几分;谁人用锛,锛重几两,斧重几斤?对答此门,放你进来。

伏以门前诗客,便答房里侍娘。我知道此木出世,枥出根由。此木生在青州、青县、青乡、青里。住在青家园里。张良锯破为枝。鲁班用计做关门。高五尺五寸,门宽三尺三分;张良用斧,鲁班用锛。锛重十两,斧重千斤。对答此门,放开你进。

在问答中也加入了一些诗文,但这些诗文明显地引用了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

伏以:

是谁久旱逢干(甘)雨,是谁他乡遇故知。是谁洞房花烛夜,是谁金榜挂名时。

恭对此门放开你进。

房外吟:

农夫久旱逢干(甘)雨,买卖他乡遇故知。

新郎洞房花烛夜,秀才金榜挂名时。

对得此门,放开就进。

这一段问答的内容是民间所谓“人生四大喜事”,民众对此朗朗上口,几乎无人不知。其中一些问答也加入了《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作品,这些内容对于当下远离旧时教育的人来说,有些费解,但是对于当时接受了蒙学的人来说,可算作是基本常识。这些常识也以民歌问答体来展开。如对孔子相关身世的问答:

伏以房里侍娘,便问门前诗客,你有文才,孔子出世,孔子原是何国人士,居住何州、何县、何乡、何里,姓何名,年至几十无儿,后娶某氏为妻,前出何处,祷告上苍,感而有孕,临产之时,以谁为名,取字何人,身长几尺几寸,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是何生下,立起书房,教训几多徒众,皆有多少贤人,几国之人,皆有来读,年至几十无儿,不见八卦之图,说寻尧帝,取看颜色,对答此门,放开你进。

在婚礼中或在一些重大的民族节日或神圣空间(例如春节、祭祀祖先等)中讲述民族来源,重述民族记忆,在瑶族民俗文化中较为常见。富川瑶族“拦门”仪式说“开天辟地,便有人民,男婚女嫁,方为夫妇”。在婚俗诗中,以民歌问答的形式不断地重复民族创始之神或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英雄,以强化民族记忆,加强民族认同。与此相似,如在富川过山瑶的《亲家理》中将传统加以强化,清水翁(婚礼仪式主持者)开场:

盘古圣王,开天立地,置得天地,万京京殿。景定元年四月初八日。洪水发下,淹死万民。洪水退尽,重有伏羲姊妹二人,二人持棍云游天底。不见人民。

二人持棍游天底,得见乌龟拦路边。

洪水尽,乌龟开口说无人。

伏羲姊妹无计奈,仗打乌龟几十鞭。

二人铁棍摇断,行尽天底,果然无人。

四处山头都行尽,乌龟开口不虚传……

伏江盘王出世,置立南京金銮宝殿,一千八百六十四岁。圣王坐位,生得六男六女。□朝出世,反败天下,杀死万民。盘王正差五旗兵马,救出六男分成六姓、六女分成六姓。六男六女,分出十二姓瑶人,承领为具。洪武坐位,瑶人退朝,退下南京十宝山,置下田塘,又开南庄田,又有北庄地。寅卯二年,天地大旱,蕉木出火,格木出烟,塘干无鱼,三年官仓无粮,人民慌乱,无可奈何。正来漂洋过海,流落过街,来到广东道韶州府乐昌县,招手分开,各自行游……

此段婚礼仪式是贺州过山瑶婚礼中第一个仪式,需主持婚礼仪式的“清水翁”向新人和在场的客人大声吟诵出来。仪式文先讲述世界的来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宣告世界和人类的诞生。接着讲述在大洪水后,人类灭绝,神示伏羲女娲结为夫妻,以繁衍人类。伏羲和女娲因为是兄妹,执意不从,棒打乌龟,乌龟壳又合在一起;经过合烟(其他瑶族支系中还有滚磨盘等试婚环节)等环节结为夫妻,再一次创造人类的神话,这个神话实际上是神话中的二次创世神话。接着讲述了瑶族祖先盘瓠创造民族的丰功伟绩。

当然在祭祀语境下与婚礼场合中,歌谣所体现的功能并不完全一致,祭祀的神圣性更为强烈,而婚礼中追溯天地万物的形成与祖先的丰功伟绩,更主要的是通过叙事来教育子孙后代,加强民族记忆。除了神圣叙事,婚礼其他场合中类似的叙事则更加倾向于娱乐与烘托婚礼气氛。在“拦门”仪式中问答的形式,主要的功能还在于在一问一答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在戏谑、嘲讽或欢笑中烘托喜庆的气氛。《富川婚俗诗》中,这一婚礼仪式所占内容比重最多,虽然在婚礼中此类问答并不是婚礼仪式的主要仪式性内容,但毕竟婚礼是在欢快、喜庆的场景下的一个人生礼仪,因此这一习俗与内容对于婚礼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唐代敦煌文献《下女夫词》中就有“拦门”的仪式,宋代《事林广记》录有当时迎娶时的数十首婚俗诗,其中包括拦门诗(三首)、答拦门诗(两首)。到了明清时期,“拦门”仪式在民间较为普遍,拦门的仪式文则更加民间化。但平地瑶婚礼中的拦门仪式比较特殊。在《下女夫词》中,当男方送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在新娘家门口有拦门的习俗,而《富川婚俗诗》中仪式,则是新娘进入新郎家门,在敬拜祖先、父母等拜堂仪式后,随即入席,举行婚宴上的一系列仪式后,再行进入洞房,然后才有“拦门”的仪式。

(五)入洞房仪式

《婚俗诗》中第五部分的内容是入洞房的仪式。包括“夫妻对拜”“洞房至语”“撒帐歌”“退洞房”“饮交杯酒”“结同心结”。

“夫妻对拜”的仪式是婚礼仪式中最常见、最传统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在《富川婚礼诗文》中较为简短:

古来相见礼当宜,妻拜夫来夫妻拜,敬请夫妻齐下拜,百年偕老永齐眉。

相对其他仪式来说,这个仪式时间简短,过程较为简单,因此体现在仪式文上,也较为短小。“交杯”和“对饮”实际上是同一个仪式的不同部分,“交杯”仪式在前,“对饮”仪式在后。在《富川婚礼诗文》中,“交杯”仪式文为七言诗一首:

交杯酒盏是一双,好似红梅对海棠,

二人齐饮交杯酒,百年恩爱比天长。

结同心结是在新人进入洞房之后。仪式文这样说:

宝镜团圆似月宫,一双罗带舞春风。

夫妻结个同心结,解脱同心心亦同。

《婚俗诗》中记载了完整的“撒帐”吉语:

伏以

撒帐东,红罗帐下起风云;

撒帐西,从今结发为夫妻;

撒帐南,两情交合地天长;

撒帐北,窈窕佳人同积德。

帐下下,从今结发如天样。

撒帐东南西北方,上天下地结鸳鸯。

从今结发为夫妻,福寿双全寿百年。

……

撒帐是我国民间婚礼中的一项传统习俗,“撒帐”时所吟诵的吉语较早见于敦煌文献中。撒帐歌是指贯穿撒帐仪式始终、由主持撒帐的人吟唱或念诵的喜歌或喜词,它是在撒帐仪式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平地瑶入洞房的仪式环节,由“夫妻对拜”“洞 房 至 语”“撒 帐 歌”“退 洞 房”“饮 交 杯 酒”“结同心结”多种仪式组成,成为平地瑶婚礼中富有特色的婚俗。

三、婚俗诗的文本属性

每一种文本都有其文本属性。在瑶族民间文献中有数量较多的手抄歌谣文本,这些手抄歌谣文本来自口头歌谣的文本记录,主要目的是对口头歌谣口耳相传、随风而逝特点的克服,在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将口头歌谣记录下来,以便于再次在相同的语境中演唱,也方便于记忆。歌谣文本的功能在于歌唱,歌唱是一种艺术,而静态的手抄歌谣文本,如果不考虑其音乐属性,我们更加注重歌谣的语言即歌谣的歌词,这些歌词在属性上体现为民间文学的属性——从文学的层面去鉴赏,歌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婚俗诗的仪式文本,从静态文本即抄录的手抄本来看,它们也具有文学的属性,因为这些无论是来自民间口头歌谣的,抑或是文人创作的婚礼仪式文,包括五七言诗歌、各种词牌、民间问答体的歌谣、各类赞词、祝词、愿词等等,都运用了文学的表达手法,有比喻、借代、拟人、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这些题材的诗文富有文学色彩,甚至比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还要出色,但作为文学作品的属性,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从本质上来说,婚俗诗是运用于婚礼上的,保证各种婚礼仪式顺利进行的文本,尽管婚俗文本有浓厚的文学性,但仪式的功能要大于审美的功能和文学的功能。婚俗诗是一种仪式文本,这种文本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文本的仪式与婚礼这一人生礼仪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作为民间手抄文本,婚俗诗是一种仪式文本。

由于相隔久远,学界对一些历史上的民间仪式文献的性质存在争议。如敦煌遗书中的《下女夫词》就是一例。《下女夫词》经刘复先生收入《敦煌掇琐》。王重民又根据六个抄本予以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上集)。关于《下女夫词》的性质,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王重民、程毅中、张鸿勋曾提出该文本的文本属性为变文、“合生”“迎亲喜歌”等不同的看法。1987年李正宇提出新的论断,认为《下女夫词》既不同于以王重民和程毅中为代表的判断——《下女夫词》为“对话体变文”的意见,也不同于张鸿勋判断为“迎亲喜歌”的意见,他认为《下女夫词》是归义军某一位沙州刺史迎亲时礼宾人员编辑的亲迎礼辞手册,供给伴郎伴娘以及傧相人员熟读背诵,以便临场时应酬得体、对答自如,使迎亲仪式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从而保证迎亲仪式的质量和水平而制作的[4]45。对于《下女夫词》的看法从“小说合生”、变文、喜歌到迎亲礼辞的不同认识,经历了逐步从其文学属性演进到生活与仪式属性的变化过程。《下女夫词》由于历史相隔久远,对于它的文本属性学界有一个渐进的判断。而富川婚俗诗文本完整,仪式特征明显,所以我们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出它的婚礼仪式属性。

向达先生在研究敦煌的《下女夫词》时指出:“如今西南有些地方逢到结婚的时候,还往往有来宾拥至新房中,向新人用韵语致吉利的话头,新人大方的并立即用韵语回答。和《下女夫词》的情景,还仿佛相似。”[5]123-128《富川婚俗诗》记录的正是当地平地瑶婚礼中的这种婚礼“情景”。《富川婚俗诗》是清代平地瑶使用的通俗日用类书书仪的一种,从文学层面来说,它毫无疑问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属性,但正是婚俗诗在民俗生活中担负了婚礼仪式的文化功能,富川婚俗诗才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和仪式属性。由于这种文献没有刊行本,只在民间辗转抄录,富川一地又气候潮湿,民间手抄本保存较为困难,所以这些婚俗诗文献能传承到今天殊为不易。婚俗诗文本和平地瑶民俗生活相辅相成,文本直观地呈现了清代平地瑶丰富多彩的婚礼民俗文化。婚俗诗对于我们关照和研究历史上瑶族的婚礼仪式、民俗生活以及民族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 释:

①《富川婚俗诗》现藏于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富川婚俗诗》为手抄本,线装,文本为20厘米高,15厘米宽,前后有缺轶,共78页,经整理后7000余字,征集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五源”地区,初步断代为清中叶抄本。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民间本无“诗”的概念,婚俗仪式文在民间多称为“婚俗歌”或“婚姻歌”。《富川婚俗诗》受到汉族文学的影响,抄本称之为“诗”,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依照原抄本称之为“婚俗诗”。

②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富川县志》载:“七都谓之东五源,后山俱接湖南江华县界。三辇源村落八九,栉比而居,四面皆山。倒水源、沙母源、不有源村落甚多,或平原旷野,依山面水。龙窝源,深山密箐,路径险窄。”东山五源瑶族村落包括龙窝源、平石源、三辇源、沙母源、倒水源,以上为东山五源七都瑶族村落,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交界。

③焦赣《易林·观之离》:“福过我里,入门笑喜,与我利市。”此处指婚礼上所给的喜钱。索要“利市”是传统婚姻中一个常见的礼仪。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至迎聚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缎),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当代在两广地区节庆与婚礼等民俗活动中还常见给老人和儿童利市的民俗。在《富川婚俗诗》中多处记载有讨要利市的婚俗。

猜你喜欢

富川婚俗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广西:富川举办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富川诗社年会得句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患癌老妻生前“未雨绸缪” 退休老汉被扫地出门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