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01-14夏承伯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

夏承伯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医药从古至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与基石,也是中国元素蕴含最多、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瑰宝之一。但中医药一路走来却筚路蓝缕、饱经沧桑。新时代如何将这一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挥好,这是摆在世人面前的时代考题,也是体现国人认识与对待国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重要考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健康中国时境下正确认识、深入研究、适时运用、拓展传播中医药既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自觉之必要,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自信、传承创新完善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一、提升人类文明健康发展自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1]117正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文明的繁荣局面得以序次呈现。文明一般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称。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和睦相处、多元统一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求天下万世太平、修邻邦永世之好的健康史。健康历来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追求与探索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始终怀有“同享太平之福”的旷世胸怀和仁慈之德。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对人类文明的挑战,建设健康美丽世界,健康美丽星球。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中医药,更是全球与全人类的中医药。故而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惠及人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与世界各国深化公共卫生、文化艺术领域人文合作,架构文明互学互鉴桥梁,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

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坚持中西医并重及优势互补原则的原因在于两者各自有其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唯两者优势互补,方可护卫人类生命健康。世界古代曾出现五大医学体系,随着时间推移与发展演变,最终只剩下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和中医。随着西学东渐,西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和文化霸权而拥有绝对话语权,表现在用西医所规定一切原则与标准来衡量与评价其他医学文化与体系,但西医有其自身不能克服的固有缺陷。单一的文化形态不利于世界文明发展,世界文明在各种文明互学互鉴中才能走向更高更深层次。西方医学源于古希腊哲学探索宇宙时着眼于事物质与量的规定性传统,建基于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之上,过分强调理性与逻辑思维,即将事物层层还原的疾病观。笛卡尔机械论将人体比喻成一架由各种零件(人体各器官)组成的机器,器官发生病变或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得了某一种疾病,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纠正或清除器官故障使其正常运转是医生的责任操守,有时甚至不惜进行手术割除坏死脏器。为达到治疗“人的病”的目的,医生通过现代化仪器检查、体液化验以做出准确判断,选择专门对抗或攻克这种疾病的有着严格标准的药物。药物的化学成分有着明确的配备比例,药效一清二楚,药量准确无误,生理、病理、病生都有准确的实验数据支撑,其疗效快,准确性与精确性高。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针对局部有效而忽视了病人整体,有时把人降低为动物,只考虑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只重视某一器官而忽视器官间的关联、器官与机体间的关联,忽视病人心理、社会与整个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从整体与长远考虑,治标而不治本。西医临床治疗对治已病十分见效,但对治未病或预防疾病却稍显不足。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为什么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但普通群众却越来越看不起病或看病越来越难了,这是对西医负面影响质疑与反思的关键所在。西医依赖机器检查,费用增加,使医生过分相信机器而忽视病人,这是医学的异化;西药疗效的特定性往往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形成垄断价格,药价一路攀升使普通群众望而生叹。西医的缺陷正好是中医的优势,而西医的优势正是中医的缺陷,两者唯有互学互鉴,相互补充,方能相得益彰,护佑健康。

中医药护佑人类健康。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科技,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功不可没,它作为中华文明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杰出品牌与重要力量,对人类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针灸铜人雕塑,这表明中国以开放包容姿态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期望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愿景、推动传统医学振兴、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做出深层贡献。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信息表明,中医已传播至183个国家与地区,其中针灸治疗技术被103个会员国所认可且有18个国家将其纳入医保体系,29个国家颁布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已将中药以药品形式加以注册。值得一提的是,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2019年5月25日)审议并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中首次将中医药纳入其传统医学章节,这既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乃至世界应用广泛现实的肯定。青蒿素自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以来,已使疟疾的死亡率下降了50%,受感染人数减少了40%,青蒿素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正是中医药破解全球疑难疾病的明证。缘于此,屠呦呦认为:“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世界人民造福。”[3]207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曾以代表本国独特文化的产品进行国际交流从而获得充足发展空间与主导话语权,古代中国曾以丝绸、陶瓷、茶叶为载体使中华价值观影响世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鸦片、军火与先进工业品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如今,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科技与军事继续主导世界格局走向并加强文化软实力渗透,而中医药文化的多元价值意味着其可作为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从更多领域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国家竞争力。

中医药惠及世界路径。中医药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其国情与世情需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理论重要论述,为中医药的发展路径、发展潜力、发展动力、发展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发展定位已经明确,发展空间未来可期,其代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大有可为,可以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现实路径,既清晰明朗又值得深入探索研究。首先,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将中医药融入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使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焕发新生机。其次,在中医药方面加强“南南合作”,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尤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保护生态,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方面提供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最后,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人类命运居首位的应该是生存,是健康生存,重大传染疾病在全球肆虐无疑给整个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医药在此中承担何种责任又发挥何种功效值得世人期待。鉴于此,应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适时组织传统医学学术论坛,加大中医药在推进人类生命健康重建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组织申遗工作,《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也已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现代化进程,守正创新。这样既扩大了中医药的世界影响力,又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心。

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自信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437而这种理论思维蕴含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底气与资质。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典型的文化软实力代表。由中国原创并集中国智慧与理论思维于一身的中医药可被视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通过了解中医药文化不仅能探晓中华古代文明宝库之精华,而且能助力于今日之健康中国、文化强国发展,故而加强与坚定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唯一具有成熟范畴体系的理论医学[5]。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时期,儒家“天人合一”理论、道家“道法自然”哲学以及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标志着中医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机理,奠定了中医药分辨阴阳的医学理论总纲;《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理论依据“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以天人相应、脏腑经络、穴道灵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互转化原理分析人体生理、病理,重视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特别是人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疾病诊断、治疗的辩证论治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中分辨阴阳是中医的理论总纲,“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表、热、实是阳,里、寒、虚为阴”[6]17。阴阳变化规律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主要包括“阴阳互根”(阴阳双方均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依据)、“阴阳消长”(在一定限度内双方动态运动过程)、“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化)。阴阳相对平衡人体则处于健康状态,阴阳平衡被打破处于失衡状态,是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故而中医诊病首先要根据病理分辨阴阳,其次要根据阴阳盛衰状况制定治疗原则,最后在阴阳动态变化中调整其平衡状况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辩证”是对人的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人体部位等,然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把握疾病实质。“论治”即依据综合信息确定治疗方法,通过扶正祛邪,重建阴阳平衡,主要发挥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依靠自我调节而达到自我修复作用。这与建基于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之上、强调还原论分析思维,将疾病归因于器官病变,依靠化学药物“治标”的西医完全不同。相较而言,中医理论更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整体论思维与方法,其把控生命规律、维护健康方式、防治疾病方法是其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与疾病防治观的理论体系的现实体现,不仅体现了东方智慧与文化内涵,更蕴含着睿智的治国理政方略与实用方法,值得人们去挖掘与发现。

中医药疗效实践以中国式方法破解医改难题。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在人口众多且分散居住的中国,更容易发挥其自身优势破解健康中国战略下国人健康面临的诸多困境与难题。中医秉承“治未病”与“预防为主”的理念,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痒后防复”[7]100,以体质为基础,一人一方药,从治疗“一个人”到预防“一类人”,从治疗“一种病”到预防“一类病”,真正在治未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8]。随着疾病谱系的变化,中医针对一些困扰人类的传染病(艾滋病、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疗效显著,在重大疾病中发挥着协同作用。中医特别讲究“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合”[3]196的保健养生,让国人不同时节践行不同的养生方法,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养成一种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王今达研制的血必净注射液、屠呦呦发现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陈竺治疗白血病的砒霜疗法,既是中医在康复保健中发挥引领作用达到健康惠民目的又是中医药疗效在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明证,切实使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外化于行、中华文化自信内化于心。中医疗法不依赖各种复杂机器,简易便捷,能更适合基层民众的现实境况,中医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结合,疗效显著、成本低廉,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有效地节省了卫生资源。为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民,2019年10月12日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与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为民众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截至2019年9月,全国已备案的中医诊所达13993个[9]。

开启符合中医药教育研究规律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中医药从业人员“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其成为促进群众健康的文化自觉。实践证明,若想让中医药真正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佑护国民身心健康之功效,助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就需要对其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培育值得依赖、用得上的中医药顶尖级人才,提升学术自信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首先,注重科研联合攻关,研制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针刺治疗肿瘤、青蒿素治疗疟疾、砒霜治疗M3型白血病、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都明示:中医药若想在现代焕发生机,必须选择走古今有机结合,依靠现代科技发掘中医传统宝库精华的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其一是加强对中医古籍文献的钻研并挖掘出其精华,找到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其二是整理搜集保护面临失传的秘方、验方与诊疗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共斩获国家科技奖励50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医药界科研人员还需继续攻坚克难,再创更多顶尖级成绩以赢得世人的认可与肯定。

其次,加强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与人学三者的统一体,尤其是人学本质决定了医者必须进行真理性与价值性评判,唯有敬畏生命者才可尊重生命与救治生命,医者仁心即从医者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要有“生命至上,生命至重”之觉。中医药之首道在于先为人,后行医,做人之道深藏于传世医典之中。

最后,要加大中医教育与科研投资力度,加强中医高等教育与科研绩效评价改革,培育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中医人才。比如组织出台中医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中医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国家级中医药重大人才工程评选、中医高等教育招生数量与质量的规定等政策,其中目前已推行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应继续加大力度并持续开展以挖掘更多国医大师与名师。中医药理论层面与华夏文化同构、实践层面与中华儿女同生,决定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关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以中医药为抓手加强文化自信,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是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的明智之举与当务之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以完善自身是关键所在。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完善自身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典型性、原创性科技,为保证国人身心健康、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以及推动人类健康与文明皆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现存状况却不尽人意,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完善自身以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平安中国乃至健康人类、健康星球之需要是其当务之急。

第一,传承不泥古。“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10]中医药秉承“司外揣内,取象比内”的整体论注重宏观生命观,强调人体整体动态的内在关联,强调病因不仅同个体相关,而且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中医药建基于中国哲学智慧之上,不仅体现着儒家“天人合一”理念,而且符合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中道缘起”主张。中医药采用“整体通融”的由表及里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进行辩证论治,相较于西医而言,中医药更能治本,副作用小且灵活多变,具有“简、便、验、廉”与安全等特点。尤其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方面,中医以预防为主、注重“治未病”“养生固本”的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彰显。但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西医以其数学精确性与物理化学质与量的规定性契合了现代科学标准而居主导地位,用现代科学标准来衡量与评价中医,中医走过了“漏列中医案”(1912年)、“废止中医案”(1929年)、“改造旧医”(1949年)以及“中医存废之争”(2006年)[11]等沧桑之路。中药西管、中医西化、以西律中[12]等做法在一些人脑中根深蒂固,中医药面临着传承不足、许多验方秘方与药石技术散失于民间、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名为中医实则西医,惯用西医思维、不会把脉开方等问题。但中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使用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医学体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集深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邃的中国哲学思维、深厚的医学临床技术于一身,以医史文献为主的基础理论、以方药技能为主的技艺方法、以整体为本、辩证施治的思维方式、以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统领的医德精神都是传承的精华。一是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置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层面上来认识与对待,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相对独立完善的中医药治理体系;二是要加强中医药立法,以法治为其传承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经费投入,补齐中医药发展的短板;四是要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在正规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方面,还是在为师承中医、自学成才的医生认定方面,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与保健知识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六是要挖掘民间方药,建设药材基地,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唯其如此,方可达到传承不泥古之目的。

第二,创新不离宗。传承是在尊重与遵循中医药规律前提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薪火相传的过程,但若要中医药具有强有力的时代生命力与竞争力,必须使其综合吸纳、跨界融合多学科理论技术与现代科技,因为中医药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13]。不注重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其应有基础,忽视了创新,传承便失去了其发展的前进动力。创新是中医药生生不息,永葆生命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之关键所在,一部中医药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一部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史。从秦汉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到明清瘟病学的确立,从古籍医典中青蒿素的挖掘到中西医结合抗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都在书写着中医药应时应世而具有适应性与生命力的创新历史。中医药创新要同现代科技相结合,但须以中医发展规律为根本遵循,坚持中医原创性思维,切勿削足适履,用西医“鞋子”标准来认识与评价中医之“脚”,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不使国粹走样失色。

创新使中医药跟上时代变化与社会需求,推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这种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被“用起来”,原创性技术资源“活起来”,焕发起时代蓬勃生机,真正符合其“五种资源”[14]定位(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不仅将其作为产业而且作为事业来认识与对待,使中医药产业化、战略化,现代化,促进其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发挥“全产业链”与“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15]。小康的首要条件是全民健康,中医药种植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契机与途径,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与加强环保、增添绿色的秘制良方,因为良好的中医药源于绿水青山,最终可造就金山银山。在现代科技助力下,中医药业可分离出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养生产业、健康装备业、健康养老业、健康旅游业以及服务贸易业,从而成为国内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集群。同时还可以助推与中医药相关的如教育培训、服务贸易等第三服务业的发展,在“全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能够起到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的增量乘数效应、脱贫环保的社会生态双重效应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全局效应。

第三,完善需发展。“发展是中医药的希望所在。”[10]中医药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自身,将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增进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福祉作为自身完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立足疗效求革新,围绕需求谋发展”[10],才能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贡献。自2003年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发展完善中医药问题发表了系列讲话,对症下药开出诸多“良方”,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的发展完善进入了关键战略期,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划时代意义的进步。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是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同年8月19日至20日,新世纪全国首届卫生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提高健康水平,对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给予关注。同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对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给予明确规定,提出到2020年,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包括9章63条具体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5日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它首次从法律层面对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与扶持措施予以明确规定,为继承、弘扬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对完善与振兴中医药发展、切实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2017年1月9日至10日)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10月20日)的落实,中医药发展完善的顶层设计已全部实现。除加强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构建独立完善的中医药治理体系外,还应推进中医药临床治疗效能、健康服务功能、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与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等的完善,在中医药人才培育与建设方面,将中医药文化自觉地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强化中医药人才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加大中医药资金投入,补齐历史欠账,完善中医药价格、医保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与组织实施,健全各级各类中医药管理体制。

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既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救治方面的重要贡献,也清醒认识其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当前与今后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强调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路径方式,特别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新时代加强对中医药发展必要性研究,既关乎中医药自身发展、也关乎中华民族昌盛复兴,更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命运,广大中医药研究者应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勇担重任,为破解时代难题而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二)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