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重逻辑

2021-01-1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信仰

张 丽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现实逻辑

(一)亲近时代:高校思政课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式开启了强国时代。相比较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而高校思政课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在社会各领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利益格局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想领域制造着混乱,并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乃至于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样,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把握时代主题,不断扩宽教育领域,从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和观念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才能变得有亲和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才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掌握。

(二)亲近学生:高校思政课要回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青年工作历来是我党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谈到青年问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促进青年成长成才。这些讲话、文件和要求反映了国家对青年问题的总体判断和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充分彰显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成长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接受着系统化的学习教育,在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他们会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去反思社会底线、道德良知,向时代之问提出自己的青春之声。但由于他们人生阅历较为欠缺,面对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仍待提高,当他们在面对不良思潮的冲击、面对不良舆论的影响、面对人生方向的选择时仍会感到困惑和低落。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必须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成长困惑。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研讨,比如可对“港独”事件进行解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教学形式上,要启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思政课要侧重对大学生使命感的涵养,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亲近生活:高校思政课要贴近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历史的起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2],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生活根源,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校思政课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所谓的高校思政课效果也只能停留于教学中或特定的课堂活动之中。高校思政课应全面关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教育实践,密切与大学生生活境遇的关联,实现与大学生生活期待的融通,才能够生成思政课真切且持续的获得感。

当前,高校思政课缺乏实效性主要是由理论知识较为空洞、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等造成的,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努力倾听学生有关美好生活的所惑、所思、所想,切实为学生答疑解惑。贴近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高校思政课是学术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围绕的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需要,联系的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它致力于追求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升,进而推动教育双主体的共同进步,达成双赢,让高校思政课灵活高效,更具亲和力。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逻辑

(一)以文化人:将高校思政课扎根心灵深处

高校思政课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益,从文化的视角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第一,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提高教育亲和力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是新时期助推高校青年大学生灵性修养、陶冶情操、精神升华的有力支撑。如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思想无不体现着人文精神,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精神,建构崇高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将传统文化载体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认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其内化到自身内心深处,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崇高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文化话语力量是提高教育亲和力的应有之义。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已从政治、经济领域发展到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式一直以西方为准则和权威。某些西方国家打着各种名义的幌子向别国输出其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冲击着别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事实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明烙印,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来自于西方社会的理论做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应以中国社会实践为现实根基,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力量。不仅要筑牢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还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逐步推进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铸魂育人:在高校思政课中筑起信仰高地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深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之中。高校思政课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基因”,引导大学生在时代之思、时代之问中牢固筑造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高地,将高校思政课真正升华为信仰教育,从信仰的视角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托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的肩膀上承载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铸魂育人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引导好和培育好广大青年学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科学的观点和全面的思维方法,“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是铸魂育人最内在的‘精神能量’。”①烛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解放军报,2019-01-16(007).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为指引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信仰源于主体克服有限与无限矛盾的精神需要和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以一定的活动作为介质进入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以此来发挥其价值作用从而扩大影响。信仰对其信众往往会具有较高的激发力,信众为达到信仰目标和实现自身的情感满足,会具有较强的行动愿望。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教育,可以将信仰的自觉力量转化为亲和的自发力量,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践行者和捍卫者。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逻辑

(一)以知识说理的透彻力打造有厚度的高校思政课

知识是高校思政课的起点,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高校思政课必须经由知识教育。列宁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3]我们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知识武装其头脑、丰富其精神。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以价值性、真理性知识,也是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科学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必需的。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提高知识说理的透彻力,从而积极回应学生对知识真理的渴求心理,也就是说要善于把学生渴求的知识浸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去。

(二)以话语表达的吸引力打造有温度的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是一门优雅的艺术,高校思政课要想产生影响力,既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取决于其话语表达的吸引力。以往的高校思政课话语较为陈旧滞后、带有浓重的政治性教育气息,在与大学生的话语共鸣中处于不协调、不匹配的尴尬境地。高校思政课应当及时掌握最新的大学生话语动向,做到话语表达与时俱进,让大学生感到亲切、乐于接受,并用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娓娓道来,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高校大学生。

(三)以教师人格的感染力打造有风度的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向学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以此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关注党和国家大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者。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能产生极大的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思政课倾注“实情”、融入“真情”,形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振,使学生对某些道理不言自明,自觉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以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打造有高度的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任务,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本身,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锻炼。与中小学思政课堂相比,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要在课堂中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力,这样的高校思政课有别于传统,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增量,更提升了知识教学的质量,打造的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高校思政课生机课堂。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信仰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信仰
铁的信仰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