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职院校家庭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1-01-14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亲情家庭高职

荆 婷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重视家庭建设,联结家庭、家教、家风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为青年大学生茁壮成长成才夯实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同时,家庭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基地,是情感认知发展的第一场所,能否正确地理解爱与被爱,与家庭氛围、家庭人际沟通状况等息息相关。

1 家庭认同教育的理念定位

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弘扬和践行者。高职院校需深化家庭认同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内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家庭认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需牢牢把握四大特性:其一,尊重性。在实施家庭认同教育过程中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其独立和完整的人格尊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在思考什么。教育者利用相应的传播媒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家庭认同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解决思想冲突,形成内在自律性。其二,包容性。凡个体都是一种历史的、有限的存在,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深度的理解永远都不可能完备,需要对社会做出实践与探索,方能感悟真知。教育者应怀有包容之心悦纳受教育者,缩小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消除学生与认同教育要求相抵触的行为,化解受教育者内心矛盾,通过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思想潜能,促使认同教育更具亲和性。其三,和谐性。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家庭、学校等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辨识能力。家庭认同教育中彰显和谐性,就是要使学生科学理性地处理主观意愿与家国利益、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认识家庭文化具有引导性、凝聚性、辐射性、传承性等特点,进而提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和思想高度,待人接物更加从容自信,更好地实现自我追求和价值。其四,渗透性。家庭认同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践行润物有声、化育无形,校园物质文化、校风校貌精神文化亦或教育教学践行文化等都将家庭认同教育“寓于其中”,真正使优良的家庭文化涵养在熏陶渐染中形成、在潜移默化中绵延,为大学生注入家庭信念和力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风尚。

2 高职院校家庭认同教育的现实诉求

2.1 家庭认同教育是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力量

家庭是传承文化精神的基础,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千万家庭的好家风将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借优良的家风家教教训引导孩子养成勤养家、简养德、孝当先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掀起家庭美德建设的热潮,积极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易于感召全社会家庭的传统文化道德。

2.2 家庭认同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培养德行兼备的人才至关重要,将家庭认同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环环紧扣,提高学生思想高度,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给予支持。

2.3 家庭认同教育是孕育道德品质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将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所需的首位雕塑家即是家庭。家庭的熏陶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细化至一言一行,泛化至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开展家庭认同教育,让学生从深层次领悟家庭的意义,感悟父母的艰辛与付出,重拾与父母的温情与感动,培养其知恩图报、孝亲敬长的重要品质,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心父母长辈。

3 高职院校家庭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弘扬风清气正的家风传统、培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学校的迫切需求和重点工作。具体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家庭认同教育的疏导和开展。

3.1 晓之以理,提高认知

首先,发挥主题教育的作用。通过政治教育战略高地的思政理论课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家庭的含义、组成及功能作用,借助家庭的力量,有目的性地开展一系列生动深刻、极具意义的互动型亲情活动、感恩教育,构建协同育人的美好局面,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亲情、感恩他人,行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其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如儒家思想以“礼”修身养性,以“仁”达济天下;墨家思想“兼爱”“节用”,以“爱”宽容待人,以“节”养美好品德;道家思想敬畏生命、尊重万物。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素养与情操、加强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最后,加大文化反哺和精神赡养的力度。认同和理解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子女应主动认清和理性看待父母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维观念等,通过文化反哺和精神输出缩小双方的鸿沟。

3.2 动之以情,引发共鸣

引发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培养家庭认同感:其一,情感熏陶,以情育情。通过教育者的动之以情,言传身教,用真挚感情打动学生,熏陶并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投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向学生传递亲近感和信任感。例如,在为师范生讲授专业理论课程时,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融入家庭元素,借助5min《我是演说家》的视频片段反映母亲时常的“唠叨”和父亲“无言”的关注,多数学生都在观看视频时感动落泪,可以看出大学生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对父母的深爱与感恩。其二,强化舆论,以知育情。加强思维训练,强化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能力。教育者需要强化舆论,使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并认同良好家庭道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此产生情感共鸣。

3.3 导之以行,落实行动

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靠情感维系和知识输入是不够的,导之以行才是家庭认同教育的根本归宿。大学生在参与家庭实践和自觉提升价值追求的教育过程中衍生而来的家庭认同感会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第一,把脉小节,融入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点滴,逐步培育优秀人格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更要重视小节,借助家庭力量,让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饮水思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第二,点燃亲情,落实措施。亲情教育的具体化和系统化需要在校园中营造重视亲情的氛围,设立亲情教育课程,将亲情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宣传中去,刊登亲情标语、温情故事。

4 结语

家庭认同教育是维护社会长期和平、国家稳步发展的奠基石。家和才能万事兴,各家和睦才能得祥和盛世,优秀的家庭文明也可投射在社会中,形成独特反响,共绘家庭名片。大学生应深入贯彻“五个认同”思想理论,以家庭为单位,彼此互相信任与许诺,互助与支持,兼具同舟共济的情感,维护家庭幸福,营造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认可度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亲情家庭高职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家庭“煮”夫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恋练有词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亲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