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研究

2021-01-14熊少波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主体环境

王 菁,饶 娟,熊少波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长沙 410128)

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俊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1]。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有三个价值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基本环境,即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宏观环境、高等教育内部各种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中观环境、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2]。教育生态学关系论者吴鼎福、诸文蔚等认为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3]。关系论是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出发的。

1 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

1.1 生态环境失衡

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环境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1.1.1 物理环境

学校教育的物理环境包括学校校园布局、学校建筑、设备布置以及照明、颜色、噪音等。就体育教学而言,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和保障性条件,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与之对应的场地。自然环境也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恶劣的天气会导致体育教学环节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场地设施成为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未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主要表现在:场地设施配备不齐全,高校学生数量较大,体育教师必须见缝插针,只要有空地就可以上课,难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场地设施过于陈旧,质量不达标;场地设施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锻炼。场地设施的短缺不仅导致体育教学生态系统失衡,还会制约教育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

1.1.2 文化环境

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念。文化环境主要指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保持的态度、风气、观念及教学氛围,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环境。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将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主要文化因子。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以学习技能为主,忽视对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高校的体育课程按运动项目分班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动技术;在教学形式方面,体育课堂成为教学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学生锻炼的时间局限于体育课,缺乏课堂外其他体育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少,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文化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更是教育的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体育教学,但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料的构成要素。体育组织的建设、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文化的宣传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体育组织是由有相同运动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在高校里主要以社团和运动队的形式存在,通过开展体育活动烘托校园体育氛围、传递体育文化,而体育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参与度低。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可知,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3]。如果参与的人数不够,那作用面也只局限于参与的人,对其他学生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起不到辐射作用。对于体育文化的宣传,主要通过体育课堂、校园标语,而对于校园广播、校园新媒体平台、宣传讲座等利用较少,导致体育文化固化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没有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和学生心里。

文化环境的建设还体现在制度上。在体育制度建设方面,只注重对体育教学中监管制度的建设,缺少对课外体育运动的监管制度;只注重对体育教学的结果考核,缺少体育教学的过程考核;只注重对体育教学的考核制度建设,缺乏激励制度建设。

1.2 生态主体意识缺失

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态位,都有其主体位置,又发挥着不同生态位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课堂人数过多的问题,增加了教师管理学生的压力,教师难以发现学生的个人特征,从而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会出现喜欢运动的学生更投入、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更排斥的两极分化现象,此现象也影响到了教师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了,学生学习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缺乏主观能动性,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还不够,还会受到偏见思想的影响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体育观念,如体育课的任务就是完成上课和考试,体育课是用来放松的,体育课很少会出现挂科的现象等,这些都是没有体育意识的表现。对于有锻炼经验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体育课的内容过于简单和枯燥,缺少个性化,运动强度不够等。传统教学主要以讲授法、示范法为主,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跟从的课堂局面,从而破坏了师生平等的关系,使师生主体地位失衡,不利于教育生态系统和谐发展。

1.3 生态链条僵化

生态链条是用来连接生态主体的通道,主要用于能量流动和传递。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经验、思想的流动。要想使生态系统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间的生物链条就要畅通,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一个富有能量的主体,学生是富有思想的主体,有效把能量传递给学生至关重要。当前的体育教学生态链条的两难状态主要是生态主体间缺少互动交流机制,阻碍了知识的流动,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 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追求生态环境、生态主体、生态链之间动态平衡、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和谐的体育教学生态环境,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生态主体意识,打造畅通的体育教学生态链条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

2.1 建设和谐的体育教学生态环境

高校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确定可持续发展生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领导者要重视与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及健康水平的管理,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

场地设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使资源系统化、可视化。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创新场地设施和运动空间的用法。加强运动场地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而降低限制因子的影响。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是传递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学环境创造者的体育教师,应通过树立积极的态度、适宜的期望和要求,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并利用熏陶、引导等方法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

2.2 提高生态主体的生态位

就资源和能量来看,教师处于优势生态位。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生态位,不仅要严格把控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还要加强职后教育,通过参加教学和技能培训,不断积累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提升自身知识储备量。通过教师经验交流会和教师技能比赛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价值创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当教师受到有效激励时会主动工作,尽可能发挥自身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生态位主要是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可通过制定激励制度,对体育教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生态主体生态位的提高。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 打造畅通的生态链条

从师生交往来看,主要有组织、诱导、反应和应答四种行为,其中有三种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策略。首先是组织行为,教师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生态化课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其次是诱导行为,通过从指导式到引导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再次是学生的反应行为,学生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学生都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最后是应答行为,对学生做出的反应进行评价,教师应兼顾到每位同学,不出现边缘化现象,多表扬、鼓励每个学生。

为了加快生态链条的能量交换,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改变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在校园内网选课平台上公布各个学期、各个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学生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常识和技能有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导其正确选课。提供课程相关的信息和视频,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了解、主动学习,并借助互联网搜索与之相关和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用来拓展学习。再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传授、学生的自主学练和合作探究、师生的共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主体环境
论碳审计主体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精准定位,强化服务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环境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